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筛选肺结核预警指标,初步构建部队肺结核预警指标体系。方法采用Delphi法应用文献研究及专家小组拟定初步指标体系框架,然后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得到各项指标的得分,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系数。结果两轮咨询专家的积极指数分别为87.50%和93.3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7±0.05和0.79±0.03;第一轮咨询各项指标总得分为(6.759±1.757)分,变异系数为0.248±0.070,第二轮咨询各项指标总得分为(7.348±1.362)分,变异系数为0.180±0.048。最终确定的指标中,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959、0.4863、0.0503、0.2676;经过两轮咨询,最终建立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的部队肺结核预警体系。结论初步构建了部队肺结核预警指标体系,为部队肺结核的防治提供了技术参考。

  • 标签: 军事人员 结核 预警指标 DELPHI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警式护理对儿科护理的安全管理的影响。方法:从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86例病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开始于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前白蛋白对12h内就诊的缺血性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早期预警价值。方法选取以胸痛为主诉的12h内发病的疑诊急性心肌梗死1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AMI103例。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将AMI患者分为0~3h、4~6h和7~12h组,检测其前白蛋白、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前白蛋白及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发病0~3h,前白蛋白诊断AMI的敏感性为23.70%[95%可信区间(CI):17.00%~31.94%]、特异性73.33%(95%CI:57.79%~84.90%)、阳性预测值0.89、阴性预测值1.04;随发病时间延长,前白蛋白诊断AMI的敏感性增加,发病7~12hP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3.33%(95%CI:44.58%~61.90%)、57.78%(95%CI:42.24%~72.01%),同期hs-cTnT及CK-MB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56%(95%CI:90.16%~98.18%)、80%(95%CI:64.95%~89.91%)、78.52%(95%CI:70.45%~84.92%)、73.33%(95%CI:57.79%~84.90%),与hs-cTnT及CK-MB相比,发病7~12h前白蛋白诊断AMI的准确性低于hscTnT及CK-MB。结论前白蛋白在早期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预警价值,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敏感性、特异性较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前白蛋白 预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在PICU患儿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受试对象选入于2019年6月-2020年7月于本院接诊的80例PICU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病情评估,研究组采取PEWS评估病情。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病情评估时间、住 PICU 时间、评估潜在风险预测准确率以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病情评估时间及住PICU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会评估潜在风险预测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PICU患儿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 病情评估 评估潜在风险预测准确率
  • 简介:在胰岛B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中,前胰岛素原mRNA经转录而合成分子量为11500的前体分子,即前胰岛素原,其寿命极短,约30~60秒。它合成后即刻在胰岛BN胞中经过微粒体酶的作用将其裂解为分子量为9000的胰岛素原,然后转运至Golgi复合体,形成被成笼蛋白包被的囊泡,内含胰岛素原。分泌颗粒成熟后去除成笼蛋白包被,胰岛素原经蛋白水解酶的酶切转化为胰岛素和C肽,并逐步形成分泌颗粒,储藏在小囊泡内。当胰岛B细胞受到刺激后,分泌颗粒与胞浆膜融合并将其内容物释放,该过程被称为胞吐作用。

  • 标签: 前胰岛素原 分泌机制 蛋白水解酶 胰岛B细胞 分泌颗粒 粗面内质网
  • 简介: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因脑动脉硬化或其他一系列综合因素致使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缺血缺氧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及生活质量,随着国家对防治残疾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成为医学重点发展方向。故本文根据目前相关文献资料,浅析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以为后期研究更加科学化的中西医治疗脑梗死提供思路。

  • 标签: 脑梗死 中风 中西医 康复
  • 简介:以常见食品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和有关食品卫生监督制度规定为支撑,利用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2004风险矩阵分析法构建的部队应急行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在对部队在执行应急行动和野外驻训演习期间食品安全水平进行识别与评估过程中,可以帮助卫生监督人员掌握实时、整体食品安全水平,实现任务部队食品安全保障的全程、动态数字化监测,具有科学性监督和经济实用性。

