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赣南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集地、中转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生机盎然的赣南民间舞便是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绚丽折光。丑中见美的矮子步、风韵独特的单袖筒、千姿百态的扇子花为赣南民间舞中的表演技巧。了解和掌握赣南民间舞中的表演技巧,对促进和发展赣南民间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赣南 客家 赣南采茶舞 赣南民间舞 三绝
  • 简介:随着现代社会生存空间和对这种生存表达的扩大,现代舞言说所使用的身体语料——语言材料也相应扩大。“语料”(corpus)一词在语言学中指语言材料或资料,它们是被加工过的高质量信息,包括语汇、语法和语音。“corpus”一词源于拉丁语,其本意为“躯体”(body)。在舞蹈身体语言中,语料的构成包括动作语汇、动作连接的语法(含调度)和动作定型的语言风格(在语言学上它更接近于“语形”)。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现代舞的身体语料来源分别是纵向的历史承接、横向的异域吸纳和现实的生活提取,它们经过现代舞者再造而成为身体言说的话语。

  • 标签: 现代舞 身体语料 历史 异域与生活
  • 简介:1997年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我在香港接受了不下十家来自世界各地的传媒采访,他们感兴趣的是:香港这个一度是全世界中最资本主义的殖民地,将要回归中国这个奉行共产主义国家的怀抱里,我作为一个鼓吹解放个性、自由表达思想的现代舞蹈工作者,面对着将要“沉沦”于集体意识和统一思想的环境里,有何感想?

  • 标签: 舞蹈工作者 香港 大专业 素描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
  • 简介:中日乐舞交流源远流长,该文叙述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与日本花柳千代舞蹈团愉快的合作共同成功地表现了《敦煌》这部祈求永远和平的舞剧,它成为中日乐舞交流史上的亮点,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特刊载此文以为纪念。作者系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先生。1997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日本舞蹈家花柳千代创作舞剧《敦煌》,在北京和东京成功的演出,圆了她多年来萦绕心头的一个辉煌的梦。在《敦煌》的创作和演出中,和花柳千代的合作,也促成了我第二次对日本的访问。

  • 标签: 中国戏曲学院 舞剧 演出 乐舞 舞蹈家 创作
  • 简介:中国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建设是个诱人的课题,同时它也是个惑人的课题。在千年沉淀的基础上描绘今日民族文化的宏图,是其之所以诱人的磁场所在;在百种风情的网络里探寻今日高等教育的路径,又是其之所以惑人的菜单所在。不论“诱”也好“惑”也好,这一学科的建设毕竟度过了它的“不惑之年”;到我院98届毕业生演出的《泱泱歌》之时,关于这一学科的文化建设不仅出现了多种学术主张,而且落实为具体的实践步骤。

  • 标签: 中国民间舞 文化建设 学科建设 教学方法 教材建设 学科文化
  • 简介: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建设国家剧院,并批示,地址“以在人民大会堂以西为好”。但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限制,这一工程未能实施。1990年,文化部提出在原址上兴建国家剧院。1997年10月,中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西侧空地尽快兴建国家剧院。1998年1月8日,中央正式决定用4年时间,投资25.5亿元建成大剧院。1998年4月,公开招标,保罗·安德鲁的方案中标。2000年4月,工程动工。2000年7月,国家剧院停工待命,征求修改意见。2001年12月,国家剧院正式开工。2003年12月2日,国家剧院封顶。2007年,国家剧院开始演出……时至今日,中国国家剧院长达个半月的开幕演出季已经过了分之二,而争议之声从剧院开始筹建时就没有停息过,剧院在万众瞩目中俨然成为中国最具关注力的建筑和文化现象,我们特编撰此文,力图从剧场文化以及舞蹈的角度去解读和面对这个庞然物。

  • 标签: 国家大剧院 剧场 人民大会堂 聚焦 经济条件 公开招标
  • 简介:春节前夕,由国家剧院与中央芭蕾舞团联合举办的“国际芭蕾艺术周”成功落幕。1月24日至2月1日,国家剧院共安排了四台风格迥异、亮点纷呈的芭蕾演出。中央芭蕾舞团上演的约翰·科兰克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国家剧院“国际芭蕾艺术周”拉开了序幕。罗兰·佩蒂的《摇滚芭蕾》则彻底颠覆大多数人对古典芭蕾的认识,用全新的肢体语言来演绎芭蕾。

  • 标签: 国家大剧院 芭蕾艺术 国际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央芭蕾舞团 古典芭蕾
  • 简介:“通过‘舞蹈’我能回想起那些人类的梦想、人类的发明才能和人类的想象力,向着自我完善飞翔,并在惊奇中去理解我所生存的这个时代在变化,人类没有变,他们的创造精神记录了我们的希望。”——(美)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8月14日晚,能容纳两万人的北京...

