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澳门文学的源头在哪里?我推断,澳门文学的源头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澳门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长冯刚毅先生的见解与我不谋而合)。澳门文学的主流是诗歌。澳门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和现实主义传统,与中国文学有着天然的合理的内在的联系,澳门文学是中国文学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澳门文学 中国文学 爱国主义传统 里? 中华诗词 现实主义传统
  • 简介: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旗帜之一的郭沫若,其文学观点的形成与演变,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在他身上,既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种种质素,又突出表现了本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在革命时代大潮的推涌下,从观念到行动努力改造自身,不断重建自我形象的甘酸苦辣体验。郭若沫感受过封建末世的腐败、压抑,体味过“五四”新文化的震荡、热风,经历并参与大

  • 标签: 理性传统 自我形象 中国现代文化 时代大潮 质素 载道
  • 简介:随着手机的普及,我们似乎已越来越离不开短信,而短信的诞生从一开始也便与消费和经济相结合.无论是节日祝福还是谈情说爱,短信已经从当初因手机资费太高而衍生出的一个替代手段,转变成为我们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行文化.它的出现引导了一种新的语言文本,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一种新的娱乐手段,一场始于拇指的新人际关系传播的运动.随着短信小说、短信新闻故事的相继诞生,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将风靡我们的时代.手机,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而"手机短信",在给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的同时,使文学开始遭遇到短信的"骚扰".

  • 标签: 文化语境 时尚文学 消费文化
  • 简介:前不久,在北京举办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尔百年纪念活动的时候,《你读过赫拉巴尔吗》一书作者马扎尔带来一本1920年代出版的捷克文版《老子》,这是赫巴拉尔随身珍藏的书籍。

  • 标签: 捷克 中国文学 百年纪念活动 著名作家 《老子》
  • 简介:一本文学杂志,既是文学的现场,也是文化和生活的现场。翻开2016年的《回族文学》,小说、散文、人物、影像、选萃等,栏目丰富多样;虚构与非虚构,文字与影像,传记与钩沉,现实与历史,这些表述犹如万花筒,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敞开了生活的内景,让我们看到一个长河一样的,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且丰富的生活画卷。

  • 标签: 《回族文学》 述评 文学杂志 生活 万花筒 现场
  • 简介:尽管对于柳青的创作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争议,但这些争议并不能阻碍他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即使是那些对他有批评的评论家也不否认这点。这场争议表面上看来是关于人物塑造过程中理想性和真实性之间的争议,是如何让人物获得可理解性的讨论,但其背舌却隐含着文学史叙述和评价的标准问题,即柳青所言“英雄人物”的塑造乃当代文学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其意义绝非所谓的“中闻人物”可以代表,而对其评价也绝非原有的评价体系所能容纳。事实上,联系到上世纪80年代后对柳青的重新评价,可以发现在文学史的叙述中,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是因了评价体系的变更而被淹没。因此,重新提出柳青在当代文学中的叙述和评价问题,在今天并非没有意义。

  • 标签: 柳青 当代文学 评价体系
  • 简介:郭沫若译介的德国文学是极其重要的,共翻译了12位德语作家的54个作品。郭沫若的德语译作主要是从德语译出的,《三叶集》已经有了德国文学翻译的片段。郭沫若的《浮士德》翻译标示了一种特殊的、成熟的"郭沫若式"翻译风格,即译文一般追求白话与文言的融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追求译文的流畅,韵律自由;译文主要是艺术的创造,有明显的汉化改写;译文普遍感染了译者鲜明而强烈的主观情绪。

  • 标签: 艺术翻译 德语文学 郭沫若式 三叶集 改写
  • 简介:作为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康巴人,我一直都关注着家乡作家们的创作。这些年康巴作家群的崛起,成了文坛上一处美丽的风景,康巴作家作品独特的魅力,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出现了这么多的很有实力的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小说、诗歌和散文佳作,这的确很让人欣慰和鼓舞。康巴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历史人文资源厚重,这自然

  • 标签: 文学热土
  • 简介:<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上实行开放、搞活政策,文学也应该是开放的。这个问题,’我国的文学史可镜为鉴。我国的文学,哪个时期重视同外国文学交流,广取博采,把外国文学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拿过来,给以融化和吸收,这个时期的文学就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而繁荣昌盛。唐代文学的鼎盛可谓是这方面的显著的例子。我国“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也是在继承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借鉴了外国文学,因而能随同革命的发展而发展壮大,出

