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C组、D组、E组(实验组).以脑池内血液注入法制作SAH模型.对A组动物脑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对B、C、D、E组动物注入自体鲜血.分别于术后1d(B组)、3d(C组)、5d(D组)及7d(E组)处死实验组动物及对照组动物,立即取颞叶的大脑皮质分别行光镜和电镜,观察,了解其形态学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B组的神经元大部分保持完好,部分细胞有轻度的水肿.C组、D组、E组的神经元有明显的破坏,出现超微结构的改变,核固缩、浓染.实验组动物均有皮质细胞密度的减少,B组皮质细胞密度低于C组、D组、E组(P<0.05).结论SAH可引起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元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后白细胞升高与PCT和CRP的关联性。方法采取双抗加心免疫荧光检测血清方法判断其中的影响因素。结果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患者的PCT含量从(1.25±0.35)×106下降到了<0.05×106,CRP检测也从给药前的22.3±8.5降低到3.8±1.9,下降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皮质激素升高后,高外周血白细胞也会出现一定提升,从而增加了高中性粒细胞,在临床诊断中,可凭借CRP以及外周血图片的检测结果作为评价患者感染情况的主要指标。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白细胞升高 PCT CRP
  • 简介:目的:探讨痰嗜酸粒细胞增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198例AECOPD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分为痰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激素治疗组(A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阳性非激素治疗组(B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阴性激素治疗组(C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阴性非激素治疗组(D组)。4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测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及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统计6个月内首次发生COPD急性发作时间和COPD急性加重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后痰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逐渐降低,且病人MMRC评分逐渐降低;A组较B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降低更明显,MMRC评分及肺功能改善A组均优于B组(P〈0.05);同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A组较C组MMRC评分及肺功能改善有差别(P〈0.05);A组6个月内首次发生急性加重间隔时间为(110.23±36.23)d,6月内发生急性加重发生率33.6%,与其余各组比较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粒细胞阳性AECOPD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能及早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肺功能,预示痰检嗜酸粒细胞阳性是临床AECOPD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较好指标。

  • 标签: 痰嗜酸性粒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糖皮质激素 肺功能
  • 简介:目的采用多电极皮层脑电监测技术,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对大鼠皮质发育障碍(MCD)痫性放电的影响。方法建立液氮皮层冰冻MCD模型:对新出生的SD大鼠进行脑皮质板局部冰冻损伤。模型建立后通过形态学、行为学等进行评价。手术前1w对MCD模型小鼠进行皮层脑电埋置。术后1w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加IL-6组。模型诱导组大鼠氯化锂腹腔注射(180mg/kg),20h后给予硫酸阿托品1mg/kg腹腔注射,30min后再给予20mg/kg匹罗卡品腹腔注射。模型诱导加IL-6组增加IL-6局部注射。注射前先进行30min的基线监测,注射后直接进行电生理检测。监测完毕对动物行为学以及相关如潜伏期、持续时间等电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组大鼠注射匹鲁卡品后随即出现眨眼、节律性咀嚼、节律性点头,约30min后出现Ⅳ级以上发作。但是IL-6注射组动作明显减轻,出现时间较晚。电生理结果显示,与模型诱导组相比(25.93±1.33)min,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潜伏期明显延长(31.05±2.35)min,两组潜伏期发作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诱导组相比[(34.58±1.02)s],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放电持续时间明显减少[(17.75±1.94)s],两组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诱导组相比[(28.83±4.26)次],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自发性癫痫放电次数明显减少[(12.00±3.03)次],两组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IL-6明显减少痫性放电阈值,减少放电持续时间,可能对癫痫发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皮质发育不良 癫痫 IL-6 炎症 匹罗卡品
  • 简介: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是神经科学界普遍关心的前沿热点,但目前的治疗方法如视神经减压或药物的效果尚不理想。如何最大限度地修复患者损伤的视神经,以期达到功能重建,对恢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细胞替代的视神经.视网膜修复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细胞替代 移植治疗 再生修复 视神经减压 神经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 CT 诊断价值情况,提高 CT 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 针对 10 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 CT 拍摄影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0 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都是单侧发病,其中 8 例为右侧, 2 例为左侧,边缘非常清晰; 7 例患者的 CT 平扫呈均匀低密度, 2 例为病灶呈现小囊变区, 1 例还有钙化的情况;在加大扫描的力度后发现有 6 例的病灶呈轻度强化,其中有 2 例为延迟性强化;肿瘤的周围器官间隙呈现出嵌入式的生长,周边的大血管被包在肿物中间,甚至有些变形和移位,以特征性为主要表现; 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肿瘤 CT 诊断的特征性比较强,所以对病情的诊断有着比较强的价值和作用。

