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京胡曲牌[夜深沉]是京剧曲牌之一,由于该曲旋律优美、主题鲜明,被改编用在不同艺术形式中。这首曲牌为京胡开拓了广阔空间,也为京剧音乐焕发了生机。从该曲的起源进行探寻、梳理,分析了它在京剧传统戏、现代戏、民族器乐曲、京胡独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 标签: 夜深沉 京胡 京剧音乐
  • 简介:蒲松龄《聊斋俚曲》中的曲牌[耍孩儿]是明末清初极为流行的曲牌之一.由于通俗易唱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所以蒲松龄在他的《聊斋俚曲》中大量地使用它,其目的是想让他的作品《聊斋俚曲》和《聊斋》故事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本文对[耍孩儿]一曲的由来作了考证,对曲式结构作了介绍,对词与曲结合部作了分析,对[耍孩儿]一曲的在《聊斋俚曲》中的使用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对[耍孩儿]一曲在《聊斋俚曲》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

  • 标签: 蒲松龄 《聊斋俚曲》 | 循环曲体
  • 简介:本文通过有关曲牌资料的详细比较,提出聊斋俚曲的某些曲牌与"南北曲"中同名曲牌是历史发展中的渊源关系,从词格上看,它们与同名明清小曲更接近;明清小曲也有地区性的差异,聊斋俚曲曲牌同产生于河北及其周边地区的教派宝卷中的小曲更多相同.对追寻聊斋俚曲音乐的遗响,也提出了建议.

  • 标签: 聊斋俚曲 南北曲 明清小曲 教派宝卷
  • 简介:学术界通常认为《刘知远诸宫调》残本为金代刊本,也有学者认为是北宋作品,金代被改编,它是目前可见最早的一部诸宫调作品,属于北曲的早期形态。通过逐一考证《刘知远诸宫调》残本,可知其共遗存有47只曲牌,唐代歌曲、教坊曲、大曲及唐、五代曲子词既是宋词音乐的源头,也是北曲音乐的源头,其特点是“入曲说唱”。北曲音乐从形成到完善,经历了一个衍化过程,既从前代及本时代音乐中不断吸取营养,同时也不断筛选,有些音乐不再后传。

  • 标签: 残本《刘知远诸宫调》 曲牌 考证
  • 简介:通过对青阳腔曲牌音乐的整理和分析,从青阳腔曲牌音乐的旋法、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特性韵味、演唱形式、曲牌体式等诸方面探讨青阳腔曲牌音乐的特征。

  • 标签: 江西青阳腔 曲牌音乐 特征
  • 简介:如果我们着意关注一下戏曲声腔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中国戏曲的声腔经历了由曲牌体、联套体到板腔体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就像三级台阶,一步一步由低向高发展,显示出了戏曲由幼年、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直到现在中国戏曲还没有什么腔体超过了板腔体的表现功能。

  • 标签: 曲牌体 腔体 扬剧 戏曲声腔 中国戏曲 历史轨迹
  • 简介:[梁州第七]出现在元曲中,它的曲牌名是来自唐代大曲的[凉州]。后被昆曲承袭下来,是北曲常用的一个较长大的曲牌。它词的定格是十八句、九十九个字,但由于“北曲多衬”,故多数例子加了多少不等的衬字和衬句,因此,实际长度要比定格长许多。本文对词的句数、各句字数、句法、押韵及其变化等,做了较仔细地剖析。同时,依据词义和句子的结构,对全词进行了分段。本曲牌十个例子中,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曲调型”,只有五种主要的“基本腔型”出现在各例的主要部位和少数不同的部位上,以标志该曲牌的曲调特征。同时它还始终贯串着两个“特性音调”,以显示其北曲的音乐风格。长达三眼板的定格为三十八板的(最长达到四十五板)曲调,乍一听,好象不分层次的一大片,但笔者还是从它不“显形”的结构中,找出了它的“隐形结构”(李吉提语)。本文用了民族音乐形态学和程式性与非程式性的研究方法。

  • 标签: | 定格 曲调型 基本腔型 特性音调 隐形结构
  • 简介:<正>我国戏曲的唱腔体制,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以及二者结合的综合体。其中,对于板腔体如何从一个基本曲调,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扩充或减缩等变化,而演变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别,已有诸多论述,似较详尽。在曲牌体中,亦有对某些戏曲声腔(如:昆曲、高腔)曲牌联缀规律的研究。但是,对于各戏曲剧种中,多种曲牌体系内部,各曲牌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发展规律,却较少论及。本文仅以福建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为例,试图对我国戏曲

