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存在血液净化技术的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和面临的安全健康风险,减低血液净化技术护士职业损伤发生率。方法积极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减少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结果维护血液净化技术护士的身心健康。结论血液净化技术护士免遭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

  • 标签: 血液净化技术 职业损伤 防护
  • 简介:摘要血液冷链的运用和管理是血液采集、贮存、发放的关键环节,如何加强供冷链的管理,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的核心环节。本文通过对血液冷链的管理和监控来论述冷链运用的重要。目的通过加强冷链管理和监控来确保供血安全。结论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 标签: 冷链 低温操作台
  • 简介:总结了血液净化中心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护士长护理风险管理对策,风险因素包括相关制度滞后、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及质量参差不齐,风险管理对策包括制度的完善及落实、改变护理模式、提高专科护士素质、建立持续质量改进体系和做好血液透析环境及设备的管理。认为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地回避了护理风险,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血液率化 护士长 护理风险管理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报废原因,以达到血液的有效运用。方法对本站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报废血液按检测项目报废和非检测项目报废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数据显示在检测项目中报废血以ALT为最多,其次是HbsAg、HCV-Ab、梅毒和HIV-Ab。在非检测项目中,以脂血报废率居首位,其他依次是不足量、过期血、破损、溶血等。结论加强血站质量管理,进行献血前的咨询和检查,加强采血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训练和库存管理,是减少血液报废的关键。

  • 标签: 血液 报废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情况。方法根据血站实验室的分类来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的管理的制约因素分为不确定因素以及忽视的因素。结论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关键就是提高血液的安全,改进对献血者以及受血者的关爱,最大限度的发挥检测效能。

  • 标签: 血站 血液检测 实验室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PHS)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全自动血液流变检测仪对98例妊高征患者与50例正常妊娠妇女及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未孕组比较全血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ESR、FIB增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全血低切、全血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ESR、HCT、纤维蛋白原均显著增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结论常规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PHS患者的预防、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纤维蛋白原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献血者血液标本检验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工作环节,因此血站血液检验实验室应严格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的相关要求,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进一步保证血液检测质量。笔者根据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对血站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进行如下探讨。

  • 标签: 血液检验 质量管理
  • 简介:供血科是血站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血站所采的血液通过供血科发放给用血单位,是关乎血站发出血产品质量和用血单位患者用血安全的大问题,也是保证血液质量最后的一个关口。经过这些年工作中的实践,我们找出了工作中容易疏忽的一些漏洞和缺陷,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 标签: 供血科 血液发放 备血 盘库 出库 用血单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检验在临床心内科疾病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治疗的心内科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液实施不用的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检验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检验可以准确反应患者的血液性质,为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 标签: 血液流变学 检验方法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依托咪酯乳剂在麻醉维持中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围麻醉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拟在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老年患者50例,ASAⅠ~Ⅱ级,年龄65~75岁,随机均分为依托咪酯组25例和异丙酚组25例。常规诱导后,术中维持两组分别给予依托咪酯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0.1~0.4μg.kg-1.min-1持续泵入,据患者生命体征和BIS值调整药物输注速度。记录入室后诱导前(T0)、诱导后1min(T1)、2min(T2)和置入喉罩后3min(T3)、手术切皮时(T4)、麻醉后30min(T5)拔出喉罩时(T6)的MAP、HR、BIS,记录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观察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异丙酚组患者的MAP和HR于T1、T2时显著低于T0时点,在T6时HR显著增快(P〈0.05);依托咪酯组于T4时MAP升高,HR增快(P〈0.05)。两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托咪酯乳剂在麻醉诱导和维持中比异丙酚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麻醉 全身 依托咪酯 瑞芬太尼 输注 静脉内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透析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对本中心5例(6髋)终末期肾病长期透析患者行髋关节置换的手术疗效进行回顾分析。5例患者,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头坏死1例、髋骨关节炎1例,平均年龄42.8(18~57)岁。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2例行股骨头置换,采用HHS评分系统对髋关节疼痛、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另外,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近10年(2000~2012)公开发表的文献,同时配合手工检索已发表的骨科论文,并查阅相关文章所附的参考文献。对所纳入的文献研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6.8(8~45)个月,术后无病例死亡,6个髋关节均无感染及松动发生。HHS评分由术前平均24.6(4~62)分增加到术后平均84.8f80~90)分,患者对功能及关节的稳定性满意。共有10篇文献描述了终末期肾病长期透析患者关节置换的手术方式、假体类型、围手术期处理、疗效及并发症等。结论本中心长期透析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随访结果满意,结合文献研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适当的假体、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肾病专家协助.长期透析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结果。

  • 标签: 肾功能不全 慢性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肾透析
  • 简介:高校餐饮主要体现在食堂,食堂是学校形象的窗口,稳定的关键。高校食堂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餐饮业,为非营利组织,其产品为准公共产品,具有自身特征,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稳定保障是高校食堂的首要任务,需要政府、学校、经营者和学生四者共同治理,探索建立起稳定保障长效机制,有利于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利于高校食堂科学发展,有利于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

  • 标签: 高校餐饮 非营利组织 准公共产品 共同治理 食堂稳定保障 长效机制建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D)对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炎症状态的改善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1998年4月至2010年8月大连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33例患者,于高通量透析治疗前及6个月后分别检测β2微球蛋白(β2-MG),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25-(OH)维生素D3、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比较HFD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高通量透析治疗6个月后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上升,β2-MG、AGEs、IL-6水平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ALB水平与AGEs、IL-6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326和-0.310,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改善MHD患者炎症状态。

  • 标签: 高通量透析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后,20例患者肾功能基本恢复、3例患者病情得到缓解、1例患者继续观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老年急性肾衰竭病程长,恢复慢、预后差。

  • 标签: 肾衰竭 急性 治疗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腹膜透析临床护理,有助于预防透析并发症发生,保证透析效果。

  • 标签: 老年 糖尿病肾病 腹膜透析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91例单纯T2DM患者、122例T2DM合并MetS患者及256例健康者(对照组)体质量指数、血压、血糖、血脂、UA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单纯T2DM患者和T2DM合并MetS患者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UA、糖化清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者(P〈0.05),患者组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UA、糖化清蛋白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间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液黏度、血液还原黏度、微循环滞留时间、血栓形成系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研究组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水平后,UA水平与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液黏度、血液还原黏度、微循环滞留时间、血栓形成系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正相关。结论合并MetS的T2DM患者较单纯T2DM患者存在更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更高的UA水平,且UA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关系密切。初诊T2DM患者除应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体质量外,更应控制UA水平及改善血液流变性,从而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2型糖尿病 代谢综合征 尿酸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数的影响效果。方法对我院ICU收治的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常规综合治疗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连续指标及氧合指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h后患者SVRI与MAP均出现明显升高;且治疗6h后HR和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出现明显降低,PaO2/FiO2出现明显升高;同时治疗后12hCCI出现明显升高。结论连续血液净化能够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数,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感染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 氧合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