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人选自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或多排螺旋CT(MDCT)检查的患者共240例,总结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对AHCM预后的影响。结果74例(30.83%)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25例,三支病变17例;33例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余39例采取单纯药物治疗。23例(9.58%)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受累血管均为前降支单支病变;其中1例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余21例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合并冠心病组(74例)与非冠心病组(143例)比较,前者平均年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均高于后者(P〈0.05);合并冠心病组预后较冠脉正常组差,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左室射血分数(HazardRatio==0.826,95%C10.746—0.915,P=0.001)和左房前后径大小(HazardRatio--1.423,95%CI:1.142-1.773,P=0.002)是影响AHcM合并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当对高龄、以胸痛主诉、合并高血压病及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高的AHCM患者常规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合并冠心病对AHCM预后有不良影响;LVEF和左房前后径大小是AHCM合并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冠状动脉疾病 左房内径 左室射血分数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miR-214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方法检测miR-214在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及缺氧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表达;通过EdU渗入法以及划痕实验研究miR-214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对miR-214靶基因预测并验证。结果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中miR-214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p〈0.001);经过缺氧处理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明显促进miR-214表达(p〈0.01);miR-214促进缺氧条件下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明miR-214能够与缺氧诱导因子1α抑制因子(HIF1AN)的3'-UTR结合;HIF1AN为miR-214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靶向基因。结论miR-214可能通过靶基因HIF1AN参与肺动脉高压调节机制。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MIRNA HIF1AN 调控
  •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取栓术后的诊治经验,探讨持续性静脉滤过(CVVHD)治疗在此类患者动脉栓塞取栓术后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5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7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按照患者或家属意愿,根据是否采用CVVHD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m=21)和对照组(Ⅳ=26)。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情况,重点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术前出现肢体发绀、僵硬症状的比例更多(P〈0.05);治疗组患者血钾、肌酐及尿素氮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3.5±1.6)vs(18.2±2.1)d,P=0.043]、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降低(9.5%vs19.2%,P=0.027)。结论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术后积极进行CVVHD治疗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减少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动脉栓塞 连续性静脉滤过
  • 简介:目的观察甘氨双唑钠(希美钠)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成常规组(58例)和希美钠组(58例),常规介入治疗组用氟尿苷1.0g,艾达生40mg,顺铂80mg,碘化油8~10ml;希美钠组在常规介入治疗基础上加用希美钠0.75~1g。分别在术后1、3、6个月复查CT或MRI,肝功能,体重,甲胎蛋白等指标,以判断疗效。结果常规组CR11例,PR32例,SD12例,PD3例,有效率74.1%;希美钠组CR14例,PR38例,SD5例,PD1例,有效率89.7%。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副反应两组无差别,病人生存质量和体重均明显改善。结论TACE术联合希美钠可以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并能够显著降低肝癌细胞的耐药性。

  • 标签: 甘氨双唑钠 介入 化疗 栓塞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Fightbundlebranchblock,RBBB)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189例心电图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为本院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入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年龄(61±10)岁,其中男性154例,女性3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由心电图分析确定。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右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右心室射血分数。所有资料采用SAS软件处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89例患者中根据造影检查结果,确诊为冠心病者134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2±9)岁。排除冠心病者55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7±10)岁。与不合并冠心病者相比,冠心病合并RBBB者,年龄较大,男性多见,糖尿病、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占35%、24%和40%。病变部位:前降支受累者最多见,占85.1%,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占62.7%,回旋支受累者57.5%,累及右主干者11.9%。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合并RBBB的冠心病患者,其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增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者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危险因素越多,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发生率越高。结论大多数合并RBBB的冠心病患者,其临床特征包括:高龄、男性、多合并糖尿病或/和高血压,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当右束支传导阻滞伴不明原因胸痛或心电图异常难以解释时,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确定缺血性心脏病及病因诊断。

