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的胶质神经神经肿瘤部分引入更多分子遗传学标准;新增了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特征和核簇的弥漫胶质神经肿瘤、黏液样胶质神经肿瘤、多结节空泡状神经肿瘤;废弃了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副神经节瘤归入颅神经及椎旁神经肿瘤。本文对以上变更作简要解读。

  • 标签:
  • 简介:摘要运动神经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一组临床少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呈进行发展,常因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功能不全。此类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应予以高度重视。文章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从MND的疾病特征、手术方式选择、术前评估、麻醉方式及药物选择、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指导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运动神经元病 麻醉
  • 简介:摘要视皮层发育过程中神经结构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改变和调整,具有结构可塑性。视皮层神经结构变化是视皮层经验依赖的可塑性变化的基础。这些结构改变主要包括突触之间的连接发生变化、树突棘的消失或增加、树突棘的更替及大小的变化、突触后致密物以及神经周围网络结构发生变化等。结构的变化与神经内外分子及非神经成分的活动密切相关,如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Ly-6/神经毒素样蛋白1、勿动蛋白、小胶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对视皮层功能和结构的可塑性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异常视觉经验以及丰富环境等外界干预因素对视皮层神经结构可塑性均可产生调控作用,最终影响视功能的发育或其损伤后恢复。相比于功能学研究,视皮层神经结构可塑性的研究依赖于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高级成像技术,结果更为直观和有说服力。对视皮层结构可塑性的不断探索会增进我们对弱视等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的理解,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创新治疗手段奠定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视皮层结构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皮层 神经元可塑性 突触 树突棘 关键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共培养系统,制备体外神经细胞炎症模型。方法选用小鼠BV-2小胶质细胞、NSC34运动神经、HT-22海马神经。实验Ⅰ 采用不同浓度LPS(10、100、500和1 000 ng/ml)刺激BV-2小胶质细胞,提取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即条件培养基,分别培养两种神经,采用CCK-8法选取导致神经活力明显下降50%的LPS浓度用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实验Ⅱ 将小胶质细胞接种于Transwell上室,神经种于下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2):对照组和LPS组,小胶质细胞分别用细胞培养基、LPS培养或孵育6 h,随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12 h,合并上、下室细胞继续培养。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12 h,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神经培养液IL-1β、IL-18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凋亡率,采用qRT-PCR检测神经Bcl-2、Bax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cleaved caspase-3、Bcl-2、Bax的表达。结果实验Ⅰ 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0 ng/ml,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 000 ng/ml。实验Ⅱ 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神经培养液IL-1β和IL-18浓度、神经凋亡率升高,Bax及其mRNA表达上调,Bcl-2及其mRNA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通过条件培养基技术与Transwell共培养技术成功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共培养系统,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神经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方案。

  • 标签: 小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共同培养技术 炎症
  • 简介:摘要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投射神经作为皮层的主要神经,广泛参与机体的运动、感觉、认知等功能的调节和支配。大脑皮层投射神经包括兴奋投射神经和抑制投射神经两大类,其中又以兴奋投射神经为主。皮层兴奋投射神经种类较多,但多数具有各自特有的发育规律和表面分子标记物。研究大脑皮层投射神经的起源和发育过程及规律,有助于理解皮层投射神经异常相关疾病的机制。该文主要综述了皮层投射神经的起源、分型及功能。

  • 标签: 皮层发育 投射神经元 起源 分型 功能
  • 简介:摘要:运动神经病病机复杂,临床各家探讨从五脏、奇经、邪毒等辨治,本虚标实成为共识,一味培本往往加重内生浊毒,浊毒使病程缠绵,在探究致病治本同时应辨治浊毒病理因素,湿、痰、瘀、滞等不仅是病理因素,同时也是致病因素,重视祛邪解毒化浊是辨治运动神经病重要一环。