  • 标签: 五大洲 民间歌舞 艺术节 民间舞蹈 香港新世界集团 西方舞蹈
  • 简介:空间和节奏作为舞蹈表现的两大元素,在舞蹈的表现中起着决定作用。通常我们说舞蹈的风格是由节奏决定的,而舞蹈的形象则由空间构成,它由空间的维构成不同的图案组合和雕塑组合来表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作为空间的平面构图(空间运动线)可以根据不同布局表现不同审...

  • 标签: 舞蹈训练 大空间 小空间 舞蹈表现 八卦掌 运动轨迹
  • 简介:标题上的两个词是听来的。“步加”来自戴爱莲先生。那时她来北京舞院举办学术讲座,讲的是“芭蕾”。讲完后,戴先生说自己更愿意讲民间舞并关注其间的“步加”现象——即一种舞步重复次后有一次变化,如维族舞的“步一抬”、藏族舞的“步一撩”、秧歌的“步一回”……据戴先生说,她通过对世界各地民间舞的考察,能列举70多种“步加”现象。“半拉云手”则来自刘菱舟先生。刘先生与王

  • 标签: 民俗舞蹈 民间舞 跳四方 生理机制 戏曲舞蹈 运动态势
  • 简介:在珠角不少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的文艺助兴演出中,近来正悄然进行着角色转换——以往担当主角的本省艺术团体,不是被北京、上海等地和国外的著名音乐歌舞团体所直接取代,就是京沪粤联手演绎。不少乡镇观众说:“本省歌舞团已看过多次了,我们也想尝尝‘鲜’!”

  • 标签: 歌舞团 艺术团体 演出 观众 舞台 音乐
  • 简介:本文采取了用同一模式对不同研究对象进行条理性归纳和解读性互证的方法,求取对于东亚古典舞蹈发展规律的学术性表述,并将东亚舞蹈圈从理论上放置到当下全球化的话语环境之中进行定位,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对于东亚、亚洲、世界舞蹈文化的研究工作,预设了一个契机。为了全面彻底地研究中国古典舞,我日本和韩国作为两面镜子,把视角由从内向外,改为从外向内或者说自上而下。通过对于中、日、韩古典舞蹈之发展模式、审美标准、运行机制、艺术素养、舞蹈势态、史学方法这六切入点,对中日韩国古典舞蹈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交叉的纵向爬梳与横向比较论述。

  • 标签: 古典舞 发展模式 审美标准 运作机制 艺术素养
  • 简介: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提出建立舞蹈人文基础、舞蹈批判基础、舞蹈技能与美育基础。重点分析个基础和个基础之间的关系,以求通过个基础的建立,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于舞蹈艺术实践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让学生认识舞蹈,理解舞蹈,正确地评判舞蹈。

  • 标签: 舞蹈 人文基础 批判基础 舞蹈技能与美育基础
  • 简介:本文以胶州秧歌“道弯”为切入点,首先分析民间、课堂、舞台个不同文化空间的胶州秧歌“道弯”的形态特征,从中透视各自的审美特质;其次分析胶州秧歌“道弯”从民间到舞台的审美嬗变的原因;最后分析审美嬗变过程所折射出的个不同层次的审美诉求。笔者在结论部分指出,“道弯”经过编导和演员们的多次诠释,已经超越了原生胶州秧歌的美学范畴,成为代表汉族女性舞蹈的审美形态的典范之一。

  • 标签: 胶州秧歌 “三道弯” 民间 课堂 舞台 审美
  • 简介:“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大学后,业内人士反思过去只找到了传统舞蹈之形貌,并未找到贯穿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典舞蹈之神韵,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是李正一教授和唐满城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究细研、集思广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并屡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本文以唐满城先生早年编创的身韵“八组合”为主要观测点,举一反地从教学规律出发寻找身韵的共性与个性及传统组合的深厚底蕴,并“取事立人”谨以此文纪念著名舞蹈教育家唐满城先生辞世十周年。

  • 标签: 唐满城 中国古典舞 身韵 “八大组合”
  • 简介:美国芭蕾舞剧院的首席舞者赫曼·科内约、波丽娜·塞米诺娃和驻团编导阿列克谢·罗曼斯基在近日公布的2014年班诺瓦舞蹈奖中皆榜上有名。其中,现任ABT首席的阿根廷芭蕾舞演员科内约凭借对舞剧《希尔维亚》中的阿曼达、《暴风雨》中的卡利班和《第九交响曲》的领舞角色的成功塑造以及在玛莎·克拉克之作《谢利》中的优秀表现而获得了“最佳男舞者”的称号。

  • 标签: 舞蹈 《第九交响曲》 《暴风雨》 芭蕾舞 阿根廷 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