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静脉伴行的动脉脂肪筋膜皮瓣(VAF)血供丰富。该研究旨在证实VAF是否适用于颈外静脉。基于解剖结构和血管造影的研究,利用颈外静脉伴行的动脉脂肪筋膜皮瓣(EJ-VAF)对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修复重建,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供区动静脉均通畅,血供良好,包括枕动脉、面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

  • 标签: 筋膜皮瓣 颈外静脉 枕动脉 脂肪 头颈重建 甲状腺上动脉
  • 简介:目的:探究两种fimA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在厌氧条件下培养ⅠfimA、ⅣfimA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并与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在共培养2、8、24和48h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结果:ⅠfimA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刺激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后8h,促增殖作用明显,但是24和48h平滑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ⅣfimA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没有明显促细胞增殖或细胞毒性作用。结论:ⅠfimA型和ⅣfimA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存在差异,ⅠfimA型牙龈卟啉单胞菌有明显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作用。

  • 标签: 牙龈卟啉单胞菌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 fimA CCK-8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REC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与成釉细胞(AB)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法检测69例AB(原发45例,复发24例)、6例成釉细胞癌和16例牙源性角化囊性(KCOT)中RECK、MMP-2蛋白的表达,同时采用RT-PCR方法检测22例AB(原发12例,复发10例)、2例成釉细胞癌和16例KCOT中RECK、MMP-2mRNA的表达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EC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KCOT、AB和成釉细胞癌中依次明显降低(P〈0.05),且复发AB显著低于原发AB(P〈0.01);AB和成釉细胞癌的MMP-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KCOT(P〈0.05):RECK蛋白与MMP-2蛋白在AB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31,P〈0.001)。RECKmRNA在AB、KCOT中均见表达,但在AB的表达较KCOT显著降低(P〈0.001).成釉细胞癌中则无表达:MMP-2mRNA在KCOT、AB和成釉细胞癌中均见表达,但在AB的表达水平较KCOT显著增高(P〈0.001),在成釉细胞癌中均呈高水平表达:复发AB的RECKmRNA表达水平较原发AB显著降低(P〈0.05),但复发与原发AB的MMP-2mRNA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CKmRNA与MMP-2mRNA在AB中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RECK表达降低或缺失及MMP-2表达增高与AB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RECK可能通过转录后水平调控MMP-2参与AB的侵润、复发和恶性转化过程。

  • 标签: RECK 基质金属蛋白酶-2 成釉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在牙源性角化囊性(keratocysticodontogenictumor,KCOT)中开窗减压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经病理证实的KCOT患者开窗减压前后的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OPN及CD44v6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窗减压前,OPN及CD44v6在KCOT中均呈高表达。减压后,16例患者OPN均呈阴性表达,统计学分析其表达在开窗后显著下降(P<0.05);CD44v6在开窗减压后标本中,10例(63%)表达下降,5例(31%)表达未发生变化,1例(6%)表达升高,统计学分析其表达在开窗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OPN及CD44v6在KCOT中呈高表达,开窗减压后二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开窗减压术治疗KCOT的部分机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骨桥蛋白 CD44V6 免疫组织化学 CD44V6
  • 简介:Long-termprognosisandsignificanceofthesentinellymphnodeinheadandneckmelanoma.ParrettBM,Kashani-SabetM,SingerMI,etal.OtolaryngolHeadNeckSurg,2012Apr24.[Epubaheadofprint]

  • 标签: 头颈部 黑色素 瘤哨卫淋巴结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析粪肠球菌的检出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需要进行根尖外科手术的单根管患牙42颗,记录症状和体征,采集根尖生物膜样本,各样本均采用生化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两种方法检测粪肠球菌。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对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差异及其与患者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生化鉴定和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4%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发现在疼痛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无疼痛组(P〈0.05)。结论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粪肠球菌检出率较高,且粪肠球菌的检出与疼痛存在相关性。

