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从事鲁迅资料搜集工作。因而结识不少鲁迅研究专家。他们的轶事趣闻,难以忘怀,现选择几位,简介如下,以飨读者。王瑶轶事王瑶先生是鲁迅专家,1982年秋,我曾经参加在杭州举办的鲁迅学术讨论会时,荣幸与他相识,以后还通过一次信。王瑶多年在大学任教,对人很诚恳,

  • 标签: 鲁迅研究 学术讨论会 鲁迅博物馆 五十年代 专家 王瑶
  • 简介:一、鲁迅又陷“同性恋门”?当今鲁迅研究领域新论迭出。不过,“新论”有两种:一种是符合史实和文本的创新,将“鲁迅学”科学体系的水平提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另一种是为标新立异而生吞活剥域外理论,虽然出语惊人,但丝毫经受不起理论和事实的检验。

  • 标签: 鲁迅研究 科学体系 标新立异 同性恋 鲁迅学
  • 简介:  楼子春(19061995),又名国华、少垣,其关于鲁迅的论著均署名一丁,浙江余姚人.他们楼氏一族三房堂兄弟5人,都是在故乡县城里读的同一所小学,只有长楼子春十来岁的一位哥哥上过中学.楼子春和从兄楼适夷及胞弟楼炜春,小学毕业后都先后去上海当学徒.他们都是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走向人生之旅的,都倾向进步.……

  • 标签: 一丁鲁迅研究
  • 简介:游览鲁迅的家乡是一次人文气息极浓的旅行。古朴厚重的绍兴小城挤满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游人:暖洋洋的太阳洒落在拥挤的人群中,使这座久负盛名的江南小城显得格外的艳丽和热闹。

  • 标签: 鲁迅故居 人文气息 中国 浙江 绍兴市 建筑风格
  • 简介:鲁迅也有“广告学”.广告是商品的宣传方式,有商品的地方就有广告。书籍杂志既然要发售,当然也是一种商品,必然也要做广告。但广告有不同的做法。鲁迅曾讽刺那些商家做的书籍广告,说:“商家印好一种稿子后,倘那时封建得势,广告上就说作者是封建文豪,革命行时,便是革命文豪,于是封定了一批文豪们。别家的书也印出来了,另一种广告说那些作者并非真封建或真革命文豪,这边的才是真货色,于是又封定了一批文豪们。

  • 标签: 广告学 鲁迅 书籍广告 宣传方式 商品 封建
  • 简介:鲁迅的论战杂文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由于“左”的干扰,长期以来鲁迅研究被政治化了,凡在思想或学术问题上与鲁迅发生过激烈碰撞的团体或个人大多被视为敌人而遭批判,实际上其中的现代评论派、鸳鸯蝴蝶派、第三种人、梁实秋、林语堂等并非一无是处。随着国内...

  • 标签: 研究现状 鲁迅 鸳鸯蝴蝶派 第三种人 现代评论派 顾颉刚
  • 简介:1927年12月21日下午2时许,阳光明媚,在国立暨南大学大礼堂讲台一边的一张小方桌旁,坐着一位眉清目秀20多岁的青年。他一边聆听着主席台上鲁迅先生的演讲,一边挥动着手中的笔在纸上奋力作着记录。这位记录者就是当年暨南大学的年轻教授曹聚仁。那年鲁迅从广州来上海不久,接受暨南大学的邀请,为广大师生作题为《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的演讲。鲁迅说:"我没有整篇的鸿论,也没有高明的见解,只能讲讲我近来所想到的。

  • 标签: 曹聚仁 鲁迅评传 暨南大学 “左联” 周木 革命文学论争
  • 简介:鲁迅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9月21日的《答文艺新闻社问》,直至1936年他逝世前的《半夏小集》《"立此存照"(七)》,历时五年多,贯穿于《二心集》的九一八事变以后部分和此后的《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七本文集中,即除《三闲集》之外的《鲁迅全集》第4卷、第5卷和第6卷。从《"友邦惊诧"论》《文章与题目》《"有名无实"的反驳》到部分内容涉及抗日的各类文章,总数不下60余篇。

  • 标签: 《鲁迅全集》 《南腔北调集》 九一八事变 抗战 《伪自由书》 抗日战争
  • 简介:鲁迅和孙中山,一为文学家,一为政治家,但他俩的经历、观点、情感生活却有着不少相近之处:同样留洋学医,接触西方文明;同样弃医转行,又遭当局迫害而四处飘泊:都主张推翻满族帝制,实行民主革命;都与共产党人亲近为友,并向往苏俄新政;都曾有过一段旧式包办婚姻,尔后自由恋爱、结成老夫少妻,相濡以沫地其度十年伉俪生涯:他俩在北京、南京、上海、广州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一样地病死异乡而没有落叶归根,安息在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身后又都受到世人的景仰……

  • 标签: 孙中山 鲁迅 情感生活 西方文明 民主革命 共产党人
  • 简介:这幅照片是沙飞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组照中的一幅(周海婴生前存),表现的是鲁迅逝世前十一天与青年木刻家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座谈的情景。1936年10月2日至8日,"上海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九楼举行。这次展览是江丰、陈烟桥、郑野夫、力群、曹

