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有研究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占81.8%,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12%,5年发生率为30%~35%,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使在药物干预下,其发生率仍为15%~20%。现将我科采用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验介绍如下。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患者 内支架成形术 预防 年发生率 药物干预
  •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性病变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CDFI检测39例患者78支椎动脉,其中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狭窄率≥50%)患者置入支架41枚。记录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椎动脉起始段与椎间隙段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综合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的狭窄率,并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时间(11±8)个月。结果支架置入术前、后椎动脉起始段内径分别为(1.3±0.4)mm和(2.7±0.7)mm(P=0.000),狭窄率从(64±9)%降至(23±17)%(P=0.000),术前PSV异常高流速(242±102)cm/s,术后降至(87±45)cm/s(P=0.000)。术前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的PI值为0.77±0.19,健侧为0.96±0.17(P=0.011),术后患侧与健侧椎间隙段比较,PI值差异无显著性(P=0.494)。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占29.3%(12/41),表现为PSV等于或高于术前水平。高脂血症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多发,OR=5.7,95%CI:1.3~25.9(P=0.024)。结论CDFI可作为客观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和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随访的重要手段。高脂血症可能是引起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椎动脉 支架 血液动力学过程 再狭窄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动脉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硬化患者进行归纳总结,从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其中对照组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前提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1)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DL-C、HDLC、TC和TG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DLC、HDLC、TC和TG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动脉硬化患者而言,通过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效果较好,有一定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 脑动脉硬化 临床效果
  • 简介:临床上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右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其目前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全球每年确诊的病例数约数百万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发生部位可以单一也可以是多个部位,临床上误诊及漏诊率极高。

  • 标签: 肺栓塞 心室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 抗凝药 肌钙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降血脂药 治疗结果 CT灌注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手术结果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造影见主动脉瘤体(或夹层假腔)消失,支架无移位,无发生截瘫;1例术后18h突发脑血管意外抢救无效死亡,总治愈率为95.7%(22/23)。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内漏,其中Ⅰ型内漏3例,Ⅱ型内漏2例,发生率为21.7%(5/23),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17.4%);脑卒中1例,发生率为4.3%(1/23)。随访4个月-60个月,2例失访。随访期间死亡2例,死亡原因1例为恶性肿瘤转移,另1例为复发性降主动脉夹层破裂大出血:随访期经复查,5例早期并发内漏者内漏消失,假腔血栓形成。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安全而且有效。

  • 标签: 主动脉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血管成形术 经腔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经超声诊断并被临床证实的BAV患者70例(横裂组44例、纵裂组21例、斜裂组5例),并与正常组30例进行比较.测最主动脉窦部及升部内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功能及左房横径,观察患者瓣膜有无钙化、狭窄、关闭不全及脱垂.结果BAV患者部分伴有瓣膜回声增强、增厚、钙化和脱垂,可造成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升部增宽,纵裂组(39.840±6.361)mm,横裂组(37.480±5.793)mm,高于正常组的(30.270±2.348)mm;室间隔增厚,纵裂组(11.180±1.968)mm,横裂组(11.430±1.912)mm,高于正常组的(9.900±0.403)mm;左房横径增大,纵裂组(37.090±8.203)mm,横裂组(37.950±9.058)mm,高于正常组的(30.330±2.820)mm.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诊断BAV有重要价值.BAV可合并主动脉升部增宽、室间隔增厚及左房横径增大,而瓣膜舒张期关闭线形态分类横裂式、纵裂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不大.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主动脉瓣二叶畸形 彩色多普勒
  • 简介: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人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中存在着弹簧圈脱落的风险。因此,放置支架在动脉瘤颈或载瘤动脉内,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以达到稳定的栓塞宽颈动脉瘤的目的。但应用支架使栓塞的过程变得更复杂,风险也更高。需充分做好对患者心理护理、栓塞材料准备及术中观察,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作者将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术中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术中观察 护理配合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支架置人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再通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游使用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8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自溶再通组43例和未自溶再通组45例(对照组).收集其外周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NGPTL2浓度,同时提取患者血小板蛋白,利用WesternBlot检测ANGPTL2在血小板上的表达情况.结果STEMI自溶再通组患者外周血血浆中ANGPTL2浓度显著高于未自溶再通组[(37.13±19.49)ng/ml比(26.97±16.91)ng/ml,P=0.011],ANGPTL2在STEMI自溶再通组患者血小板上的表达显著高于未自溶再通组(P<0.05).结论ANGPTL2与STEMI梗死相关动脉自溶再通呈正相关.