  • 标签: 运动神经元病 病理因素 病机探究
  • 简介:摘要弥漫软脑膜胶质神经肿瘤是一种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新列入的罕见神经-混合神经胶质肿瘤。当前影像个案报道多为广泛软脑(脊)膜异常增厚、强化结节及脑表面小囊状改变。文中报道1例酷似脑膜炎表现的弥漫软脑膜胶质神经肿瘤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多脑叶皮质肿胀、囊变不明显的均匀软脑膜增厚强化及脑回样钙化;临床上表现为反复急性发作的脑膜刺激征表现,且抗炎治疗有效;病理学证实为弥漫软脑膜胶质神经肿瘤。通过报道1例非特异表现的弥漫软脑膜胶质神经肿瘤患者,分析其影像和临床诊断思路,并结合文献复习,更新对该病的认识,提高临床鉴别诊断能力。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胶质 神经元 脑膜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是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中间神经的主要亚型之一,广泛分布于各个脑区。既往研究发现PV阳性神经与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老年痴呆症、共济失调、吗啡依赖及戒断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PV阳性神经在睡眠-觉醒调节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PV阳性神经在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意识恢复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笔者现围绕PV阳性神经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不同脑区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意识恢复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 睡眠-觉醒 基底前脑 丘脑网状核 大脑皮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芍药苷对醋酸铅诱导海马神经凋亡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于2020年9月,从胎鼠中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细胞,并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确定醋酸铅诱导海马神经凋亡浓度及时间,芍药苷细胞毒性研究评价芍药苷浓度及其对醋酸铅诱导海马神经凋亡的影响。依据结果选取不同浓度芍药苷干预海马神经细胞,作用24 h后,加醋酸铅染毒,同时设空白组和模型组,测定海马神经细胞中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神经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ERK (p-ER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p38 MAPK (p-p38MAPK)、c-Jun氨基端激酶(JNK)、磷酸化JNK (p-JNK)蛋白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经免疫荧光化学染色鉴定后,给予醋酸铅处理,MTT结果显示醋酸铅浓度25 μmol/L,处理24 h毒性效果最佳。80 μmol/L以下浓度芍药苷对海马神经细胞均无细胞毒性作用;与模型组比较,20、40、80 μmol/L芍药苷干预组海马神经细胞活力均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神经细胞中ROS活力、LDH释放水平、MDA和Caspase-3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SOD活力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40、80 μmol/L芍药苷干预组海马神经细胞中ROS活力、LDH释放水平、MDA和Caspase-3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活力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40、80 μmol/L芍药苷干预组海马神经细胞中p-ERK/ERK比值明显升高(P <0.01),p-p38MAPK/p38MAPK和p-JNK/JNK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芍药苷可能通过MAPK信号通路,下调p-p38MAPK、p-JNK蛋白表达,上调p-ERK蛋白表达,抑制醋酸铅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凋亡。

  • 标签: 海马 神经元 细胞凋亡 芍药苷 醋酸铅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理论的语音训练对功能构音障碍(FAD)儿童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FAD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语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24周。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理论的语音训练,每次20 min,每周5次,共24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儿的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得分和口部运动功能得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训练组构音清晰度[(84.33±3.84)%],下颌[(79.45±5.20)%]、舌[(82.75±3.60)%]、唇[(90.75±4.46)%]运动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理论的语音训练可以显著改善FAD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

  • 标签: 镜像神经元 功能性构音障碍 语音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重脑震荡模型(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大鼠海马神经铁死亡(ferroptosis)的情况。方法90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50±10)g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78只),模型组采用自由落体法撞击大鼠额颞叶部(每天1次,连续3 d)制备大鼠MCC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12 h组、24 h组、48 h组、72 h组、7 d组、14 d组,每组12只。采用平衡木实验检测大鼠运动协调功能;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炎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比色法检测海马组织铁离子含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铁蛋白重链(ferritin heavy,FTH)和铁蛋白轻链(ferritin light,FTL)mRNA水平和蛋白含量;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组织内铁沉积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海马神经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SPSS 24.0软件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平衡木实验中各组大鼠平衡木通过时间和运动协调能力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8,60.34,均P<0.05),其中48 h组大鼠[(87.00±4.74)s,(4.75±0.43)分]通过时间和运动协调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5.13±6.99)s,(0.75±0.23)分](均P<0.05)。各组大鼠铁离子总含量、Fe2+含量和Fe3+含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0,94.42,40.25,均P<0.05),其中48 h组海马组织Fe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0.17±0.05)ng/μL,(8.65±0.01)ng/μL](P<0.05)。在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中,各组海马组织GPX4、FTH、FTL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94,82.09,49.01,71.63,28.94,15.78,均P<0.05),其中24 h组GPX4[(1.09±0.01),(0.23±0.01)]和FTL[(1.60±0.03),(0.64±0.02)]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GPX4:(1.00±0.02)、(0.17±0.01),FTL:(1.00±0.04),(0.32±0.01)] (均P<0.05),24 h组FTH[(0.24±0.03),(0.07±0.01)]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01),(0.67±0.03)] (均P<0.05)。在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中,MCC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缩小,核仁破裂,核膜不同程度皱缩,线粒体肿胀变形且有空泡存在,线粒体内嵴结构减少或消失。结论三重脑震荡模型大鼠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海马神经出现铁死亡特征,尤其在24 h、48 h时最明显。

