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茗山法师(1913-2001),谷姓钱,名延龄,江苏盐城人,太虚法孙。自幼随父学习儒家经史。因家贫,未能进新式小学读书。1932年依建湖罗汉院释宏台出家,后在镇江焦山定慧寺受戒,并入焦山佛学院学习。

  • 标签: “人间佛教” 法师 江苏盐城 定慧寺 佛学院 学习
  • 简介:什么是涅槃?这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一开始就都欢喜乐闻的问题。这不是今天或昨天的问题,聪明的答案可能会有,涅槃被用各种明显的专门名词来说明。但是没有一种说明会使我们有丝毫接近涅檠本身的可能。因为涅檠是离言绝思的。比较容易和比较保险所说明的涅檠并不是涅槃,因为涅槃不可以言喻,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也是无法表达的。我们试图说明它,就要用字,而字的意义是有限制的。字与宇宙有关系,而涅槃,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或智慧证得的,是超越任何世间体验的,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既然如此,那又为何写它呢?那是为了防止对佛教涅槃思想的误解。

  • 标签: 南传佛教 精神修养 生起因 缘起法 爱欲 非想非非想处
  • 简介:素有粤东古邑之称的潮阳县,文化遗存丰富。境内的大南山、小北山、海门山林木俊秀。垒垒青石之中,有历史久远的多彩的岩洞佛教文化遗跡。这些对研究潮阳佛教史有相当的价值。已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为县城郊西山的海潮岩。洞宽深各约四米,方志载:“唐大历初年(约公元766年)名僧惠照常棲止于

  • 标签: 海门山 大南山 佛教史 名僧 佛教传播 惠能
  • 简介:北朝佛教,是包括从北魏明元帝泰常年(420年)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中国南北分裂时期,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的佛教

  • 标签: 佛教 北朝 北魏 隋代 唐代 佛经
  • 简介:作为中国西南佛教名山的贵阳东山和黔灵山,由于其地位特殊,一直是历代佛教徒、文人雅士和香客游人关注的地方,如何发挥贵阳佛教名山有优势,实现贵阳市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突出文化品位,着重打造林城精品,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贵阳有两大名山,一东山,二黔灵山,合称东西二胜。这在《清一统志》和黔灵山志》上有记载。名山之所以称为名山,乃是它有自己独自的风格和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从而在民众心目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贵阳两大名山,有这样几个特点。

  • 标签: 佛教名山 旅游资源 贵阳市 黔灵山 中国 文化资源
  • 简介: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复兴,都离不开弘扬佛教文化。在新的世纪里,佛教要发展,仍然需要弘扬佛教文化。因此,继往开来,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应该是新世纪佛教界、学术界和宗教事务部门的共同任务,也是佛教发展唯一正确的途径。

  • 标签: 佛教文化 应该 佛教发展 弘扬 正确 复兴
  • 简介:唐代佛教宗派林立,大师辈出,寺院众多,崇佛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是我国古代佛教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然而由于社会地位、学识修养以及人生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对佛教的认知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其中,作为朝廷最为重要官员的宰相对佛教的认知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通过对唐代部分宰相对佛教认知的研究,探析唐代宰相是如何认知佛教以及这种认知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了解唐代宰相的思想。

  • 标签: 宰相 佛教 认知 戒律
  • 简介:讲宋代佛教,先要说一下五代的佛教,五代佛教是叙述从西元907至959五十余年间,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佛教。这时中国又南北分裂,北方是五代更迭,南方则先有前蜀、吴、吴越、闽、南汉,继有荆南(又称南平)、楚、后蜀、南唐诸国(通常连同北方在后周时割据独立的北汉,合称十国)。

  • 标签: 中国 佛教 宋朝 辽金时期 明清时期
  • 简介:因果,是佛教中一个常见而又很容易被误解的重要概念。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在佛教中,因果与业力密不可分。佛教的因果观包含了五大基本规律:因果不虚、因果不乱、因微果著、自作自受、众缘和合。也就是说,因果具有真实不虚性、善恶不乱性、增长增值性、自作自受性、错综复杂性五大基本特性。正确认识佛教的因果观,对于心理健康意义重大。明了并深信佛教的因果观,能真正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调整负性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有效对治和化解指责、抱怨、嫉妒、嗔恨等负面心理与消极情绪,并能激发和培养接纳、敬畏、感恩、慈悲等正向心态与优良品质。当然,佛教的因果观在心理治疗的应用中,有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与注意的。

