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自公元七世纪中叶以来,玄奘法师的著作和学说思想传遍世界各地,对中国的近邻如印度、朝鲜、日本等国影响尤大。玄奘成了享誉中外的世界名人。本文拟对朝鲜古代入华求法学僧对玄奘法师唯识学说的研习传和播作探讨。

  • 标签: 唯识学 玄奘 《成唯识论》 窥基 玉华宫 五台山研究
  • 简介:人生中几种可能的觉悟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如果有人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舍弃大家都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追求和拥有,甚或干脆舍尘出家,为僧为尼,一般被人们称作“看破红尘”。似乎这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消极处世。但人们的这种认识并不正确。原因是这种认识与判断事物的依据,

  • 标签: 随笔 学佛 人生态度 生活 认识 舍弃
  • 简介:历观今日的佛朋友,每每对神通之事津津乐道,对显示神通者趋之若鹜,大有凭神通以判凡圣,求神通以为解脱之势,此为佛之迷途,决非佛法之正道。

  • 标签: 神通 学佛 朋友 佛法
  • 简介:戒为成佛的根本,是佛教徒生活行动的指南。圣严法师认为戒可以理解为:“不该作的事就不能作,应当作的则不能不作。”戒律对个人来说,可以止恶防非;对整个佛教来说,则能够保持教团的清净与和合。因此佛说:戒为无上菩提之本。

  • 标签: 佛教徒 生活行动指南 圣严法师
  • 简介:太虚大师对唯识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力主唯识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应将教与观相结合,不能有所偏废.他撰写,发掘基大师之五重唯识观,阐发诠释唯识三性说之精微之义,以作评价与阐释佛学各宗教理基础,并以此对应来自支那内学院派与日本佛教界的近代疑经之风,以维护经典的权威与神圣.

  • 标签: 唯识学 太虚 融贯 应用
  • 简介: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规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业。因此,举凡行、立、坐、卧,一切举止动作都要威仪具足,所谓“身具德,人必敬”。以下仅就日常生活中的行立坐卧四种威仪,以及有关参访、入殿、礼拜、出堂等应注意的行仪,略述于后:

  • 标签: 佛教 行仪规矩 寺院 思想教育 礼拜
  • 简介:在传统文化的儒道互补过程中,道教内丹家援入了许多儒家术语、范畴,并加以改造,这是人们的共识。但象以琴这种孔子喜爱的具体乐器作为中介,用来沟通儒家的“和”范畴与道教的炼丹术,仍算是一种独特和有趣的现象。

  • 标签: 丹学 “琴” 传统文化 道家 儒家 个人修养
  • 简介:唯识堪称大乘义海,体系宏阔严谨而又思辨精微缜密,在大乘佛教诸宗竞秀之中,以此而独为超迈。相对于中观学派之破执显真,唯识教门总体上乃是从正面建立理论体系,以境不离识为旨而双泯能所,导归真如;以八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为纲,尽摄一切名色以究明诸法性相。然以正面解说之故,在理论的建构上便必有未尽完备更容思审之处。

  • 标签: 唯识学 大乘佛教 真如 无我 自性 相对
  • 简介:贪、嗔、痴,佛教称之为“三毒”。贪是贪爱五欲,五欲有两解是能使人的感官觉得快意舒服的色、声、香、味、触:二是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嗔是愤恚无忍,与人不能合群,个人修养差。痴是愚顽无明,不懂为人为僧的道理。这“三毒”,严重危害佛教徒的身命与慧余,不但不能修成道果,而且使僧尼丧失了起码的资格。

  • 标签: 佛教 宗教信仰 教规教义 作风建设 宗教问题
  • 简介:佛不是炒陈饭李正思头顿吃剩的饭,第二顿炒后虽可吃,毕竟不新鲜了,尤其在炎炎夏日,若无冰箱,难保不馊臭了!佛亦如是,从世尊应化到电子时代的今天,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如果历代祖师个个都只会炒陈饭,那佛家这一钵于家饭陈到今天,该是怪味食品了!尤其在人欲...

  • 标签: 学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槁木死灰 哲学思想 人间佛教 实修实证
  • 简介:实际上,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 标签: 学佛 禅师 生活 实践 道理 思维观念
  • 简介:在印度流传的瑜伽唯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即唯心论、瑜伽、法相学、唯识、因明时代的唯识。其开出之思想背景则是在承大乘唯心系佛教的基础上,对般若系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所作的调适;但同时又对部分般若学者“恶取空论”以及阿毗达磨学者的“实在论”进行了理论上的批驳。唯心论,是指瑜伽以前的佛教,是赅括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的,其思想大致有三方面为后来瑜伽唯识所发扬,即本识论、种子说、认识论。瑜伽,是指以弥勒为代表的学说,在汉译典籍中是指以《瑜伽师地论》为核心的佛教。法相学,指以无著为代表的大乘阿毗达磨,是以《阿毗达磨集论》为核心的佛教,在世亲之后的学者又将《俱舍论》与之并弘,该系学说旨在详瑜伽所未详处。唯识,是指以世亲为代表的学说,在理论上继承“唯心论”的传统,以此发扬瑜伽,又旁涉法相,故有融摄纵贯的特色。因明,本非佛法所有,瑜伽唯识学者广摄因论,实则旨在辩论,是以因明来论证唯识,然自法称而后,印度所传瑜伽唯识则主要是以因明为其主流。

  • 标签: 瑜伽唯识学 佛教文化 唯心论 法相学
  • 简介:唯识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南北朝、隋及唐初,主要是北方的地论和南方的摄论;第二个时期为唐贞观十九年以后,玄奘从印度回来,系统地翻译了唯识的经典以及唯识宗的形成。这两个时期的唯识,既有前后的继承性,又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要系统地了解唯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那么对于地论、摄论的历史考察,就显得非常必要。

  • 标签: 唯识学 地论学 摄论学
  • 简介: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态度,是文明发展各个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人类每次思想解放,都首先开始并最终落实于身体的解放。有关身体及其与心灵关系的认知和观念上的突破,贯穿于社会的进化历程。李约瑟指出:“道教的身体不朽并非奇特幻想,而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信念。它再好不过地表明中国思想有机特性的一个侧面,而没有遭受欧洲那种典型的神经分裂症:一方面脱离不了机械唯物论,另一方面又脱离不了神学的唯灵论。”

  • 标签: 道教史 李约瑟 道家文化 思想解放 三元延寿参赞书 中国思想
  • 简介:古兰(‘Ulūmal—Qur’an),是以伊斯兰教根本经典《古兰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系伊斯兰教基础学科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文的降示概况、经文的记录、收集、整理、统一定本、章节划分和排列、经文的分期、不同的读法(包括因单词格位、变态

  • 标签: 古兰学 《古兰经》 伊斯兰国家 伊斯兰文化 十二伊玛目派 阿卜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