  • 标签: 三重脑震荡模型 海马神经元 铁死亡 自由落体法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对低温失血性休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3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450~500 g,12~15周龄),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低温假手术组(Sham组)、低温失血性休克组(HS组)、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及损伤控制复苏渥曼青霉素(DCR-W)组,每组8只。Sham组仅行穿刺操作,HS组、DCR组及DCR-W组建立低温失血性休克模型。HS组不复苏,DCR-W组腹腔注射15 μg/kg的渥曼青霉素。DCR组和DCR-W组在休克1 h后行全血复苏。术后5 h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的Akt的Ser473位点(p-AktSer473)、磷酸化的糖原合酶激酶3β亚型的Ser9位点(p-GSK3βSer9)、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CR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8.06±0.64)低于HS组(12.78±1.14)及DCR-W组(11.34±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组、DCR组、DCR-W组阳性细胞核的数目均多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组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0.12±0.02)低于Sham组(0.21±0.04);HS组p-GSK3βSer9蛋白表达水平(0.08±0.01)低于Sham组(0.15±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组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0.46±0.04)高于HS组(0.12±0.02)及DCR-W组(0.08±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组p-GSK3βSer9蛋白表达水平(0.29±0.04)高于HS组(0.08±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组的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0.81±0.08)高于Sham组(0.16±0.03),HS组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0.72±0.08)高于Sham组(0.11±0.02),DCR组Caspase-9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0.28±0.03)、(0.25±0.03)]低于HS组[(0.81±0.08)、(0.72±0.08)]及DCR-W组[(0.69±0.09)、(0.56±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复苏可抑制低温失血性休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磷酸化GSK3βSer9抑制Caspase-9与Caspase-3表达相关。

  • 标签: 低温 失血性休克 损伤控制性复苏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构建胰升糖素样肽1(GLP-1)神经可控模型大鼠,并观察GLP-1神经兴奋的变化对食欲的调控作用。方法将15只大鼠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组、HM3D组和HM4D组,每组5只。分别在3组大鼠的孤束核区域注射不同组合的腺相关病毒(rAAV),GFP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GFP-dio;HM3D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HM3D-mCherry-dio;HM4D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HM4D-mCherry-dio。通过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N-氧化氯氮平(CNO)后大鼠的摄食行为和体重变化来筛选其最佳剂量。通过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进行比较来确认GLP-1神经的可调控。观察大鼠处死前30 min注射CNO后大鼠孤束核区域GLP-1神经的激活数量及下丘脑POMC神经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孤束核区域内GLP-1神经均成功被标记,CNO注射剂量为1mg/kg时,HM3D组大鼠摄食减少(P=0.021),而HM4D组大鼠摄食增加(P=0.002)。而注射剂量为0.5 mg/kg和3 mg/kg时均未出现此效应。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M3D组孤束核中GLP-1神经的兴奋高于GFP组(P=0.022),GFP组高于HM4D组(P=0.049)。腹腔注射CNO后HM3D组大鼠孤束核区域内的GLP-1神经及下丘脑的POMC神经表达也高于HM4D组(P=0.003)。结论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在大鼠孤束核内注射不同组合的rAAV能够成功建立GLP-1神经可控模型大鼠。1 mg/kg的CNO剂量能够有效激活或抑制该神经,从而产生调控食欲的效应。