  • 标签: 难治性根尖周炎 根尖生物膜 粪肠球菌
  • 简介:目的:研究婴幼儿血管和血管畸形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检测49例血管和29例血管畸形组织中NOS1、2、3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秩和检验的Mann-Whitneytest和Kruskal-Wallistest法,比较两组和多组等级变量间的差异;使用标准正态分布统计量Z、χ2确定P值,或直接用精确概率法计算P值,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全部资料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8.0统计软件包完成.结果:49例血管组织中,NOS1、2、3蛋白的阳性率为分别为2%、38.8%和38.8%;29例血管畸形组织中,NOS1、2、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0、3.5%和3.5%;血管组织中NOS2、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P<0.001).增生期血管组,NOS2、NOS3蛋白的阳性率及消退期血管组NOS3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组(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7).年龄<13个月组和<13~24个月组,血管的NOS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24个月组(P分别为0.009和0.003).结论:血管与血管畸形中NOS蛋白的表达不同,提示两者在病理生理方面存在差异.

  • 标签: 血管瘤 血管畸形 一氧化氮合酶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联结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防治下颌骨颏体部骨折固定术后错位愈合和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10月至2008年12月福建省建阳市立医院收治的50例下颌骨颏体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9例)采用固定术+联接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固定联合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单纯固定术治疗,术后3~6个月复查咬合关系和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错位愈合和错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3~6个月开口度均大于37mm;咬合关系复查,试验组出现2例错(6.9%),对照组出现8例(38.1%),经卡方检验,两组术后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复查,试验组所有患者下颌骨均未见错位愈合、骨愈合不良和假关节形成,对照组1例患者下颌骨出现错位愈合。结论固定术+联结式树脂金属牙弓夹板固定联合的方式可以有效防治下颌骨颏体部骨折固定术后错的发生。

  • 标签: 下颌骨颏体部骨折 错 坚固内固定 联结式单颌牙弓夹板
  • 简介:龈下刮治术及根面平整术(Sub-gingivalscalingandrootplaning,SRP)是牙周病序列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及使用精细的龈下刮治器械,除去附着于牙周袋根面上的龈下结石和菌斑,并刮除受到毒素污染的病变牙骨质和牙周袋内壁的部分肉芽组织,从而去除引起牙龈炎症的刺激物,形成光滑、坚硬且清洁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根面,形成有利于牙周附着性愈合的条件。

  • 标签: 利多卡因胶浆 牙周袋内麻醉 龈下刮治术及根面平整术 视觉模拟评分法 慢性牙周炎
  • 简介:目的比较使用不锈钢种植钉支抗收上颌前牙时,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钉的稳定性.方法选取因上颌前突而行拔牙矫治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4例,均使用不锈钢种植钉支抗技术收上颌前牙.对其中14例男性、22例女性患者于上颌5、6间颊侧植入种植钉,对另14例男性、22例女性患者于6、7间颊侧植入种植钉.比较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钉的松动率.结果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钉松动率的比较,位于上颌5、6间颊侧植入组,松动率为23.38%,位于6、7间颊侧植入组,松动率为6.74%,前者松动率高于后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使用不锈钢种植钉支抗收上颌前牙时,植入于上颌6、7间颊侧,种植钉稳定性优于植入于上颌5、6间颊侧。

  • 标签: 种植钉 内收前牙 稳定性 松动率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术前设计和镜技术应用于颧骨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4例B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均伴发颧弓骨折,面部凹陷明显伴开口受限。术前行CT扫描后将数据转化为STL格式,3D打印骨折模型和镜像模型,在模型上完成手术设计和钛板预弯制。手术采用耳屏前小切口和颧弓表面隧道手术入路,镜辅助下完成颧弓骨折的复位及坚固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面部恢复对称性,面部凹陷消失,开口度正常,面部瘢痕不明显,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术前3D模型手术设计降低了镜辅助下行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精准度,避免了头皮冠状切口,创伤小,美容效果好。