  • 标签: 曲牌体 板腔体 梨园戏 唱腔结构 地方戏曲 戏曲声腔
  • 简介:曲牌,亦称曲牌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独特乐曲形式。本文将众多的曲牌放在传播视野中进行考释研究,通过追源溯流的探寻,力求找出各种曲牌及其变体的血缘关系。作者从一、曲牌音乐传播历史及途径;二、同宗曲牌音乐与异宗曲牌音乐;三、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多向互易移植的变体;四、曲牌音乐的千变万化与其特有的音乐创作思维;五、在“论”与“证”相结合的考释中探寻曲牌音乐的传播发展路径(结语)等五个方面,对曲牌的传播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曲牌 传播视野 考释
  • 简介:曲牌,亦称曲牌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独特乐曲形式。本文将众多的曲牌放在传播视野中进行考释研究,通过追源溯流的探寻,力求找出各种曲牌及其变体的血缘关系。作者从一、曲牌音乐传播历史及途径;二、同宗曲牌音乐与异宗曲牌音乐;三、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多向互易移植的变体;四、曲牌音乐的千变万化与其特有的音乐创作思维;五、在“论”与“证”相结合的考释中探寻曲牌音乐的传播发展路径(结语)等五个方面,对曲牌的传播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曲牌 传播视野 考释
  • 简介:<正>板式变化的含义是:以某曲牌为母曲(原板),作各种不同拍子(板眼)的变奏。如,将其衍变、派生成4/4拍打"三节板"的"慢板"、"2/4拍打"一顶一板的"中板"、1/4拍打"流水板"的"快板(紧板)"、散板等。须要说明的是,"慢板"、"中板"、"快板(紧板)"系各种类别的板式名称,并非仅仅指演唱速度。这些板式的曲调,尽管拍子、速度、节奏特点、旋律特色、表现性能各有不同,但皆由同一曲牌的曲调材料变化发展而来。有的甚至母曲(原板)的基本曲调依旧,仅仅

  • 标签: 喇叭牌子 原板 抱板 旋律线 抢板 衬词
  • 简介:河北省涞水、易县、定兴一带(以下简称"涞易定地区")民间乐社中多数保存了由南宋普庵禅师创作的佛教真言咒语《普庵咒》音乐。此曲在民间礼俗仪式中成为重要的仪式音乐,研究《普庵咒》曲牌的音乐形态,有助于建设中国传统乐学体系和深入诠释中国民间的仪式音乐。

  • 标签: 《普庵咒》 谱本 调式 音乐形态 涞水 定兴
  • 简介:聊斋俚曲曲牌〔银纽丝〕的形态研究陈玉琛一、在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中,大凡一个曲牌,都有一个或几个起主导作用的曲牌,它们的艺术特点往往可以代表这一曲种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在认识这一曲种时,不妨可以从其主要曲牌入手。研究聊斋俚曲音乐大概也不例外。聊斋俚曲...

  • 标签: 聊斋俚曲 银纽丝 南银纽丝 河南曲剧 典型形态 地方色彩
  • 简介:对于戏曲流派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论题之一,有许多论著研究各流派的艺术特色、各流派的创始者之背景,以及其艺术修为等。从目前已产生的戏曲流派观之,大多是以板腔体为音乐基础的剧种,如京剧就有梅派、尚派、张派、荀派等:而少见以曲牌体为音乐基础的剧种产生流派,如昆剧就不见流派产生,究竟是何原因造成此种现象?此论题值得深入探究。因此也必然得从“曲牌体”与“板腔体”的体制内涵着手,才能抽丝剥茧分析其原因。

  • 标签: 戏曲流派 曲牌体 剧种 不易 艺术特色 板腔体
  • 简介:蒲松龄(1640—1715)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具有"中国小说之王"的称号,其《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在不同作品、情节和人物上不断变化或局部变奏的手法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具有灵活的艺术手法,体现了独特的地方风格。本文主要通过对蒲松龄俚曲曲牌《耍孩儿》进行分析,探析了蒲松龄俚曲曲牌的艺术风格。

  • 标签: 蒲松龄 俚曲曲牌 耍孩儿
  • 简介:在以庆阳市为中心的陇东地区,唢呐曲牌《雪花飘飘》是在婚丧嫁娶、娱乐祭祀中广泛应用的曲目,同宗系唢呐曲牌《雪花飘飘》在本地以多种形式出现。《雪花飘飘》的“母体”源自江苏民歌《鲜花调》,二者不论是在主题结构节奏,还是旋律调式等各方面,既存在着共性,又存在着差异。笔者在文中对唢呐曲牌《雪花飘飘》的艺术特点、曲牌源流及分类进行梳理,并将其与“母体”进行音乐特征对比分析,以供大家进行地方音乐改编、创作使用,并促进陇东地区唢呐音乐文化的更好传承。

  • 标签: 庆阳 唢呐曲牌 《雪花飘飘》 音乐特征
  • 简介:近年来,随着赵本山表演的小品与电视剧在全国电视媒体的播出,二人转艺术也随着红遍了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艺术形式。作为东北地方特色的二人转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其丰富多彩的舞台表现、贴近生活的演唱内容、音乐风格的地域色彩与曲牌的灵活多变及兼容并蓄等因素都是使其能够存活、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之所在。

  • 标签: 中的主调 主调曲牌 二人转音乐
  • 简介:在昆曲曲牌音乐的理论中,“主腔”是一个重要概念,因每一曲牌都有其富有特征的腔型,而被称为“主腔”.这一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被众家所认同,并在昆曲界、戏曲理论界得到发展.目前,众家对“主腔”理论的认识并不一致,本文结合昆曲名著《牡丹亭》同名曲牌及南北曲的字格腔型、特性音调的分析,指出“主腔”概念已具有两种含义指向,即作为同类曲牌特性腔之“主腔”与作为昆曲共用腔之“主腔”.

  • 标签: 《牡丹亭》 昆曲曲牌 主腔 南北曲特性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