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视网膜动脉阻塞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28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的治疗经过,确诊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口服醋甲唑胺片,局部按压眼球,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静脉注射血栓通注射液、葛根素等中成药制剂,配合胞二磷胆碱、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适当吸氧。结果我院自2005年至2012年共收治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患者28例(眼),年龄50岁-72岁,男17例,女11例,中央动脉阻塞10例,分支动脉阻塞18例,经过1疗程的治疗后入院时视力为无光感者17人,治疗1疗程后仍无光感者8人,入院视力>光感者13人,治疗1疗程后视力无改变者2人,其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视网膜动脉阻塞对视力损害大,患者越早确诊越早治疗,预后越好;超过黄金治疗时机的患者也不应放弃治疗,积极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能帮助患者恢复一定视力。

  • 标签: 视网膜动脉阻塞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我科于 2014年 2月 ~2016年 10月收治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8例,对其进行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38例患者经过治疗显效 5例、有效 30例、无效 3例。结论:采用药物和激光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诊断 治疗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可导致毛细血管闭塞的微血管病,可累及视网膜前毛细血管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早期的病理学特征包括基底膜增厚、周皮细胞丧失以及微动脉瘤形成。一般认为,持续存在的高糖血症是引起血管内皮病变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并附着于异常内皮可导致毛细血管阻塞,最终的结果是视网膜缺血,释放出细胞因子(尤其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该因子在血管渗透性增高的早期也起一定作用)促使新生血管增长。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病理学 分类 激光治疗 糖尿病性黄斑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本问主要对于中性粒子细胞和视网膜肿瘤(RB)之间相关性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时间为2011年6月--2021年6月,在这一年多时间内,在我国进行治疗的患者为60个。同时在此基础上主要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然后在比较两个组的实验性指标,然后在此过程中采用Logistic因素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本次比较了二组患者之间的基本材料,这些基本材料主要包含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淋巴细胞等相关因素的比较,而且他们之间并没有实质性差异( P1,P