  • 标签: 军事人员 食品安全 预警
  • 简介:为了探讨药品安全应急顸警系统中信号的处理问题,试从药品不良反应信号的来源、发现及信号的处理等方面综合分析,尝试为建立药品安全应急预警系统提供依据,以利快速及时地对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作出反应,有效地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安全 应急预警 信号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预警评分联合风险护理在心力衰竭临床护理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 本次研究之中随机选择了50例患者为研究之中的对象,依据患者的病历单双号将所有患者分为对比组(n=25)及观察组(n=25)。对比组内患者运用常规护理的措施,观察组内患者运用预警评分联合风险护理,比较两组内患者的心功能康复指标、胸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不良事件出现率、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比组患者的FS、LVEF、LVESD在内的心功能康复指标比观察组患者更低;对比组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和住院天数比观察组患者更长;对比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出现概率明显比观察组患者更高;对比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比观察组患者更低;对比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观察组患者更低,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意义(P<0.05)。结论 采取预警评分联合风险护理措施护理心力衰竭患者可起到积极的护理作用。

  • 标签: 预警评分 风险护理 心力衰竭 心功能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药品审查评价关系着患者的用药安全,审评管理机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手段,其在保证用药安全,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人们对于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提出了较高要求,创新和完善药品审评管理机制是当前药品审查管理的目标。文章基于此,对药品审评机制改革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完善药品审评体系,提升药品审评质量,促进医药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 标签: 药品审评 审查评价 改革
  • 简介:本文通过归纳目前临床常用和正在研发中的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而综述了真菌对不同作用机制药物而产生的不同耐药机制,认为真菌高度耐药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克服相应耐药性来创制新药难度很大,可通过研究发现新活性物质和新靶点,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介绍了近年发现的几个微生物来源新抗真菌活性物质,研究发现的新抗真菌靶点,并阐述了合理的用药方案。

  • 标签: 真菌 耐药机制 新抗真菌药物 靶点
  • 简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自然界的抗生现象.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后伴随而来的是细菌的耐药,即细菌在药物浓度高于人类接受的治疗剂量浓度下能生长繁殖.这种耐药可能与整个菌种的固有特性有关,也可能出现在正常敏感菌种内,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获得.耐药基因决定了各种各样的机制,使细菌抵抗特定抗菌药物的抑制作用.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对每一种新药的耐药现象逐渐增加,耐药的普遍性随地理区域和时间而变化,但细菌对每种抗菌药物耐药迟早都会出现,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 标签: 临床治疗 机制临床 治疗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护理为主导医患参与的护理预警模式对预防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症的效果。方法:使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自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在我科治疗的88位符合研究对象选择标准的患者病历,作为实验组,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了护理干预。收集自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88位符合研究对象选择标准的患者病历,作为对照组,护理人员采取骨科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研究组的患者护理人员采取基于护理为主导医患参与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护理模式,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进行了护理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收集统计了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弹力图指标和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统计数据,可明显观察到研究组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水平(Fbg水平)、血栓弹力图角度(Angel)、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MA)、凝血综合指数(CI)均低于对照组,凝血反应时间(R)长于对照组,各组数据P<0.05,具有比较价值。结论:基于护理为主导医患参与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预警模式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弹力图指标产生了有益的影响,降低了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概率,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护理主导 医患参与 护理预警
  • 简介:严重烧伤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而严重烧伤后脑水肿作为烧伤主要心脏并发症之一,病因复杂,伤情严重,发展越快,后果越严重。尤其小儿,因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严重烧伤后较成人更易发生脑水肿。严重烧伤后脑水肿在临床上往往被其它并发症所掩盖,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了解其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研究正同益被人们所重视。脑水肿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件脑水肿。现研究已证实,严重烧伤后脑水肿兼有瓶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两种,前者因血管本身通透性的改变,或伤后补液过多引起细胞内外间隙扩大,细胞外稀释性低钠血症而发生:后者多为烧伤释放毒性物质吸入或烧伤后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形成,如一氧化氮(NO)及谷氨酸的产生过多等,同时脑内ATP生成减少,钠泵功能障碍致细胞源性脑水肿。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严重烧伤后脑水肿的发生主要与氧自由基、一氧化氮(NO)的毒作用,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EAA)的毒性损害,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水通道蛋白等因素有关。

  • 标签: 烧伤 脑水肿 发病机制 氧自由基 一氧化氮
  • 简介:自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市医学会承担了全市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鉴工作的深入探索和不断完善,整体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转变,由于医鉴工作的特殊性,患者及社会对其仍旧褒贬不一。社会上曾经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医学鉴定称之为"父子鉴定",而对现行医学会组织的鉴定称之为"兄弟鉴定"。

  • 标签: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专家队伍 培训 鉴定公信力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