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7年期间收治的8例CNC患者资料,并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以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8例CNC中女性3例,男性5例,年龄20~44岁,中位年龄26岁,平均年龄35.5岁。所有病例均位于侧脑室(右侧脑室2例,左侧脑室6例)。肿瘤切面灰白灰褐色,实性,质脆,偶见钙化。镜下肿瘤由大小较一致的圆形细胞构成,核圆形卵圆形,核仁可见,可见到类似神经毡样区域,另可见蜂窝状,血管分支状及菊形团样结构。免疫组化8例Syn均弥漫阳性,8例Ki-67增殖指数≤2%者3例,为3%者1例,为5%者1例,10%者3例。结论CNC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颅内肿瘤,诊断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且该肿瘤与脑室内其他肿瘤不易鉴别,需要更多病例观察研究。

  • 标签: 中枢神经细胞瘤 CNC 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稳定性好的大鼠肠肌间神经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案。方法2~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取小肠分离出纵行肌间神经丛,使用Ⅱ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获取大鼠肠肌间神经神经细胞,使用含神经生长因子(GDNF)的Neurabasal A培养基进行培养。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膜片钳实验检测肠神经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和膜电阻。结果原代培养的大鼠肠神经细胞生长良好。培养5~7 d的肠神经细胞可见长的突起,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网络紧密排列;培养45 d显示细胞皱缩、神经突触断裂,呈细胞凋亡表型。取培养5 d的肠神经细胞进行膜片钳实验,记录其静息膜电位为(-49.5±1.5)mV、膜电阻为(500±38)MΩ(n=30)。结论本原代培养方案取材容易、培养方便、简单易行,细胞接种培养5~7 d可用于单细胞膜片钳实验,为深入研究神经细胞提供了可靠模型。

  • 标签: 肠神经系统 肌间神经丛 神经细胞 原代培养
  • 简介:  2003年Barberi等人[19]描述的一种经基质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可以将ES细胞分别诱导分化为多种神经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主要有拟胚体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基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细胞分化、默认模式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单层粘附培养诱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和遗传工程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等

  • 标签: 分化神经细胞 小鼠胚胎 干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最高的卒中亚型,占所有脑卒中的15%~20%。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功能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是否与脑出血后铁沉积导致的神经细胞铁死亡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现围绕脑出血后神经细胞铁死亡的可能机制及抑制方法、铁死亡的生物学标志物等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脑出血 铁死亡 氧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室内、外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病理、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MRI表现,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15例患者平均年龄32岁(7-71岁),男7例,女8例,病变分别位于侧脑室(13/15)、额叶(2/15),体积较大,MRI平扫T1WI均呈不均匀的等低信号,T2WI及D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肿瘤实体内可见囊变(13/15)、出血(5/15)、血管流空影(9/15)、蜂窝样改变(3/15),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呈明显或中度强化,囊性成分不强化。MRS检查(3/15),表现为Cho峰明显升高,NAA峰降低,同时出现Gly峰。病理所见中枢神经细胞瘤由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有核周空晕,瘤细胞呈蜂窝状结构。免疫组化Syn(+)(12/13),NeuN(+)(10/13),GFAP(+)(5/13)。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好发于侧脑室孟氏孔周围,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MRI影像学及病理表现,有助于明确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

  • 标签: 中枢神经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 简介:脑出血后血管内容物通过理化损伤机制,尤其血液成分所产生的大量细胞毒性因子造成神经细胞不同形式的死亡。研究显示,在人和动物脑出血标本中均发现了血肿周围组织存在坏死、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等神经细胞的多种死亡方式。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铁死亡为小鼠脑出血模型中存在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由此可见,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机制具有多样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方式的特点、调节机制、干预靶点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继发性脑损伤 神经细胞死亡机制 综述
  • 简介:目的:建立β-淀粉样肽神经细胞损伤模型,探讨工具药维生素E,加兰他敏,四乙基铵,多奈哌嗪对Aβ25-35孵浴造成细胞损伤的影响,寻找具有抗Aβ损伤作用的工具药。方法:(1)应用不同浓度Aβ25-35孵浴神经细胞24hr、48h、72hr,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以确定有效的损伤时间和剂量。(2)应用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预防性给予上述几种工具药,72hr后MTT法检测该模型细胞存活率。结果:(1)分别单独应用3μmol/L、10μmol/LAβ25-35,

  • 标签: 细胞损伤模型 Β-淀粉样肽 神经细胞 AΒ25-35 MTT法检测 细胞存活率
  • 简介:中枢神经细胞瘤是比较少见的颅内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0.1%。近年来对颅内中枢神经细胞瘤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其肿瘤发现率和文献报道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本文总结报道了我院近6年3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讨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3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3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并复习文献。结果:36例肿瘤24例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死亡2例。术后均行放射治疗。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手术结合放疗为最佳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 标签: 中枢神经细胞瘤 手术 放疗
  • 简介:依据量子信息学和量子计算基本理论,在研究低剂量I射线与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规律及物理机理时,将神经细胞骨架微管中的两种蛋白构型视为两能级原子体系,使用密度矩阵描述脑神经系统中信息位的状态,建立并求解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随密度矩阵非对角元素的减小,系统的量子相干性迅速降低。因此,低剂量I辐射可以影响受照者的脑神经功能。

  • 标签: BI辐射 神经细胞 物理机理 两能级原子
  • 简介: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成功地实现了神经细胞囊泡融合过程的实时成像。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会增进人们对神经系统疾病和病毒感染的了解,还有助于开发出治疗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帕金森病等)的新疗法。

