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MH)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2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有连续随访资料的IMH和MMH患者336例3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IMH、MMH分别为247例255只眼、89例91只眼,并据此分为IMH组、MMH组。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IMH组、MMH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4.8±6.6)、(59.2±8.1)岁;logMAR BCVA分别为1.11±0.50、1.80±0.78。两组患者年龄(Wald=34.507)、logMAR BCVA (Z=-7.7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眼均行内界膜(ILM)剥除或部分翻转覆盖手术,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填充空气、C3F8、硅油,IMH分别为73、102、80只眼,MMH分别为9、10、72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2个月。观察两组患眼最优BCVA、裂孔闭合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反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分类变量比较行χ2检验。广义估计方程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后最优BCVA及视力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结果IMH组、MMH组患眼最优logMAR BCVA分别为0.71±0.36、1.10±0.51;视力成功者分别为147 (57.6%,147/255 )、63 (69.2%,63/91)只眼。两组患眼在最优logMAR BCVA (Z=-6.80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但在视力成功率(χ2=3.772)的比较中未见明显差异。同一基线BCVA水平IMH者视力成功率较MMH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0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示IMH手术后最优BCVA较差的影响因素为:基线BCVA[比值比(OR)=2.941,95%可信区间(CI)1.341~6.447,P<0.05]、MH直径(OR=1.003,95%CI 1.001~1.005,P<0.05 )、硅油填充(OR=3.481,95%CI 1.594~7.605,P<0.05 );预示MMH手术后最优BCVA较差的影响因素为:基线BCVA (OR=2.549,95%CI 1.344~4.834,P<0.05)、C3F8填充(OR=18.131,95%CI 1.505~218.365,P<0.05 )、硅油填充(OR=7.796,95%CI 0.997~60.944,P<0.05)。影响IMH视力成功的因素为:基线BCVA (OR= 213.329,95%CI 46.123~986.694,P<0.05)、MH直径(OR=0.995,95%CI 0.992~0.997,P<0.05)、硅油填充(OR=0.326,95%CI 0.115~0.926,P<0.05)、病程(OR=1.036,95%CI 1.005~1.067,P<0.05);影响MMH视力成功的因素为:基线BCVA (OR=13.316,95%CI 2.513~70.565,P<0.05 )、病程(OR=1.022,95%CI 1.001~1.044,P<0.05 )。结论MMH患者发病年龄较IMH早;基线BCVA显著影响IMH、MMH患眼视力预后;在保证裂孔闭合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硅油。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网膜穿孔 硅油类 视力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纳入本科室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5例共35眼黄斑裂孔患者实施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及有效的术后护理,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黄斑裂孔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难治性黄斑裂孔是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术后俯卧位等方法难以使裂孔闭合且视力预后较差的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长病程、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的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扩大内界膜剥除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和玻璃体腔填充术。而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新型长效内填充物术的应用及其手术技巧的改进可促进黄斑裂孔的原位愈合,是未来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目前所有手术方式的目标均为促使黄斑裂孔内的胶质增生以最大程度地闭合裂孔。依照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就近年来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难治性黄斑裂孔的认知并为优化和规范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难治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 干细胞 玻璃体腔填充
  • 简介:摘要:黄斑裂孔(Macular Hole)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严重侵害患者的中心视力。其中巨大黄斑裂孔是指最小直径在500μm以上的黄斑裂孔。对于巨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较低,二次手术的几率大,并且二次手术的闭合率远远低于第一次手术,大大地增加了患者痛苦及经济的困难。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扩大内界膜剥离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术后患者体位也对愈后存在一定影响。