  • 标签: 肾上腺 节细胞神经瘤 CT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毛囊干细胞包括上皮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其中位于毛囊隆突区外根鞘的神经嵴干细胞和位于毛囊结缔组织鞘及毛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均具有神经分化的潜能。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属于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中一组细胞间的信号分子,它们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调节细胞的多项功能神经诱导、分化方向决定、凋亡及增殖等。就毛囊干细胞神经分化潜能及BMPs等细胞因子对干细胞神经分化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分析毛囊干细胞神经分化的发生机制。

  • 标签: [] 毛囊干细胞 神经分化 BMP
  • 简介:摘要神经细胞瘤是儿童期常见的恶性肿瘤,约20%原发于纵隔。随着综合治疗的开展,纵隔神经细胞瘤患儿的预后已明显改善,但在外科治疗规范性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儿童纵隔神经细胞瘤的外科诊疗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手术时机选择、切除范围确定、合并症及并发症处理进行重点阐释。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儿童 纵隔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神经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复杂疾病。本研究归纳NB的起源、自然消退、转移、治疗及液体活检等近期相关研究,希望为国内同行概览NB研究热点及其最新进展提供帮助。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自然消退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嗅神经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是来源于嗅神经上皮的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随着近年新的诊断标志物的出现以及分子病理技术的成熟应用,ONB的病理诊断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对ONB临床病理特征和临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病理诊断水平和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 作者: 徐禹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11-19
  • 出处:《生活与健康》2020年6期
  • 机构:双鸭山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讨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采用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CT室2019年6月~2020年5月接诊的4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进行临床实验。诊断期间,要求所选患者进行CT检查,并分析其CT诊断结果。结果:所选40例患者中共有39例确诊,其诊断符合率为97.50%,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所选40例患者中共有17例无功能嗜铬细胞瘤者,占比43.59%;13例节细胞瘤者,占比33.33%;9例转移瘤者,占比23.08%。经CT检查发现,只有在节细胞瘤患者中发现了桃尖征。结论: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断中应用CT检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同时,还能指导患者治疗和预后。

  • 标签: CT诊断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验 病理表现
  • 简介:摘要本文将34例神经细胞瘤(NB)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17人参考NWTS-4方案,第二组17人采用OPEC/OPAC方案交替。在化疗第1疗程结束后,88.23%的患者血清FSH高于正常上限值。OPEC/OPAC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FSH值显著高于NWTS-4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烷化剂类及铂类化疗药物有明显的生殖功能损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适应症和可行性。方法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2(14~52)岁,左侧6例,右侧3例。行B超,CT,MRI检查提示肾上腺占位,其中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6例。9例均行经腹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结果术中除1例出现血压波动(升高至178/118mmHg),降压处理后恢复正常。术中无大血管及邻近脏器损伤,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50~110)min,估计出血量20(10~25)ml。术后1~3d排气,2~3d拔引流管,平均7d出院,均无明显外科并发症。肿瘤大小2.5cm×2.5cm×2.0cm~6.0cm×6.5cm×6.5cm,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术后随访0.5~5年,复查彩超和CT均未见肿瘤复发及恶性变。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为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节细胞神经瘤 手术切除 腹腔镜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能力。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嗅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嗅神经细胞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用普通形态学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析。结果按Kadish分期:A期2例,B期5例,C期3例。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呈小圆形或卵圆形,被含有毛细血管的纤细结缔组织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巢状,片状结构.有典型的Homer-Wright、Fleener菊形团结构,细胞间可见胞质突起形成的嗜酸性纤维。本组9例中瘤细胞NSE、S-100蛋白均阳性表迭。Vimentin、CK、LCA为阴性表达.结论本瘤症状无特殊性,早期诊断困难,诊断嗅神经细胞瘤需要行联合免疫组化检测,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嗅神经母细胞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确诊的神经细胞瘤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效果。结果10例是无临床症状的影像学偶然发现病例;1例以阵发性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手术前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腺瘤或无功能腺瘤10例。术前无1例明确诊断为神经细胞瘤,11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综合各项影响学检查对肾上腺神经细胞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病理检查是最终的确诊依据;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