  • 标签: 实时成像 神经细胞 细胞信息传递 丹麦 科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6期
  • 机构:“我们一出生就有了所有神经细胞,并且一直带着它们,神经细胞一旦损坏就无法很好恢复。”但如今,纳米技术仿生材料已能帮助脊髓受伤的病人,使他们损坏的神经再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铝可引起神经细胞死亡,产生神经毒性并最终导致机体学习及认知功能障碍。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作为细胞的一种基本生物学现象,在去除不需要或异常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调控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本综述总结铝对神经细胞凋亡、自噬及程序性坏死等PCD的影响,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病变发生机制的探讨提供一定的线索。

  • 标签: 神经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
  • 简介:患者,男性,30岁。因头晕不适6个月入院,专科检查:仅见双侧视乳头轻度水肿,余正常,MRI示左侧侧脑室体内占位,紧贴透明隔并使其右偏,伴左侧侧脑室明显扩大(图1)。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开颅探查,占位病变切除术,术中所见;左侧侧脑室内暗红色鱼肉样肿瘤,

  • 标签: 神经细胞肿瘤 文献复习 中枢 专科检查 开颅探查 术前准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癌基因bcl-2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应用对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方法培养PC12细胞至对数生长期,用100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infection,MOI)的携带bcl-2基因的慢病毒质粒及未携带bcl-2基因的慢病毒质粒感染PC12细胞。再将其分为A、B、C、D、E、F六组,A组为bcl-2-PC12细胞培养液中不加H2O2及NGF(bcl-2-PC12组);B组为bcl-2-PC12细胞培养液中加H2O2(bcl-2-PC12+H2O2组);C组为bcl-2-PC12细胞培养液中加H2O2及NGF(bcl-2-PC12+H2O2+NGF组)。D组为NC-PC12细胞培养液中不加H2O2及NGF(NC-PC12组);E组为NC-PC12细胞培养液中加H2O2(NC-PC12+H2O2组);F组为NC-PC12细胞培养液中加H2O2及NGF(NC-PC12+H2O2+NGF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采用BCA(bicinchoninicacid)法检测bcl-2基因表达蛋白浓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细胞凋亡率较D组低(u=2.16,0.02<P<0.05),B组较E组低(u=2.38,0.01<P<0.02),C组较B组低(u=2.27,0.02<P<0.05)及较F组低(u=2.83,0.02<P<0.05),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A组bcl-2基因表达蛋白浓度高于D组(t=2.87,0.005<P<0.002),B组高于E组(t=2.75,0.01<P<0.05),C组高于B组(t=2.16,0.02<P<0.05)及F组(t=2.23,0.02<P<0.05),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结论bcl-2基因及NGF均对正常神经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能够增强神经细胞的抗损伤能力,二者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bcl-2基因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刺激对帕金森病(Parkinsen,sdisease,PD)大鼠旋转行为及脑细胞神经电活动性的影响,探讨针灸刺激治疗PD的作用机理。方法在大鼠双侧次级体感觉区皮质(SII),种植8频电极,并采用6-OHDA建立纹状体毁损PD大鼠模型,观察针灸刺激后随时间的PD鼠旋转行为的变化,并同时检测脑部神经细胞电活动性的改变。结果针灸刺激后,治疗组经针灸治疗后较治疗前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5),脑部神经细胞电活动性的明显改变(P<0.01)。假手术组、模型组均无变化(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干预可明显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减慢了双侧纹状体多巴胺细胞的凋亡速度,增加TH阳性神经元数量,代偿性的改变损伤侧及健侧大脑半球前扣带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性。

  • 标签: 帕金森病 针灸 次级体感觉区皮质 EBST 同时多频道电活动记录
  • 简介:背景与目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诊断常用T1WI及T2WI,而DWI应用较少。本文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和DW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8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及DWI表现。结果:7例MRI呈明显蜂窝状样改变,其中4例与侧脑室或胼胝体壁间见“丝条状”牵拉影.肿瘤实质在R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1例肿瘤呈实体性。7例行DWI检查,其实质均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ADC值为(0.830±t0)x10-3mm2/s,5例瘤内见血管影;4例同侧脑室明显扩大,3例双侧脑室扩大;MRI和DWI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结果基本相同,MRI对肿瘤形态、肿瘤周围结构的显示较DWI清楚,但DW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对肿瘤的诊断更灵敏、更准确。结论:MRI和DWI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中枢神经细胞瘤 磁共振 扩散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托吡酯时癫痫发作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戊四氮致痫模型,大鼠癫痫发作后连续给予托吡酯80mg/(kg·d)和40mg/(kg·d)),共14d.以TUNEL方法标记DNA片段,原住检测海马CA1和CA3区的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均出现TUNEL阳性细胞.对照组,海马CA1、CA3区TUNEL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5.83±4.58)个和(36.83±3.87)个;40mg/(kg·d)托吡酯组分别为(31.52±3.43)个和(32.35±4.69)个;80mg/(kg·d)托吡酯组为(21.17±3.06)个和(21.16±3.87)个.80mg/(kg·d)托吡酯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40mg/(kg·d)托吡酯组TPM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PM对癫痫发作后神经元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托吡酯 癫痫 大鼠 海马神经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总结发生于脑室内的少突胶质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同期发生于侧脑室内的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和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各自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发生于脑室内的少突胶质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在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和光镜下的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结论目前认为光镜下出现无核原纤维岛、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突触素阳性表达、电镜超微结构检查证实肿瘤细胞神经元分化证据为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金标准,也是鉴别少突胶质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细胞瘤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