  • 标签: 巨大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充填术 诱导网脱 体位
  •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经典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除、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去除黄斑前玻璃体皮质、内界膜剥除以及眼内气体填塞,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细微的操作变化,包括不剥除内界膜或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采用或不采用气体填充、硅油长期填充等。各种手术方式均取得了一定疗效,手术后可实现黄斑劈裂全部或部分缓解,视力得以不同程度提高。但值得重视的是,此类手术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手术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甚至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针对此类并发症风险,通过采用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可使多数患者取得安全有效的结局,对于手术者有顾虑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黄斑裂孔的高危病例,可采用硅油长期填充不剥除内界膜的术式,以防范手术相关黄斑裂孔形成的风险。未来应继续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黄斑劈裂术式,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与更少的并发症。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硅油填充 黄斑裂孔 述评
  • 简介:摘要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的神经胶质细胞,其主要突起横跨视网膜内界膜(ILM)和外界膜,维持视网膜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功能与代谢。Müller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黄斑裂孔(MH)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Müller细胞从牵引力、蛋白质等方面参与MH的形成和恢复过程,其形态和生物学功能也影响着MH的转归。目前MH的治疗方式以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手术为主,其中Müller细胞在不同分期MH的ILM剥除手术后发挥着双重作用。在视网膜损伤后Müller细胞潜在的重新获得祖细胞样状态并再生神经元的能力使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 标签: Müller细胞 黄斑裂孔 综述
  • 简介:视网膜脱离是指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为眼科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属于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视网膜脱离.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4~14.4%.我科自1995年元月份以来,对56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膨胀气体或滤过空气玻璃体腔内注入术.通过术后配合医生精心护理,视力均有所恢复.

  • 标签: 视网膜脱离/外科学 手术后护理 视网膜脱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ILM)翻瓣手术后黄斑裂孔愈合形态以及黄斑微结构和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至2018年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IMH患者39例3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35例35只眼;平均年龄(64.56±7.20)岁。均行BCVA、OCT、OCT血管成像、微视野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ILM翻瓣覆盖、空气填充手术。根据手术后OCT图像特征,将患眼分为U形闭合组、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分别为26、5、7、1只眼。四组患眼间最小裂孔直径、黄斑裂孔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118、3.608,P =0.005、0.024)。U形闭合组患眼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9、2.368,P=0.047、0.025 )。手术后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比较各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黄斑区S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和黄斑10°总体平均光敏感度(MS)。不同组间定量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数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U形闭合组患眼logMAR视力较手术前提高-0.75±0.29;较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2.518,P=0.006、0.018)。U形闭合组患眼外界膜(ELM)、椭圆体带完整性明显高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形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29、10.809,P=0.020、0.013);U形闭合组患眼中黄斑中心凹下强反射团块百分率明显低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07,P=0.000)。U形闭合组PERIM较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1、-2.427,P=0.002、0.022)。U形闭合组患眼黄斑区10°总体MS明显高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9、2.811,P=0.001、0.001 )。结论IMH内界膜翻瓣手术后U形闭合表现出更好BCVA及黄斑区MS;ELM及椭圆体带重新恢复结构完整性比例更高,PERIM更小,出现黄斑中心凹下强反射团块更少。