  • 标签: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自溶再通 血小板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高达10%~17%,而无症状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也可达2%。提示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治对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金标准” 外科治疗 支架成形 内膜切除 缺血性卒中
  • 简介:肌肉包裹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一种治疗方法。意大利的Policlinico等医师回顾性分析了9例不适合夹闭和栓塞的破裂动脉瘤患者的资料。他们对8例进行自体肌肉包裹治疗,对术后再出血率、死残率、动脉瘤大小和形态的变化以及炎性反应进行评估。

  • 标签: 肌肉包裹 颅内破裂动脉瘤 治疗方法 死残率
  •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存储系统中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CDFI首次评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并且于初检后完成12、24、36个月CDFI规律复查的患者279例。记录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根据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是否进展为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分为进展组(40例)及非进展组[239例,进一步分为稳定组(210例)和改善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服用降脂类药物(阿托伐他汀20mg/d)等对狭窄进展的影响。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这些因素对颈动脉狭窄进展的影响。结果进展组24、36个月时狭窄病变的残余管径较稳定组和改善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狭窄处及其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改善组(均P〈0.05)。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OR=2.686,95%CI:1.120~6.442,P=0.027)和吸烟(OR=2.265,95%CI:1.081~4.746,P=0.030)是影响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是延缓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保护因素(OR=0.383,95%CI:0.178~0.827,P=0.01)。结论CDFI可以客观评估颈动脉狭窄的进展。吸烟和高血压是加速狭窄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有助于延缓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 危险因素 超声检查
  • 简介:研究证实,HDL与冠心病风险呈负相关,同时,HDL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AS)功能,使其成为AS性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主要靶向。但是2007年ILLUMINATE研究结果显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抑制剂torcetrapib虽然能大幅增高HDL-C水平,但是torcetrapib组的死亡人数反而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脂蛋白类 HDL 载脂蛋白类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颅内外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32例临床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分别进行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再将这两项检查与CTA进行对比,显示符合率。结果TCD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检查的例数及支数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率87.5%,结果基本一致。讨论TCD及颈动脉超声在诊断后循环缺血中的优势具有无创性、重复性、准确性高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作为脑卒中常规超声检查。

  • 标签: 经颅多普勒(TCD) 颈动脉超声 CT血管造影(CTA)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参数.对13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PWV检测,其中男954例,女438例,年龄14~85岁,平均(52.09±12.37)岁.结果1392例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WV随年龄增大(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而增加(P<0.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收缩压和心率是与反映大动脉弹性的PWV关系最为密切的参数(P<0.001).结论长期高血压将导致大动脉扩张性降低,这种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年龄、收缩压、心率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变化关系密切.

  • 标签: 脉搏波速度 高血压 动脉扩张性 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急性肺栓塞(APE)的病情评估作用。方法选取86例APE患者,其中严重APE有35例,记为A组,非严重APE有51例,记为B组,均行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两组肺动脉造影的心血管参数。结果A组CT阻塞指数、右室短轴最大径、右室壁厚、肺动脉直径、右心室/左心室(RV/LV)短轴最大径比、上腔静脉直径、室间隔左突占比显著大于B组(P<0.05),左室短轴最大径显著小于B组(P<0.05)。结论对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判断APE病情严重程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造影 急性肺栓塞
  • 简介:目的:研究高脂血症对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7月至2007年3月间的111例患者.按其血脂水平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I组).高甘油三酯血症组(Ⅱ组).高胆固醇血症组(Ⅲ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Ⅳ组)。抽取空腹肱静脉血进行血脂测定,同时应用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仪分别获取双侧股动脉、股浅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并将结果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仪检测的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率的高度排列依次为:(1)Ⅱ、Ⅲ、Ⅳ组的股浅动脉的P1;(2)Ⅱ、Ⅳ组的股动脉PI;(3)Ⅳ组的足背动脉的PI;(4)Ⅱ、Ⅳ组的胫后动脉RI;(5)Ⅳ组足背动脉的Vmax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混合性高脂血症对下肢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大,股浅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较易受高血脂的影响而发生动脉硬化。

  • 标签: 高脂血症 血液动力学现象 动脉硬化 血管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