  • 标签: 肿瘤 诊断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初步探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视网膜无灌注区(NP)分布特征及其随DR进展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R患者118例17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4例93只眼,女性54例82只眼;平均年龄(56.61± 8.99)岁。非增生型DR (NPDR)95只眼,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25、47、23只眼;增生型DR (PDR)80只眼。并据此分组。采用英国Optos 200Tx成像系统行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利用Image J软件将眼底图像分为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并计算各区域内缺血指数(ISI)。比较不同DR分期组视网膜不同及相同区域ISI差异。不同DR分期组各区域ISI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中度NPDR组、重度NPDR组、PDR组患眼后极部ISI显著大于远周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1、3.540、6.614,P=0.000、0.002、0.000)。重度NPDR组、PDR组患眼中周部ISI显著大于远周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7、3.429,P=0.015、0.004)。中度NPDR组患眼中周部、远周部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7,P=0.057)。中度NPDR组、PDR组患眼后极部ISI显著大于中周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5、3.184,P=0.000、0.009)。重度NPDR组患眼后极部、中周部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4,P=1.000)。与轻度NPDR组、中度NPDR组比较,PDR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ISI均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4、-6.349、-6.999、-5.869、-6.695、-6.723、-3.459、-4.098,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0.000)。结论不同DR分期患眼NP主要分布于后极部与中周部;DR严重程度越高,后极部和中周部NP越大。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缺血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CHRRPE的患者16例16眼,收集患者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成像OCT(OCTA)、眼底炫彩成像、眼底自发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影像检查结果。观察眼底多模式影像检查特征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生长于后极部视盘处,可见边界不清且轻微隆起的半透明胶质病灶,病灶表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增生膜附着,附近血管扭曲扩张;多波长炫彩成像均呈现出后极部视网膜表面扁平隆起绿色反射的肿瘤像;OCT检查可见视盘及视盘附近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表面呈高反射,增生膜下方视网膜内层为弱反射影。OCTA检查结果均提示肿瘤内血管呈现出不规则的血流信号,视网膜本身血管呈扭曲扩张高血流信号。FAF检查显示瘤体内部自发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减弱。FFA检查显示早期病变区为不同程度的遮蔽荧光,所有患者均可见变形和迂曲的血管,部分牵拉严重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呈针尖样、点状强荧光渗漏;ICGA检查显示脉络膜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结论CHRRPE的彩色眼底照相可显示肿瘤区视网膜血管异常,表面可见纤维增生膜;OCT可显示肿瘤累及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肿瘤内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高反射OCTA可以显示肿瘤内不规则的内部血流信号;FFA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荧光模糊和明显曲折的视网膜血管。多模式影像检查对CHRRPE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多模式影像 诊断 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IR)是一类免疫介导的视网膜病变,通常会造成视力严重丧失及视野缺损。AIR主要包括副肿瘤综合征及非副肿瘤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存在外周循环抗视网膜抗体(ARAs)。外周循环ARAs分别通过抗肿瘤反应、抗微生物反应以及视网膜受损伤后产生的自身抗原碎片诱导的免疫反应而产生,主要攻击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ARAs对于AIR的诊断、进展及治疗效果评估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ARAs经常出现在癌症诊断之前,有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本文就ARAs的产生机制、在AIR中的病理作用及在临床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副肿瘤综合征,眼 抗视网膜抗体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 光感受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的表达,筛选与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有关的miRNA。方法80只健康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OIR组,每组40只。OIR组小鼠构建OIR模型,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7日龄时,做视网膜荧光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RNV发生情况;做视网膜病理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取视网膜组织行miRNA芯片分析,检测对照组与OIR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并行PCR验证。所得差异miRNA靶基因和表达谱分别进行基于基因注释(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富集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荧光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未见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OIR组小鼠视网膜可见大量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两组小鼠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25,P<0.05)。mi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IR组有54个miRNA发生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表达。其中,上调者47个,下调者7个。miRNA差异表达倍数大于1.25倍者23个,小于0.75倍者5个。PCR验证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倍数最高的5个miRNA表达趋势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O分析共得到111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P<0.05);KEGG分析共得到6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P<0.05 )。结论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较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有54个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表达差异的miRNA可能不同程度参与了RNV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因学 微RNAs 动物实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缺血指数(ISI)随其变化的相关性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于我院眼科就诊的122例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共160只患眼,其中男62例88只患眼,女60例72只患眼,平均年龄为(47.23±3.56)岁。非增殖型DR(NPDR) 85只患眼,包括轻度22、中度46、重度17只患眼,增殖型DR(PDR)75只患眼,按不同程度进行分组。采取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系统比较不同程度DR不同及相同区域ISI的差异。结果:轻度NPDR组患眼,不同区域ISI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252,P=0.056);中度NPDR组患眼,后极部ISI显著大于全视网膜、中周部及远周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2.523, P=0.000)。重度NPDR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ISI显著大于远周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15.567, P= 0.003);PDR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ISI显著大于远周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6.231,P=0.000)。重度NPDR组及PDR组患眼全视网膜ISI显著大于轻度NPDR组、 中度NPDR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72.675,P=0.000);重度NPDR组及PDR组患眼后极部ISI显著大于轻度NPDR组、中度NPDR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62.768, P=0.000);重度NPDR组及PDR组患眼中周部ISI显著大于轻度NPDR组、 中度NPDR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75.723,P=0.000);PDR组患眼远周部ISI大于轻度NPDR组、 中度NPDR组、 重度NPDR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26.572,P=0.000)。结论: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后极部与中周部缺血程度较为严重,且随着DR病情加重,后极部和中周部缺血情况越严重。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缺血指数 相关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视网膜镜下引导的23G玻璃体切割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所有患者通过全视网膜镜下引导的23G玻璃体切割治疗,分析手术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水平;手术前后眼压水平;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水平明显提升;手术后患者眼压水平和手术前大致相同;平均手术时间为(42.16±5.26)min;术后有患者发生明显渗漏、颞上方穿刺口扩大、低眼压、高眼压反应。结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通过全视网膜镜下引导的23G玻璃体切割治疗,可有效降低矫正视力,调整眼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 标签: 全视网膜镜下引导的23G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病理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中硅油与C3F8填充后视网膜复位率和高眼压发生率,为此类手术的填充物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在不同时间段连续观察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分别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硅油和气体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观察,从手术后1wk;1,3,6,12mo,视网膜复位率和眼压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及眼压的情况,得出最佳的填充方式。结果:初次手术后,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气体组,但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眼压:硅油组高眼压发生率高于气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玻璃体手术后使用哪种填充物,应采取个体化方案。

  • 标签: 病理性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硅油 惰性气体C_3F_8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病理性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的视网膜脱离(MHRD)的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C3F8,观察此类疾病的复位率和手术并发症。方法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16%C3F8的病理性高度近视眼MHRD患者,手术后1周及1、3、6、12个月,患者视网膜复位及眼压的情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显微镜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合并白内障的RRD患者17例(17眼)。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的解剖复位、视力、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为(15.2±3.6)个月。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预设术后屈光度与术后实测屈光度的比较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所有眼的视网膜裂孔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视网膜压嵴位置良好,裂孔封闭,视网膜均解剖复位,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Z=3.825,P<0.001)。预设屈光度与术后实测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9,P=0.13)。术后I到II级角膜内皮水肿2眼,一过性高眼压2眼,轻中度前房纤维蛋白渗出2眼,不同程度后囊膜混浊4眼,黄斑前膜1眼,未出现视网膜下液引流和玻璃体腔感染、眼底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能安全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RRD。

  • 标签: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术 巩膜外加压术 手术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联合品管圈在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60例视网膜脱离术后行俯卧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30例)则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联合品管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健康教育知晓率以及并发症发病率。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知晓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与对照组(20.00%)相比显著较低(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联合品管圈在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健康教育 品管圈 视网膜脱离术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