  • 标签: 八仙桥 女记者 鹿地亘 青年会 流动展览 郑振铎
  • 简介: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生前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带给他的困顿,肩负着家庭的重担,长久地牺牲自我,这使鲁迅领略到了人生最大的哀痛。对一个具有鲜明现代意识的人来说,这种家庭的不幸本身,使鲁迅有了更深的悲剧色彩。

  • 标签: 周作人 鲁迅 八道湾 许广平 周氏兄弟 生活中
  • 简介:上海的“鲁迅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排式楼房,门上悬挂的“鲁迅故居”四字是郭沫若题写的。故居较完整地保持着鲁迅先生居住时的原貌,收集有400多件鲁迅生前用过和中外友人捐赠的珍贵藏品,由鲁迅夫人许广平生前捐献并亲自布展,真实而生动地映照了鲁迅当年在沪上艰辛工作和生活的情景。

  • 标签: 鲁迅 故居 上海 木结构 郭沫若 许广平
  • 简介:鲁迅在早期论文《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观点,一方面批判了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偏至,另一方面则肯定了民俗存在的价值,提出了独特的民俗观。它的形成根源可以追溯到鲁迅儿童时代参与民俗活动的经验与记忆,其中既有温暖明亮的一面,也有幽暗深沉的一面。绍兴地方戏中"无常"和"女吊"的形象在鲁迅的精神发展历程中不断生长、升华,成为最能概括其思想内核的象征物。虽然经过西方新学洗礼后成长为启蒙者,但是鲁迅仍将自己置于旧时代过来人的位置上,在文学创作中着力描绘他所熟稔的故乡风俗与底层人物,展示了启蒙理想难以实现的时代困境。在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民俗革新的问题上,鲁迅采取开放的"拿来主义"态度。

  • 标签: 鲁迅 民俗 童年经验 《破恶声论》
  • 简介:鲁迅与地方志茆贵鸣鲁迅是位举世皆知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其犀利的笔锋、深邃的思想,为中国的民族文化、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和平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普通的史志工作者,出于职业的本能,笔者在众多见仁见智的鲁迅研究大作中,隐约地窥探...

  • 标签: 鲁迅 中国地方志 方志学 矿产资源 会稽郡 旧志
  • 简介:鲁迅、茅盾决意办《译文》在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翻译作品曾经有一阵被视为“洪水泛滥”。主要原因在于被一些不负责任者胡译、乱译、瞎译。读者不忍卒读,屡屡上当。翻译作品由此受到读者冷遇,翻译的“身价”也因之跌落,大有无法挽回之势。据称,当时书店老板一看到译稿即连连摇头。好多杂志社也都挂起了“不收译稿”的牌子。译稿无论好坏,一概被市场封杀,这是极不正常的。当时很多从事文化翻译工作的作家、著译者虽忿忿不平,然亦一筹莫展。对翻译作品情有独钟的鲁迅先生其时亦痛心疾首,他率先发出呐喊:“我要求中国有许多好的翻译家,倘不能,就支持着‘硬译’。理由还在中国有许多读者层,有的并不全是骗人的东西地许总有人多少会

  • 标签: 鲁迅 茅盾 译文 邹韬奋 内山书店 外国文学
  • 简介:我听老师说鲁迅[北京]李振生95岁高龄的高向夫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退休教师。70年前,高先生在北京师大国文系读书期间.曾亲聆过鲁迅先生授课。30年前.我在北京师大中文系就读期间,高先生虽未给我们开过课,但彼此还是认识的。前不久,我回母校访问古籍...

  • 标签: 鲁迅 女师大风潮 文学批评 《晨报副刊》 中国小说史 孙中山
  • 简介:鲁迅有个小叔父,年纪比他小一岁,又是“祖壁隔父”,即庶出的。在旧社会,像这样的小叔往往不被家族所重视,年龄又小,初回故乡时只有虚岁十二。这个小叔生性和易,行动洒脱,如果用鲁迅幽默的话来说,就是“旷达”与“福气”。

  • 标签: 鲁迅 伯升 生平 南京水师学堂
  • 简介:林语堂和鲁迅.同是20世纪中国的、世界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两位文化巨人之间有着许多的交集,也有过尖锐的分歧。然而,如林语堂在《悼鲁迅》一文中所说,“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于鲁迅有轩轾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尽管林语堂与鲁迅因思想、性格的不合有过误解.但是.这毕竟是两颗伟大心灵的碰撞和交流。他们的心是相知的。

  • 标签: 林语堂 鲁迅 交集 20世纪 文化巨人 文学家
  • 简介:鲁迅郭沫若的孔子观罗炯光一个孔子两幅像孔子(前551-前479)只有一个,但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并不相同,有董仲舒的孔子,也有王充的孔子;有嵇康的孔子,也有王阳明的孔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郭沫若曾不止一次地勾画过孔子的形象。在鲁迅...

  • 标签: 郭沫若 孔子 鲁迅 孔墨的批判 中国文化 孔夫子
  • 简介:研究框架问题迄今为止,在有关鲁迅哲学思想的论述中,使用的主要有两类三种哲学思想的框架。一类是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一类是中国古代固有的哲学思想。在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中,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在从二十年代至今的鲁迅哲学思想研究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标准,...

  • 标签: 哲学思想 鲁迅思想 创造精神 西方文化 创造过程 物质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