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西夏水利主要由春开渠、水利管理法、以及辅助设施建设与维护法三大部分组成,对它的探讨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后开发建设大西北的农业水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西夏 《天盛律令》 水利法
  • 简介:<正>一九九三年七月五日,江泽民同志同全国省区市党委政研室主任的全体代表座谈时指出,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论在调查研究的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毛泽东同志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时侯,认真学习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全党在新形势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调查研究工作 学习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 相结合 中国革命实践 普遍真理
  • 简介:雷山苗族医药是世居当地的苗家人在长期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颇有成效的传统医治知识与经验。2008年6月,雷山苗族医药的优秀代表作"骨折和蛇伤疗法"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古老的苗族医药技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雷山苗族医药,雷山当地文化部门多次组织人员调查、走访苗族村寨和医生,收集基本医理、诊治方法、常用苗药、苗族验方等资料,调查苗族医生的生活史与行医史,基本弄清了雷山苗族医药的传承现状。

  • 标签: 雷山苗族 苗族医药 骨折和蛇伤疗法 再调查
  • 简介:文章依据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实地调查的资料,对土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生育与死亡、婚姻家庭、文化程度及产职业构成等作了详尽分析,并对土族人口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 标签: 土族 人口 生育率 调查
  • 简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阿昌族、傈僳族、瑶族、黎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医药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民族医药的传承问题,指出民族民间医生累积的社会地位和当地人的信任是民族医药传承的社会氛围,对医术的习得及借助其获得一定的社会身份则是驱动力。

  • 标签: 西南少数民族 民族传统医药 民间医生 祖传医术
  • 简介:"系联"对外汉字教学是指以文字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汉字形符、声符的系联,使学生认识到汉字的系统性和理据性,并自觉地遵循汉字规律去学习汉字的一种教学方法."系联"对外汉字教学包括形的系联、声的系联和综合系联等几个方面.运用"系联"进行汉字教学要注意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汉语汉字的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标签: 系联法 对外汉字教学 形的系联 声的系联 综合系联
  • 简介:凉山彝族习惯调解制度作为彝区群众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调解主体、调解方式及调解程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尽管其存在着违法调解,通过调解宣扬等级观念以及阻碍国家法执行等消极因素,但也具有快速解决纠纷、防止事态升级以及调解成功率和执行率高等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凉山彝族习惯调解制度并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凉山彝区法制建设。

  • 标签: 凉山彝族习惯法 调解制度 积极因素 消极因素
  • 简介:<正>普格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面积19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75米,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115292人,分属于二十余种民族。其中彝族800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42%;汉族34795人,占总人口的30.18%,其他民族461人,占总人口的0.4%.全县农业人口105774人,占总人口的91.74%,非农业人口9518人,只占总人口的8.26%。在居住分布上,汉族主要居住在县城及县城周围的平坝河谷地带,少数居住在二半山区。彝族则主要居住在高山和半高山。

  • 标签: 彝族学生 教育情况 凉山州 入学率 学龄儿童 总人口
  • 简介:康区"活鬼"现象自古盛行,迄今残存,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文化现象,应对其作全面的调查和客观具体的分析,从而加以正确认识.调查研究表明,"活鬼"文化现象由其主体"活鬼"、被"活鬼"附身者、驱鬼者和"活鬼"文化传播大众等几部分构成;其发生、发展、变异和流存,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等多种原因,它是社会发展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 标签: 活鬼 文化 康区
  • 简介:就广西某高校大学外语的教学及学习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没有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大学生的外语学习策略不合理,重机械记忆,轻语言的交流运用;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上存在认知偏差,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在作用认识不足,对外语能力的评价也具有片面性;教育教学决策的形成和实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主体的需要。

  • 标签: 广西 高校 外语教学
  • 简介:以田野调查经历作为叙述对象,从方法论的视角,分析和反思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的实践过程。认为后殖民时代的民族志方法遭遇"角色困境"和表述危机,主要体现在对自我角色的反思和民族志文本的书写体例上,主张采取"个人为中心的民族志"方法,把田野和民族志文本中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并置",以打破传统民族志的刻板印象。

  • 标签: 海外民族志 方法论 个人为中心的民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