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1 个结果
  • 简介:关于《鸣凤记》的作者,不外有三种说法:一是王世贞;二是无名氏;三是王世贞门人。认为是无名氏的,多依据明代曲论家的记述,因为在他们的多种著述里,大都把《鸣凤记》归入无名氏作品之列。如吕天成《曲品》下卷,把剧作分为"旧传奇"、"新传奇"和"作者姓名有无可考"三类,《鸣凤记》就被列在第

  • 标签: 王世贞 鸣凤 无名氏 杨继盛 王骥德 中国文学史
  • 简介:清代许多曲家,其生平事迹往往湮没不彰;其生卒年,在清人的戏曲书录中,也常常失载。而检索近人编纂的一些戏曲专著和工具书,如《古典戏曲存目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华书局,1996年)、《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等,相关的记载又或

  • 标签: 清代 曲家 生平事迹 考辨 生卒年 石庞
  • 简介:<正>《味兰簃传奇》包括《侠女记》和《烈女记》两种。今国家图书馆藏有《侠女记》同治刊本和光绪七年刊本,《烈女记》有光绪七年刊本。《侠女记》卷前有作者写于同治辛未十一月望冬的《自序》、卷末有《主人杂记》和作者的题词。全剧共

  • 标签: 侠女记 《自序》 月望 进士第 云臣 国家图书馆
  • 简介:明万历以后,曲坛上形成了两大流派——玉茗堂派和吴江派。两派展开了长期的论争,论争的焦点即在于如何处理剧本内容和戏曲格律的关系。作为吴江派的领袖人物沈璟,他感到戏曲格律的重要性,便在前人的基础上编纂了一部南曲谱——《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尽管沈谱有着较高的价值和积极意义,但它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沈璟在编写之时,往往不尊重原文随意改动,态度不够谨慎,致使失误之处颇多。从另一方面来讲,在当时的戏曲

  • 标签: 冯梦龙 词谱 曲谱 不足之处 戏曲 南词
  • 简介:侯阳高腔是婺剧高腔中的一个分支腔种,但关于其命名的涵义问题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本文从腔调衍进中的侯阳高腔、“侯阳”腔名既往释义疑、侯阳高腔真实内涵解意、“喉阳”腔名命义人文阐释等四个方面,将“侯阳高腔”置入腔调衍进史的背景之中,对其命名涵义给予概念讨论、学理辨识,进而提出个人新解。笔者认为,当下见诸地方戏文献的所谓“侯阳高腔”其实是“喉阳高腔”的通假,“喉阳高腔”称谓是综合采用“声歌演唱特性”和“艺术风格特征”两个艺术因素给予命名的,高度凝练了此高腔的腔调艺术特征。

  • 标签: 婺剧 侯阳高腔 喉阳高腔 命名意义 辨考
  • 简介:西晋潘岳的《笙赋》中第10句提到了“熟簧”一词。关于潘岳所说"熟簧"的质料,文章的作者从文献记载、考古材料、《文选》注释版本、引文语法结构这四个方面对潘岳《笙赋》中所载"熟簧"进行初步,认为潘岳《笙赋》中所说的“熟簧’’为竹制这一结论。

  • 标签: 潘岳 《笙赋》 熟簧 考辩
  • 简介:现今,有关中乐器的定名及形制问题基本上都以杨荫浏先生的观点为准,但是笔者在对中载有乐器的篇什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发现,仅就创作的时代和地域而言,诗篇中某些乐器的定名及形制还需进一步仔细斟酌.

  • 标签: 《诗经》 乐器 定名 形制 考辨 演奏方式
  • 简介:曾侯乙墓十弦琴弦轸库中发现的四个保存完好的弦轸,说明用弦轸改变弦的张力是十弦琴调音定弦的方法之一。由于十弦琴没有史料记载,出土时弦轸又是散落在弦轸库中,且弦轸上也没有任何弦的残迹,要确知十弦琴弦轸使用或改变弦张力的机械方法,只能依据对其结构的观察,以及与历史上类似弦乐乐器弦轸定弦的机械原理的对照来进行推测。经过对十弦琴及弦轸情形的观察,有学者认为十弦琴弦轸与古琴弦轸有明显的相似性,但由于弦轸的外径与弦眼之间的距离所差无几,弦轸间的空隙不像古琴那样的弦轸之间有足以容纳手指的空间,所以推断十弦琴不能像古琴那样用手指拧转弦轸调弦,而必须借助旋柄才能拧转弦轸调弦。

  • 标签: 曾侯乙墓 调弦 琴弦 考辨 机械原理 史料记载
  • 简介:元人燕南芝庵《唱论》是一部论述我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著作,内容涉及元曲体裁、结构、宫调、演唱技法等诸多问题。全文结尾有“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之语,此处之“大曲”并非指“宋教坊大曲”,而是指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四十大曲”则是泛指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作品数量多。芝庵在观念上用“大曲”指称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实际反映了其对大曲与元剧曲音乐之间演化关系的认识。

  • 标签: 《唱论》 小令 大曲 乐府 套数
  • 简介:作为一本240出的长篇宫廷历史大戏,《鼎峙春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袭用了很多前代旧戏,学界普遍认为被《鼎峙春秋》承袭的旧剧有11种,即传奇《连环记》、《草庐记》、《赤壁记》、《四郡记》、《锦绣图》、《西川图》,杂剧《连环记》、《义勇辞金》、《隔江斗智》、《单刀会》、《狂鼓史渔阳三弄》。而据笔者认真比对,其中杂剧《连环记》、《义勇辞金》、《隔江斗智》三剧,《鼎峙春秋》并无承袭。其实这11种戏曲只有传奇《连环记》、《草庐记》、《赤壁记》、《西川图》和杂剧《狂鼓史