  • 标签: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病理生理学 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手术剥离黄斑区视网膜內界膜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0例50眼的病例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眼,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剥离黄斑区内界膜手术,两组患者手术中均给予依据其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例如填充硅油、惰性气体、光凝等等.患者手术后进行为期3—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84.0%,对照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为44.0%,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视网膜一期复位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剥离黄斑区视网膜內界膜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手术后视力,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使用与推广.关键词黄斑裂孔;內界膜;高度近视;中图分类号R7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69-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血流灌注(CBP)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连续就诊的IMH患者60例60只眼(IMH组)以及健康志愿者60名6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IMH组60只眼中,裂孔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8、15、29只眼。两组受检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7、0.157、0.542,P>0.05)。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受检眼黄斑区不同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AMCT)和CBP。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各自分为4个区,包括内环上方(IS)、内环下方(II)、内环鼻侧(IN)、内环颞侧(IT)、外环上方(OS)、外环下方(OI)、外环鼻侧(ON)、外环颞侧(OT);共计9个区域。观察不同区域AMCT、CBP分布特点。AMCT与CB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MCT、CBP与IMH分期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受检眼比较,IMH组患眼黄斑各区域AMCT均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4.641、2.888、3.390、3.575、4.870、4.077、4.946、4.578,P<0.05)。IMH组患眼OS、OT区域CB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4、4.51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T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r=0.314,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AMCT与IMH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5、0.374、0.289、0.379、0.441、0.392、0.303、0.341、0.292,P<0.05)。IN、OI、OT区域CBP与IMH分期无明显相关性(r=-0.138、-0.016、-0.221,P>0.05);其余区域CBP与IMH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r=-0.560、-0.390、-0.819、-0.692、-0.329、-0.587,P<0.05)。结论与正常者比较,IMH患眼黄斑区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显著变薄;局部区域存在脉络膜低灌注。其局部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IMH分期越高,各区域AMCT有增厚趋势,多数区域CBP有减少现象。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是临床棘手问题,预后具有不确定性。目前难治性黄斑裂孔尚无统一定义,通常将病程长、孔径大、初次手术失败等的黄斑裂孔统称为难治性黄斑裂孔。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或采用自体组织填塞可使部分难治性黄斑裂孔闭合。人羊膜是一种具有较强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的膜状组织,以往广泛用于治疗眼表疾病,近年也尝试应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在改善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及视功能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本文汇集国内外研究文献,重点总结人羊膜在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疗效以及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开展相关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羊膜 生物相容性材料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手术中剥除内界膜(ILM)后,手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可观察到裂孔边缘存在突向玻璃体腔内的碎片组织(RF )。目前认为RF可能来源于视网膜前增生以及与玻璃体牵拉,但存在争议,对手术后疗效的影响也不明确。但现有的研究仍有其共同点,即结果提示手术后视网膜解剖结构和视功能恢复较差的研究,手术中剥除ILM后再次染色,RF组织上残留ILM碎片;而结果提示RF有助于手术后结构和功能恢复的研究,RF组织上ILM碎片被清除干净。说明RF组织上ILM是否剥除干净对手术后疗效存在一定影响。但目前针对RF研究尚少,需从本质上认识RF,通过组织学分析以辅助判断。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综述 组织碎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裂孔(Ⅰ期)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特发性黄斑裂孔(Ⅰ期)的白内障患者30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分析术前和术后视力、黄斑裂孔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裂孔无明显变化。结论选择对合适的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裂孔(Ⅰ期)的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白内障 特发性黄斑裂孔 超声乳化
  • 作者: 刘勃实 崔伟娜 牛瑞 陈琼 聂泽彤 魏娇婷 胡博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7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视光学院、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300384,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视光学院、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300384(现在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眼科 30180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手术(联合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联合手术的IMH患者51例5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6.79±4.33)岁。所有患眼均行BCVA、检影验光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根据SRK-T公式计算IOL度数,预测屈光度(预测值)。患眼平均BCVA为0.20±0.13;平均前房深度为(2.89±0.28)mm;平均△角膜散光度(0.73±0.43)D;平均AL为(22.92±0.70)mm;平均屈光度预测值为(0.10±0.66)D。所有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联合手术。手术后6个月,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测量手术后屈光度实际值(实际值)。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患眼平均屈光度实际值为(-0.19±0.64)D;与手术前屈光度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5,P=0.102 );实际值与预测值差值为(-0.33± 0.81 )D。结论IMH患眼联合手术后屈光状态发生近视漂移;手术前IOL度数预算时可适当预留+0.3 D左右远视。

  • 标签: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屈光,眼
  • 简介:摘要为避免黄斑裂孔术后气体充填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和体位限制,近年来采用不同的方法以避免气体充填,包括仅传统玻璃体切除和内界膜剥除或联合黄斑孔塞、自体血覆盖、内界膜覆盖等。尽管这些方法纳入的患者数量尚少,黄斑裂孔大小不一,种类也不尽相同,但均获得较高的黄斑裂孔闭合率。(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33-335)

  • 标签: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孔塞 自体血覆盖 内界膜覆盖
  • 简介:摘要黄斑裂孔直径大小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直径>400 μm者为大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是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FTMH)手术治疗的经典方式。然而,对于大直经、复发性FTMH效果欠佳。为获得理想的大直径FTMH解剖愈合和功能恢复,新的手术治疗策略,如视网膜内界膜(ILM)翻转、扩大ILM撕除范围、不同组织瓣膜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等,一直是眼底病领域研究者探索和讨论的热点。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大直径FTMH治疗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就大直径FTMH的ILM翻转术、扩大范围的ILM剥除术,不同组织瓣膜移植术,生物材料等辅助技术等手术方式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黄斑裂孔,手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综述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