  • 标签: 3D打印 内镜 颧骨颧弓骨折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眶下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10:1)的混合溶液后,神经干及三叉神经节阿霉素自体荧光的表达及其时相变化。方法:将含10%NaCl和1%阿霉素的混合溶液(A组)或单纯10%NaCl(B组)注入大鼠眶下孔后,分别于10h、20h、2d、4d、7d和10d观察眶下神经及神经节阿霉素荧光的表达。给药后每天观察大鼠须垫部的感觉功能变化。结果:眶下孔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溶液后10h、20h、48h时,眶下神经外膜呈现连续强阳性荧光表达,神经干和三叉神经节荧光表达呈上升趋势,48h达高峰,10d消失。A组对照侧、B组三叉神经节及所有动物的下颌神经、眼神经前根纤维及后根均未见荧光表达。结论:大鼠眶下孔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后,可在三叉神经节前外侧区见到神经节细胞的荧光表达。神经节细胞的荧光表达是阿霉素破坏神经节细胞的必要条件,经皮穿刺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有望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选方法。

  • 标签: 阿霉素 高渗盐水 自体荧光 神经外膜 三叉神经痛
  • 简介:目的:探讨内置式牵张成骨术与骨牙种植体联合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可能性。方法:为1例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患者延期行内置式牵张成骨术,后期行骨牙种植体植入和修复。术中常规截骨,制作骨转移盘,固定内置式骨牵张器,术后一周以每日1mm的速度行骨牵引,共牵引8mm。固定期大体,螺旋CT观察新骨生成及缺损修复状况。固定期4月行骨牙种植体植入和后期修复。结果:治疗按计划完成,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牵引顺利完成,新生骨骨质骨量良好,牙种植体骨整合良好,下颌骨缺损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在早期合理清创基础上,延期内置牵张成骨术联合骨牙种植体可有效地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值得推广。

  • 标签: 牵张成骨 骨内 牙种植 火器伤 下颌骨缺损
  • 简介:目的:介绍下颈椎棘突两侧注射0.5%布比卡因治疗口颌面疼痛的一年临床经验。方法:对2517名出院诊断为口颌面疼痛的急诊科患者.以及771名2003年6月3019~2004年7月1日接受过封闭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数据整理。从以上两个数据库中抽调接受过棘突旁肌注射布比卡因治疗的成年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口颔面疼痛缓解程度用以下两种方式记录,①按一般临床经验和面部表情图将口颌面疼痛缓解分成4个等级(n=114):②按治疗前后患者在疼痛数字评估量表上选择的数值来评定疼痛缓解程度(n=71)。结果:共有118名成年患者接受了下颈椎棘突旁肌注射布比卡因治疗,4份病例因资料缺失或不全而被剔除。75名患者(66%)疼痛完全或临床缓解.32名患者(28%)疼痛部分缓解.7名患者(6%)没有显著的缓解。总体上.114名患者中有107名(94%)治疗有效,疼痛缓解起效快.许多患者能在5~15min得到完全的缓解。结论:这是在急诊科使用下颈椎棘突旁肌注射布比卡因来治疗口颌面疼痛的首次大样本病例报道.证明这种方法可能成为急诊科对于急性口颌面痛的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混合牙瘤 锥形束CT 牙源性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平台转移在外连接种植体和连接种植体上产生的生物力学效果,即负荷状态下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材料和方法:将特制的外连接(EX)种植体替代体和连接(IN)种植体替代体(50mm×12mm)植入模拟缺牙区牙槽嵴的树脂块中。分别用直径为50mm、4.2mm和37mm的基台连接替代体。将大小为100N、与种植体长轴成30°的侧向力负荷于种植体上.重复10次。将微应力测量仪固定于种植体平台以下1mm(颈部)和8mm(根尖区)的表面以检测种植体周围的应力。用单因素分析和Steel-Dwass检验分析数据.P〈0.05,可认为数据具有显著差异。结果:用直径5.0mm的常规基台连接EX和IN种植体替代体时.种植体颈部的应力最高(EX,-682.8με:IN.-5821με);其次是直径4.2mm的平台转移基台(Ex,-184.1με;IN,-2291με)和直径3.7mm的平台转移基台(EX,-150.5με:IN.-1297με).数据对于EX种植体有统计学差异。在根尖区,随着基台直径的减小.应力稍有增加,但是对于IN种植体.直径42mm和37mm的基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可以说明平台转移能减少连接和外连接种植体颈部区域的应力,并且EX种植体的应力降低幅度比IN种植体更大。