  • 标签: 连环记 赤壁记 貂蝉 鼓史 赐环 气吐虹霓
  • 简介:本文仅就中国传统器乐曲曲牌[银纽丝]进行辨析。从该曲牌的题材内容、结构方式、音调旋律、调式调性、音程音域、速度节拍等方面入手,就其区域特征、音乐特点、表现形式、演奏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梳理、归纳。纵观它在各地区传播、演奏中的异同,微观其自身之优长以及与民歌小调千丝万缕的关联所在,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曲牌的发展、流变作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中国 传统器乐曲曲牌 “银纽丝” 异同
  • 简介:箜篌变异形态──新疆诸石窑壁画中的箜篌种种李玫在新疆石窟壁画中十分醒目的乐舞形象既是佛教艺术中美的代表作品,又是繁盛的西域,尤其是龟兹乐舞生活的折光写照。对佛教壁画艺术的研究,也是对古代龟兹社会艺术生活状况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疆地方曾是古代东西...

  • 标签: 箜篌 变异形态 弓型 龟兹人 乐器 印度
  • 简介:自20世纪末以来,左鹏军先生不畏繁难,筚路蓝缕,在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领域取得了颇为辉煌的成果.尤其是新著《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①(以下简称“左著”),堪称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全面研究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至打通中国戏曲史都可谓厥功至伟.

  • 标签: 传奇杂剧 史实研究 文献史实
  • 简介:关于晚清外交官曾纪泽首创国歌之事,国内外学者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人目睹过曾氏所创的《普天乐》、《华祝歌》,更遑论有任何深度的研究。近期甚至有学者提出这两首歌“是否是同一首歌?到底是什么样的歌?”的问题。针对以往研究都只依赖曾纪泽本人记述的缺陷,本文主要采用目前鲜为人知的西文文献来曾氏的国歌创作历程。除为读者呈现这两首国歌的乐谱外,阐述曾侯与外人的相关合作及此两首国歌在海外的流传情况也是本文的主旨之一。

  • 标签: 曾纪泽 国歌 华祝歌 普天乐 傅澧蘭 本聂狄克
  • 简介:越南北部倮保人与中国滇南彝族尼苏人是一个择地而居,在中国、越南、老挝等国均有分布的跨界族群,隶属“彝”群体。本文研究中越部分,暂不涉及其它国家。越南北部傈保人与中国滇南彝族尼苏人之间在族群上是否有渊源关系,是中国彝族音乐乃至彝族研究与越南之间能否搭建起桥梁最关键的一环。从研究范畴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境内彝族音乐,对境外保保人的音乐鲜有关注。本文从跨境的角度,把中国彝族音乐的研究拓展到了彝族迁徙的最南端,由此来纵观彝族的整个分布与迁徙,为彝族的音乐研究乃至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研究拓展新的领域。

  • 标签: 族源关系 倮倮人 尼苏人 中越
  • 简介:朱熹的禁戏历来被视作理学禁锢民间音乐的枷锁。本文拟从“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禁戏”的历史背景、福建地方民俗等几个方面对此加以辨析,力图以更加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朱熹的禁戏措施,还其更加公正的历史评价。

  • 标签: 朱熹 民间戏曲 禁戏
  • 简介:"昆弋腔"本是昆腔、弋阳腔(弋腔)的合称。如清代以来北京的昆腔、弋腔常常合称"昆弋",兼唱两腔的戏班称为"昆弋班"。近数十年来又有研究者认为"昆弋腔"是吹腔的别名(或其前身),这种认识的形成与清乾隆年间刊行的剧集《缀白裘》很有关系。《缀白裘》主要收录昆腔戏,同时也收录了一些昆腔以外的杂腔

  • 标签: 昆弋腔 缀白裘 弋阳 辨疑 枞阳腔 摘锦奇音
  • 简介:在宋元明清以至现代的民间歌唱曲艺中,都有以“小唱”为名者。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差别?它们与同时期的某些歌唱曲艺(如弹唱、小曲、清曲等)的关系如何?研究者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但在对某些歌唱曲艺的研究中,却将它们混淆起来。比如,将明清“小曲”与明代的“小唱”混同为一体,这是研究者涉及明清小曲时的普遍现象。

  • 标签: 元明清 研究者 曲艺 歌唱 小曲
  • 简介:总章乃古代中央乐官官署名,其命名可能与明堂之别称为“总章”有一定关系。古代文献当中,对此官署之建置、沿革和功能记载者甚少;近代研究当中,亦未有专门考证之学术论文;部分音乐舞蹈史论文和著作虽偶有涉及,也仅是片言只语,且存在不少纰误。因此,对这一乐官官署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鉴于以上情况,本文拟对总章起源、发展、衰亡之历史及主要功能做出述,

  • 标签: 古代文献 学术论文 官署 舞蹈史 音乐
  • 简介:<正>筑,是我国战国时代(公元前475——221年)出现的一种世界最早的击弦乐器。《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战国时代还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击筑家高渐离。筑,至汉代在民间风行,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宠妃戚姬都善击筑。《史记·高

  • 标签: 马王堆汉墓 战国时代 彩绘 击弦乐器 形制 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