  • 标签: 右束支阻滞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消化道晚期肿瘤如胃窦癌、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癌、胰头癌、胃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往往会出现胃出口恶性梗阻.从而发生顽固性呕吐、腹胀,不能进食,体重减轻,脱水,生活质量迅速恶化。虽然传统的外科手术可以缓解梗阻症状.但并不延长患者的实际生存时间,且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另有不少患者因各种原因而丧失外科手术机会

  • 标签: 内镜 金属支架 胃出口 恶性梗阻 消化道肿瘤
  • 简介:2011年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卫会下发《关于开展迎新春爱国卫生周活动的通知》(桂爱卫会〔2011〕3号)。通知明确要求,各市爱卫会要在2011年1月22-28日在全区范围开展以整治环境、清除卫生死角、全面美化市容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迎新春爱国卫生周"活动。

  • 标签: 广西壮族自治区 爱卫会 爱国卫生 市容环境 卫生死角
  • 简介: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最常见的病因为胆石症和酗酒,70%-90%的患者可发现病因而治愈,但仍有10%-30%的患者会有1次以上的复发,这些患者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因者,称为特发性急性胰腺炎(IAP)。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IAP患者资料,探讨镜超声(EUS)、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磁共振(MRCP)对IAP病因的诊断价值。

  • 标签: 特发性急性胰腺炎 内镜超声 诊断价值 病因 ERCP MRCP
  • 简介:原发胰腺的淋巴(primarypancreaticlymphoma,PPL)是非常罕见的胰腺肿瘤,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extranodalmarginalzoneBcelllymphomaof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尽管可以发生在任何结外部位,但截止目前,国内外仅有1例发生在胰腺,且没有任何病理描述。本文报道1例胰腺原发的MALT,并复习文献,供临床和病理医师参考。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结外边缘区 胰腺肿瘤 文献复习 黏膜相 LYMPHOMA
  • 简介:目的探究单纯肿瘤摘除与部分胰腺切除2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治疗胰岛素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5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99例胰岛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单纯肿瘤摘除术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03.3个月,高于部分胰腺切除术组的77.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2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大部分长、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治疗大小合适的胰岛素的手术治疗应首选单纯肿瘤摘除的方式,该方式对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更佳。

  • 标签: 胰岛素瘤 手术方式 生存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高脂喂养LDLR-/-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4只8周龄LDLR-/-雄性小鼠,予以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分为高脂组(继续高脂饮食,n=7)和普罗布考组(高脂加0.5%普罗布考,n=7),喂养14周后处死,检测血浆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取主动脉进行油红0染色观察斑块生长情况;制作主动脉根部冰冻切片,分别进行油红0、Masson染色,检测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和胶原含量;ELISA检测血浆中炎症因子IL-12p70水平。结果普罗布考组小鼠血浆TG、HDL—C显著低于高脂组(P均〈0.01),TG无显著改变(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主动脉斑块占主动脉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但普罗布考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普罗布考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中胶原比例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ELISA结果显示,普罗布考组小鼠血浆IL-12p70水平显著低于高脂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可降低高脂喂养的LDLR-/-小鼠血浆TG、HDL-C和IL-12p70水平,促进主动脉根部斑块形成,但增加主动脉根部斑块中胶原含量。

