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10例临床分析

/ 2

运动神经元病10例临床分析

李博田宏

运动神经元病10例临床分析

李博田宏(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01)

【中图分类号】R74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19-0034-01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电生理影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2008年于我院门诊及住院10例病人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男8例,女2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7个月~5年,平均3年。

1.2临床表现

5例表现为单侧手肌无力、肌萎缩,伴同侧下肢痉挛性无力,2例表现双下肢对称性痉挛性无力,8例有肌束震颤,2例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2例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10例均无感觉异常、无直肠、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

1.3辅助检查

1.3.1神经电生理

EMG纤颤电位8例(80%),束颤电位6例(60%),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延长9例(90%),波幅增高8例(80%),出现巨大电位3例(30%),大力收缩时表现为单纯相3例(30%),混合相6例(60%)。2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其余8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10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异常。

1.3.2影像学检查

10例均作颈椎MRI与颈椎X线片,1例后纵韧带轻度钙化,2例颈椎椎体前缘轻度唇样增生,10例均无椎间盘突出,无脊髓受压,无椎间孔变窄。10例行头颅MRI检查,2例头颅MRI回报大脑皮层轻度萎缩,T2加权上皮层出现高信号。

2结果

本组4例应用力鲁唑治疗,6例采用中医汤药结合针刺体针的治疗方法,10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稍有好转。

3讨论

MND是一组原因不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特征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与体征并存,表现肌无力、肌萎缩与锥体束征不同的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本组5例累及脊髓前角细胞,2例累及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2例累及锥体束,10例病人均无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与MND的选择性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相符合。

3.1MND特点与类型

此病多于中年后起病,男性多于女性,隐匿起病,缓慢进展,主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与锥体束的不同组合,主要类型有:如仅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无锥体束征,称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如仅累及延髓运动神经元,称进行性延髓麻痹;如兼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如仅累及上运动神经元,称原发性侧索硬化。但临床上各型间无严格界限,各型间常有重叠。本组10例病人,5例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2例为进行性延髓麻痹,2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3.2神经电生理

肌电图表现为广泛的神经元性损害,同时存在于上、下肢三个肢体,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出现率高,巨大电位出现率低于前两者,MND慢性时,出现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多相波增多,早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随病情发展,部分患者可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但不低于正常值下限的70%。本

组10例病人,其中纤颤电位8例(80%),束颤电位6例(60%),巨大电位3例(30%),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出现率明显高于巨大电位出现率,9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延长(90%),8例波幅增高(80%)

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和侧支芽生使运动单位支配范围扩大所致。8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2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10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异常,符合MND神经传导速度的表现。

3.3影像学

MND头颅CT和MRI可见大脑皮层不同程度的萎缩,40%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头颅MRI在T2加权上皮层出现高信号。本组病例其中2例头颅MRI回报大脑皮层轻度萎缩,T2加权上皮层出现高信号,影像改变与MND完全相符;另外本组10例病人均行颈椎MRI与颈椎X线片检查,1例后纵韧带轻度钙化,2例颈椎椎体前缘轻度唇样增生,10例均无椎间盘突出,无脊髓受压,无椎间孔变窄,提示3例伴有轻度颈椎病,可基本排除脊髓型颈椎病导致的上述临床表现。

3.4鉴别诊断

MND应与脊髓型颈椎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等鉴别。MND的症状呈进行性发展,治疗无效;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治疗后可部分缓解或消失。MND的首发症状为不对称肌无力、肌萎缩,同时或以后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表现,无感觉障碍;脊髓型颈椎病普遍有感觉障碍,可伴颈痛,随病情发展出现肌萎缩。MND早期可出现后组颅神经受累所致的构音不清和吞咽困难;脊髓型颈椎病后组颅神经受累症状出现晚或不出现。MND的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常表现异常,而脊髓型颈椎病肌电图无异常。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亦以非对称性手部小肌肉无力、萎缩起病,临床表现与MND有相似之处,但肌电图呈节段性多灶性运动神经传导阻滞典型表现、脑脊液抗GM1抗体阳性、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可与MND鉴别。

3.5预后疗效MND缓慢进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预后不佳。

本组4例应用力鲁唑治疗,6例采用中医汤药结合针刺体针的治疗方法,10例患者症状稍有改善,但均不能延缓疾病本身的进展,预后不佳。

参考文献

[1]莫雪安.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M)//张淑琴.神经病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113.

[2]姜风英,薛一帆,丁铭臣.肌萎缩性侧束硬化与颈椎病鉴别诊断方法的评估(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6):342.

[3]汤晓芙.临床肌电图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69—171.

[4]徐大椿.医学源流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34

[5]SasakiS.PhenotypesinALS—clinicalfeaturesandpathology(J).BrainNerve,2007,59(10):1013—1021.

[6]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