  • 标签: 佛教 因果 心理健康
  • 简介:早期佛教的基本世界观,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此岸与彼岸、生灭与涅柴的对待,都植根于奥义书的形上学;其人生观的悲观与出世取向,以及把解脱、系缚归因于觉悟和无明,也是沿袭了奥义书思想;佛教的业力轮回说与无我说,亦可视作对奥义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能经过了数论的中介;故早期佛教的世界观是以奥义书思想为根源、基础的,但揉合了沙门思想的因素。而早期佛教的修道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瑜伽学,后者来源于非雅利安的苦行实践,但被嫁接了奥义书的世界观和宗教理想,故佛教的修道论通过瑜伽间接受到奥义书的影响。

  • 标签: 早期佛教 奥义书 名色 涅槃 瑜伽
  • 简介:浙江佛教的大寺院规模之大、小寺院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说这一切得益于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那么如何承接发扬这些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就是考验当代浙江僧团智慧的一个问题。《越绝书》上曾说:"吴与越,同气同俗。"春秋之后,吴、越合称,到现在统称江浙。江苏和浙江两地在文化、民俗上本来就颇多共通之处,在佛教文化上也是如此。佛教传入浙江的时间极早。东晋、南朝时,随着"衣冠南渡",佛教在浙江得以发展起来。

  • 标签: 衣冠南渡 僧团 《越绝书》 佛教传入 一个问题 天童寺
  • 简介:在我国同林文化中.寺庙园林有其特殊的地位和特色.其中佛教寺院的园林风景更为僧俗文人所赞泳。佛寺僧尼在梵呗参禅以求将来登人西方琉璃五色极乐世界净土的同时.对现世佛寺殿阁僧舍及环境的建筑与布局是十分讲究的.往往把佛寺建成一个既可供信众烧香拜佛.又可供游览观光的园林。在世俗人看来佛寺园林即为现世之“净土世界”。佳树婆娑.崇阁画栋.人境与佛境乃咫尺之近。

  • 标签: 净土 佛教寺院 佛寺 信众 参禅 梵呗
  • 简介: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西南边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等少数民族所信奉的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属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楞伽宗)。其教义主张“三世实有”,应是历史上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中之一切有部。自佛陀涅槃后一百多年,在印度毗舍离城的结集会上,弟子们由于对戒律的解释不同而发生分裂。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对部派佛教统称为“小

  • 标签: 南传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 巴利语系佛教 佛陀涅槃 大乘佛教 毗舍离
  • 简介:2006年影印《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出版,收刊150种,总卷数达209卷(含目录索引5卷),立即受到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重视,但是从数量上和品种上仍然还显得不足,特别是在做进一步调查之后,发现还有很多资料需要收入,遗漏的部分仍然很多,而且很多刊物不能收全也是一大遗憾。2007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由中国书店出版,《续编》85卷(含目录索引2卷),其中新增收民国佛教期刊90余种,并对《集成》中所收期刊中的56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其中补齐者多达18种。

  • 标签: 期刊文献 佛教 集成 民国 出版 目录索引
  • 简介:佛教认为,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由于互相依待、互相作用才得以存在,即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即事物的生起、变化、发展、消亡都是缘起的。“缘起”就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就是任何现象和结果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相关的众多因素与条件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杂阿含经》卷二中讲:“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这就是说,佛教所谓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遵循和符合这一缘起的规律,这是普遍真理。该经卷十二中又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强调了事物现象因缘与果报之间的必然性关系。这种因果间的必然性关系,既是对世界本原的揭示即世界观,又是对人生真实的体悟。而佛教主要关注人生的解脱,所以,佛教因果报应说侧重于论述社会人生的探究与改造。佛教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石和核心,佛教所有的精神演绎与理想构筑都奠定在缘起论基础之上。

  • 标签: 佛教 因果报应说 基本原理 简论 理论构架 十因
  • 简介:吴敏霞同志新著《日据时期的台湾佛教》,就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的整体面貌,作了一系统考察。本书研究视角的最大特点是以史带论,以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为历史背景,以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包括传统佛教、斋教、传入台湾的日本佛教)为纲,

  • 标签: 台湾佛教 日据时期 出版 中日关系 日本佛教 统考
  • 简介:在东南亚和斯里兰卡,人们信仰佛教的心理动机和信仰行为的宗教机制都是一个:克服现实的困惑或者困难。求功德是最基本的目的。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参拜圣迹,朝山进香,向据称有佛舍利的佛塔或佛像作供奉。在这些地方经行、坐禅默想;逢夏历四月佛诞日

  • 标签: 泰国 佛教信仰 生活习俗 供衣节 开光仪式 诵经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