  • 标签: 普罗布考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胶原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7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IMT,计算出这些患者的脉压差,观察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脉压差大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IMT均增高(P<0.05).结论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IMT相关,脉压差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 标签: 高血压 脉压差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内近距离照射(BT)对血管成形术后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凋亡的影响,并观察其量效关系,初步探讨其防治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选择一侧行髂动脉血管成形术并分别给予9.1Gy、21.8Gy和33.4Gy32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治疗,对侧作为对照.术后5周,重复血管造影观察靶血管再狭窄程度,应用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中膜平滑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血管造影显示9.1Gy组狭窄与对照血管段无明显差异(P>0.05);21.8Gy组为仅轻度狭窄(P<0.05);33.4Gy组为重度狭窄(P<0.05).TUNEL阳性率在21.8Gy组和33.4Gy组均高于自身对照组(P<0.01).3个照射剂量组间,21.8Gy组作用最明显(P<0.01).结论32P放射性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治疗在一定剂量范围可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促进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血管内近距离照射 细胞凋亡 平滑肌细胞 血管成形术 再狭笮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椎动脉血流速度(VA)、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平均为(3.1±1.3)d,对照组为(4.5±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B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患者,能加快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迅速恢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脑血栓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治疗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 简介:目的观察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应用(PAS疗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疗效。方法入选73例经B超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PAS组和AS组,随访6个月。其中PAS组37例,给予普罗布考0.375g×2次/d、阿托伐他汀10mg/d、阿司匹林100mg/d;AS组3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阿司匹林100mg/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超声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厚度。结果治疗前PAS组及AS组血脂、OX-LDLCRP、IMT及斑块厚度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PAS组及AS组以上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TG和HDL-C外,PAS组较AS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在降低血脂的同时,可降低患者的ox-LDL及CRP水平,疗效较单纯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明显,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的IMT及斑块总积分;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需长期干预治疗及随访观察。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普罗布考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 简介: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5年来高龄(≥80岁)急性心肌梗死病例78例。其中PCI治疗40例,药物保守治疗3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住院期间临床疗效以及PCI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PCI治疗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症状缓解率明显提高(52.63%vs75.00%,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降低(39.47%vs15.00%,P<0.05)。出院后6个月内再次心绞痛(42.86%vs18.42%)和心肌梗死(22.86%vs5.26%)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再次心血管事件和猝死的发生率也有一定下降(25.71%vs10.52%,P=0.09)。结论PCI治疗可以改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由此可见,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PCI治疗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 标签: 心肌梗死 老年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择期行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舒芬太尼组(S组,n=40)、低剂量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LD组,n=40)、高剂量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HD组,n=40)。S组:舒芬太尼1ug/kg+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SD组:右美托咪定2ug/kg+舒芬太尼1ug/kg+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HD组:右美托咪定4ug/kg+舒芬太尼1ug/kg+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镇痛泵泵速2ml/h,PCA0.5ml,锁定时间15min。记录3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麻醉用药量、术后血管活性药物量、患者初次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于拔管后6小时(T1)、12小时(T2)、24小时(T3)、36小时(T4)痛觉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comfortscale,BC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在T2-T4点,S组VAS评分明显高于LD组和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和T4点LD组VAS评分明显高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S评分,在T2-T4点,HD组明显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镇静评分,在T3点,LD组明显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4点,HD组明显高于S组和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NV评分,在T3和T4点,S组显著高于LD组和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镇痛,能够增强镇痛、镇静效果,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剂量右美托咪�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舒芬太尼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自控镇痛
  • 简介: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散发性胰岛素发生中的作用,以及hMSH2表达能否作为胰岛素良、恶性鉴别的标志物。方法以取自50例散发性胰岛素患者的55个肿瘤(良性40个,恶性15个)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MSH2蛋白表达。提取显微切割组织DNA,用PCR-LOH方法测定hMSH2的杂合缺失。在3条染色体上选择6个微卫星位点,PCR法测定肿瘤组织有无微卫星不稳定(MSI)。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3%的散发性胰岛素hMSH2蛋白表达下调。55个胰岛素均未发生hMSH2基因杂合缺失。36%(20/55)的胰岛素中发现高频MSI(MSI—H,即6个位点中至少2个位点发生MSI)。15个恶性肿瘤中有33%存在hMSH2表达下调,而40个良性肿瘤中hMSH2表达下调仅为5%(P=0.019)。结论错配修复基因hMSH2表达丢失或下降可能与胰岛素的恶性程度相关。测定肿瘤中hMSH2表达下调可作为判断该肿瘤良、恶性的潜在标志物。

  • 标签: 胰岛素瘤 HMSH2 错配修复基因 杂合子丢失 微卫星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