  • 标签: 化学遗传学 神经环路 胰升糖素样肽1 食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多结节和空泡变性神经肿瘤(multinodular and vacuolating neuronal tumor,MVN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2013—2021年间4例大脑MNVT病例和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复习5例MVNT患者的临床资料,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综合分子改变和随访结果评估患者预后。结果5例患者,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17~51岁(平均42岁);临床4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1例表现为头部不适感。术前影像显示颞叶(4例)或额叶(1例)皮质深层和/或白质浅层处无明显强化、T2像呈高信号的多结节状病变。镜下观察病变位于皮质下白质和/或皮质深层,呈多发离散或聚集的结节改变。结节主要由不成熟的神经样细胞组成,核空泡状,核仁突出,胞质嗜酸性或空亮,核偏位,细胞周围可见大小不一的偏心空泡,未见细胞多形性和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空泡状肿瘤细胞HuC/HuD、SOX2和Olig2均阳性,突触素、神经丝蛋白和MAP2部分阳性,但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p53、H3K27M、IDH1 R132H、ATRX、BRG1、INI1和BRAF V600E阴性。2例行二代测序(含131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和预后相关基因),未检测到异常的分子改变。5例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未行辅助放化疗,随访6个月至8年,均未见肿瘤进展。结论MVNT多见于成人,是一种惰性神经肿瘤,WHO分级1级,肿瘤即使不全切除病变亦无进展,如无临床症状,可选择保守治疗。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癫痫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脑冲击伤(bTBI)早期是否启动神经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TBI组,bTBI组又根据观察时间分为1,6,12 h三个亚组,各组13只大鼠。bTBI组麻醉后将颈部以下保护,用BST-Ⅰ型激波管致头部冲击伤。空白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他操作与bTBI组一致。伤后6,12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检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伤后1,6,12 h行MRI T2WI扫描观察异常信号影;解剖大鼠头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神经超微结构改变;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染检测蛋白[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在神经上的表达情况。结果(1)bTBI 6 h组mNSS[3(3.0,3.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P<0.05),bTBI 12 h组mNSS[2(2.0,2.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P<0.05);bTBI 6 h组mNSS与bTBI 12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TBI组MRI T2WI序列均发现脑组织体积增大,整体T2信号影增高,扣带回增宽变扁,大脑皮质、第三脑室较周围存在高信号影,但各bTBI亚组间无明显差异。(3)bTBI组大体观察发现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充血;HE染色显示各bTBI亚组脑组织皮质区部分细胞出现肿胀变形和血管管腔收缩,血管周围间隙增宽。(4)电镜下发现bTBI组神经肿胀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且在伤后12 h内肿胀程度逐步加深。(5)bTBI 1,6,12 h组IL-18水平分别为(4.12±0.42)pg/ml、(5.20±0.29)pg/ml、(6.82±0.61)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2.94±0.49)pg/ml均明显升高(P均<0.01);bTBI 1,6,12 h组IL-1β水平分别为(2.48±0.15)pg/ml、(4.10±0.38)pg/ml、(5.04±0.28)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1.86±0.32)pg/ml均明显升高(P均<0.01);各bTBI亚组血清中IL-18及IL-1β蛋白在伤后12 h内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均<0.05)。(6)ASC和NLRP3蛋白在脑皮质神经阳性细胞的胞质上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大鼠在bTBI早期启动脑皮质神经发生焦亡。bTBI大鼠神经功能的缺失可能是冲击波作用于头部导致神经焦亡引起。

  • 标签: 脑损伤 爆震伤 细胞焦亡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程序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0只,18月龄,体重27~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七氟烷麻醉+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组(S+M组)。S组和S+M组小鼠连续3 d吸入3%七氟烷2 h,S+M组于每次吸入七氟烷前1 h腹腔注射盐酸美金刚20 mg/kg,C组只吸入纯氧。分别于麻醉前1 d、麻醉后3和7 d时每组随机取10只小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小鼠取海马,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神经程序坏死率和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Wes-tern 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型GluN2A、GluN2B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海马[Ca2+]i和神经程序坏死率升高,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上调(P<0.05),病理学损伤加重;与S组比较,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海马[Ca2+]i和神经程序坏死率降低,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下调(P<0.05),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NMDA受体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神经程序坏死有关。

  • 标签: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麻醉药,吸入 老年人 海马 神经元 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大脑类器官脑区分化和神经细胞标志物的改变,分析萝卜硫素对大脑类器官发育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使用萝卜硫素处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大脑类器官。实验组为不同浓度(1 μmol/L、2 μmol/L、5 μmol/L)萝卜硫素处理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每组20个类器官。采用免疫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比较萝卜硫素处理后不同时期脑区标志物和神经细胞标志物表达特点;RNA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media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进一步筛选验证可能参与萝卜硫素促进大脑类器官生长潜在基因或可能的靶点。结果加入萝卜硫素处理40 d的大脑类器官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2,SOX2)、前脑标志蛋白叉头框G1(forkhead box G1,FOXG1)、前额叶皮质孤独症易感候选基因2(autism susceptibility candidate 2,AUST2)、配对盒基因6(paired box 6,PAX6)表达明显增强;加入萝卜硫素处理70 d大脑类器官中神经标志蛋白神经Ⅲ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J1)、神经核(neuronal nuclei,NeuN)、微管相关蛋白2(recombinant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T脑蛋白家族1(T-brain-1,TBR1)等表达增强。RNA测序分析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显著上调基因105个,下调基因512个,共617个。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SFTPC、AKR1C3、CXCR6、PRAP1、TMC8、GPR182、F2RL2、KCNJ10)的转录水平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差异表达基因AKR1C3、KCNJ10可能参与萝卜硫素促进大脑类器官前额发育和神经分化,这有助于为萝卜硫素改善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认知和症状提供证据支持。