  • 标签: 外连接种植体 内连接种植体 平台转移 应力
  • 简介:鼻NK/T细胞淋巴多发生于亚洲和拉丁美洲,而西方国家发生率很低,该文旨在研究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与鼻NK/T细胞淋巴发生的关系。2000—2005年间,日本5所、韩国和中国各1所大学医院参与此项研究,试验组88例。对照组305例。对年龄、性别和国家因素调整后。鼻NK/T细胞淋巴的比值比(OR值)为:农场主4.15,农民2.81,杀虫剂使用者4.01,垃圾焚烧场附近居民11.65,先前饮酒者2.95,当前吸烟者0.49。工作期间对杀虫剂采取戴手套、口罩、顺风喷洒防护措施的农民OR值分别为3.30、1.18、2.20,远低于未采取防护措施者。结论:杀虫剂和化学溶剂是鼻NK/T细胞淋巴的病因,生活方式及环境是鼻NK/T细胞淋巴发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鼻NK/T细胞淋巴瘤 环境因素 生活方式 病例对照研究 鼻NK/T细胞淋巴瘤 东亚
  • 简介:目的:比较3种不同程度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的不同固定方式及其效果。方法:构建不同程度的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段位移的改变以及钛板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下颌骨Ⅲ度萎缩,采用1块2.0mm4孔钛板在下颌骨上缘进行固定,其骨折处移位较其余6种工况明显增大;相同萎缩程度的下颌骨,采用重建板固定比采用其他固定方式骨折断端位移明显减少。Ⅲ度萎缩的下颌骨采用小型钛板固定,钛板所受应力分别接近及超过钛板的屈服极限。结论:对于Ⅰ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外侧双板固定以及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固定稳定性,对于Ⅱ及Ⅲ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固位稳定性。

  • 标签: 老年人 下颌骨骨折 生物力学分析 有限元分析
  • 简介:该文旨在评估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切开复位固定术在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中的应用。6例年龄小于16岁的患者(男1例,女例;年龄7-15岁,平均13.4岁1共有9侧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骨折断端移位均大于45°。骨折分类根据常规X线片、CBCT或CT影像。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颌骨髁突 经口咽入路 骨折断端 青少年儿童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本试验目的是通过了解以口腔种植为例的骨结合种植过程,研究与触觉感知相关的大脑皮质神经元可塑性改变。本文通过横断面试验方法,有9名患者被列入试验组,10名年龄相仿志愿者为对照组。在每一名试验者上颌切牙区,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检测点状机械刺激自然牙或种植牙表面后大脑皮质相关改变。材料和方法:在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检测过程中,在上颌左侧中切牙、尖牙、种植体中切牙表面应用1HZ强度点状触觉刺激干预。分别在9名试验组患者上颌左侧种植体中切牙(I21-p),尖牙(T23-p),10名对照组上颌左侧中切牙,尖牙(T21-c、T23-c)表面应用-特别设计机械刺激进行试验干预,对于每个刺激牙位试验结果应用随机效应组间分析,而自然牙或种植牙刺激后大脑皮质激活变化结果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结果: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I21-p、T23-P)双侧S2躯体感觉大脑皮层区域被激活,对照组(T21、T23)双侧S1、S2区域均被激活。组比较,9名试验组中有4名S1区域被激活,激活区域主要集中在工作侧,口腔种植体被刺激后能够激活双侧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外围更大范围皮质网络区域:在大脑皮质顶叶、额叶和岛状脑叶,簇集激活区位于顶叶前脑回,试验组患者T23被刺激后大脑皮质激活范围介于天然牙和种植牙之间。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点状机械刺激口腔种植体能够激活大脑初级、二级皮质相关躯体感觉区域,而且显示,口内牙拔除区域被骨内种植体取代后能够产生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上述大脑皮质被激活现象可能和发生骨感知的潜在机制相关。

  • 标签: 牙齿 功能性磁共振 神经可塑性改变 口腔种植体 骨感知 牙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