  • 标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新时期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 文学走向 审美态度 唐代文学
  • 简介:<正>常常自嘲是个"劳碌命",这辈子几乎没有消停过,简直就是个掰苞米的。去年12月5日傍晚,匆匆撂下南京的一大摊子未完之事,应作家毕飞宇先生飞帖约邀,呼啸着冲出中山门,踏上前往水乡兴化的路。几个小时后,汽车在微茫的街灯影里驶入兴化市区,我顿时从疲惫中凛醒过来,待一会儿,除毕飞宇先生外,我还会见到些什么人?他们在想些什么?大老远的跑这一趟值得吗?不久就知道了,没有什么大事,此行是要见识一位名叫"福扣"的人物,聊一聊这位乡下汉子

  • 标签: 毕飞宇 中山门 文无定法 自恋 创作研讨会 何来
  • 简介:《回族文学》是中国唯一以"回族"命名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双月刊。该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貌,文学性与文化性并重,开设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栏目。如推介优秀回族作家的"回族作家之窗",转载国内回族及有关作家和学者优秀作品的"佳作选萃",介绍知名回族人物的"回族人物",深入反映回族历史与文化面貌的"岁月钩沉",介绍海外穆斯林世界历史与文化

  • 标签: 回族文学 回族历史 国内外 杂志社 文化面貌 回族人物
  • 简介:现在重提“大众文学”这一命题,涵义已和三十年代左联时期所提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大不相同了。那时的“大众”,是指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的“人民大众”,“大众文学”是以团结人民、激励人民、提高人民为宗旨的,“大众文学”其实是说法不同的“左翼文学”或其提倡的方向。至少当时发表的宣言和理论主张如此。历史环境变了,如今说“大众文学”,似乎是指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也能接受和欣赏的“通

  • 标签: 大众文学 语言 左翼文学 法西斯专政 历史环境 理论主张
  • 简介: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论战爆发,到第二年才结束。当时还掌握台湾政治权力的国民党,虽然运用了它手中所有的报纸、杂志全力攻击"乡土文学",但"乡土文学"并未被击垮。表面上看,"乡土文学"是胜利了。进入1980年代以后,台湾社会气氛却在默默地转化,等我突然看清局势以后,才发现,台独派的"台湾文学论"已经弥漫于台湾文化界,而且,原来支持"乡土文学"的人大多变成台独派。这种形势的转移成为1990年代我精神苦闷的根源,其痛苦困扰了我十年之久。

  • 标签: “乡土文学” 台湾人 台湾政治 文学论 陈映真 第二年
  • 简介:文学的领域里,抄袭应当被装扮成“互文”吗?学者们的声音应当取代法庭裁决吗?加拿大学术界与司法界对互文或抄袭的看法是一致的吗?《马可福音》说“属于凯撒的归凯撒,属于上帝的归上帝”,何谓“抄袭”,何谓“互文”,还是留交法庭决定吧。

  • 标签: 文学创作 互文性 抄袭
  • 简介:随着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二十多年来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总结,也被提上日程。当我们追索这一学科蒿莱初创时期的蹒跚步履时,我们注意到,一个人的名字总是伴随左右,这便是时任福建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和后来它拆出单独成立海峡文艺出版社的资深主任编辑林承璜。

  • 标签: 华文文学研究 文学解读 福建人民出版社 文艺出版社 世界 学科建设
  • 简介: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本质?说实话,我几乎没去想过这样的问题。原因一是我自己可能回答不上来(至少回答不周全吧),二是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好说这样的发问到底有无意义,就像有人向一个画家提出类似的问题:“什么是绘画?”

  • 标签: 文学的本质 哈姆雷特 无意义
  • 简介:山是绿的,水是绿的。如果还要往人的内心窥视,我敢说,西吉人今年的心情也一定是绿的……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数十年来,非常少有地享受着以绿色为主题的好日子。好像是,地球人都知道,西海固的自然条件不好,年降雨量极少,十年九旱。从联合国而来的专家,对这个地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后,给出的结论,让人真是丧气,他们以

  • 标签: 马铃薯 西吉县 西海固地区 文学梦想 西红柿 西芹
  • 简介:<正>香港回归已进入倒计时,香港作为殖民地的历史将被永远地掀翻过去,《南京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奇耻大辱将受到彻底的洗刷.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一天将是全中国人民盛大的节日,是炎黄子孙期盼多年的光辉时刻,香港人民正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纪元的开始.

  • 标签: 香港文学 文学作品 香港人民 香港作家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
  • 简介: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学给当代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民音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之的搜集、整理与改编以及文人吸取其营养的创作中。前一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共名”的制约,显示出多民族民间文学尤其是非汉民族文学的边缘化地位,后一类作品中较优秀的部分则显示出另一条道路:即知识分子与民间结合的道路。

  • 标签: 多民族文学 民间精神 中国 民间文学 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