  • 标签: 多能干细胞 神经元 萝卜硫素 大脑类器官 前额
  • 简介:摘要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是多巴胺能神经系统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通路的起始点。VTA多巴胺能神经主要向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发出投射,广泛参与奖赏反馈、动机、成瘾以及睡眠-觉醒节律的调控,是中脑区域内与维持意识密切相关的关键神经群落。近年来的研究显示,VTA多巴胺能神经在睡眠-觉醒和全麻-觉醒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觉醒作用,然而其神经环路机制未被完全阐明。文章综述了VTA多巴胺能神经及其通过调控下游核团对睡眠-觉醒和全麻-觉醒进程的调控及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理解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和睡眠-觉醒中的觉醒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多巴胺 腹侧被盖区 麻醉,全身 睡眠 觉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伏隔核(the nucleus accumbens,NAc)-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LHA)神经通路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神经和黑色素聚集激素(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MCH)神经对肥胖大鼠奖赏摄食(可口食物甜炼乳)的调控作用。方法142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按体质量匹配原则分为普通饮食(normal diet,ND)组(68只)和高脂饮食致肥胖(diet induced obesity,DIO)组(74只),分别给予连续8周的普通饮食和高脂饮食。8周后,随机选取6只DIO大鼠,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化方法观察NAc中GABA神经到LHA中MCH神经神经投射。免疫荧光观察两组大鼠饱食状态摄取甜炼乳(奖赏摄食)后LHA内的c-Fos和MCH表达(每组6只)。通过LHA核团微量注射GABA受体激动剂Musimol或GABA受体阻断剂Bicuculine,观察GABA在LHA对ND大鼠和DIO大鼠奖赏摄食的影响(每组8只),并观察阻断MCH信号后奖赏摄食量的变化(每组8只)。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post hoc Bonferroni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经8周高脂饮食造模后,DIO组大鼠饱食后对可口食物摄取量显著多于ND组[(12.52±2.29)mL,(7.45±1.23)mL,t=4.778,P<0.01)]。荧光金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化方法结果显示,伏隔核GABA神经发出神经纤维投射至下丘脑外侧区神经,且下丘脑外侧区部分神经GABAA受体与MCH共存。NAc-LHA通路对可口食物摄入量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大鼠组别和药物干预交互作用显著(F=9.869,P<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ND大鼠LHA核团微量注射Musimol后可口食物摄取量显著少于注射生理盐水[(4.25±1.38)mL,(7.29±1.49)mL,P<0.01],而注射Bicuculine后可口食物摄取量显著多于注射生理盐水[(10.72±2.11)mL,(7.29±1.49)mL,P<0.05]。DIO组大鼠LHA核团微量注射Musimol后可口食物摄取量显著少于注射生理盐水[(3.51±1.77)mL,(13.68±2.95)mL,P<0.01],而注射Bicuculine后可口食物摄取量与注射生理盐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3±3.44)mL,(13.68±2.95)mL,P>0.05]。阻断MCH信号对可口食物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ND大鼠的SNAP-94847和Bicuculine干预交互作用无显著(F=1.468,P>0.05),SNAP-94847干预主效应显著(F=15.880,P<0.01),Bicuculine干预主效应显著(F=6.930,P<0.05)。侧脑室注射MCH受体阻断剂SNAP-94847,ND大鼠可口食物摄取量显著少于注射生理盐水[(4.78±1.72)mL,(7.63±2.77)mL,P<0.05],且不受LHA预先注射Bicuculine影响[(6.24±2.18)mL,(4.78±1.72)mL,P>0.05]。DIO大鼠的SNAP-94847和Bicuculine干预交互作用无显著(F=0.006,P>0.05),SNAP-94847干预主效应显著(F=18.460,P<0.01),而Bicuculine干预主效应不显著(F=2.059,P>0.05)。侧脑室注射MCH受体阻断剂SNAP-94847,DIO大鼠可口食物摄取量显著少于注射生理盐水[(6.89±2.11)mL,(12.19±4.36)mL,P<0.05],且不受LHA预先注射Bicuculine影响[(8.72±2.26)mL,(6.89±2.11)mL,P>0.05)]。结论伏隔核GABA能信号可调节下丘脑外侧区神经MCH表达,肥胖大鼠LHA内MCH神经对饱食信号敏感性下降,奖赏摄食增多。

  • 标签: 伏隔核 下丘脑外侧区 奖赏性摄食 γ-氨基丁酸 黑色素聚集激素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