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对冠心病进行确诊和治疗时,最常用的方法及是观察心电图的变化。但更年期女性的心电图常常表现不稳定,这就容易导致对患者的误诊。因此,为了更好的观察女性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使其今早确诊并接收治疗,我院对收治的60例心电图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的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静息心电图 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30例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30例患者使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冠脉血流情况、造影剂用量、生化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STR、CTFC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造影剂用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肌红蛋白、血肌酐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格瑞洛可有效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脉血流量,对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 冠脉综合征 替格瑞洛 介入治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叙事护理联合Teach-back健康教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影响。方法:选择2020.10至2021.10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8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叙事护理联合Teach-back健康教育进行护理干预。对护理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采用叙事护理联合Teach-back健康教育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护理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文关怀护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治疗冠心病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分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患者,分别采取人文关怀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有26例患者非常满意,11例比较满意,3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2.5%(37/40);对照组有19例患者非常满意,10例比较满意,11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72.5%(29/4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护理可以给予患者更加人性化的临床护理,令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

  • 标签: 护理人文关怀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的护理。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8例进行分析讨论,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为此组患者最好充分的术前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术后的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采取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干预。结果此组患者经有效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措施,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2例,经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AMI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发病12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例,对其进行TRA-PCI治疗,记录血管病变情况、TRA-PCI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结果:22例AMI患者中,共放置支架24枚,1次桡动脉穿刺成功率86.7%。TRA-PCI成功率91%。术后拔除桡动脉鞘管加压包扎,无须停用肝素治疗,也无体位限制。1例出现前臂血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桡动脉闭塞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TRA-PCI治疗具有血管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治疗的优点,安全可行,可作为AMI急诊介入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经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钙化不但是严重冠脉病变的标志,而且是决定各种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和再狭窄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识别、诊断和处理冠脉严重钙化病变,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中并发症,降低患者术后再狭窄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经桡动脉途径 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 冠状动脉钙化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颈动脉支架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因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术后低血压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持续低血压发生率为 7% ~ 40%。持续低血压会导致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引起或加重脑缺血,甚至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因此,做好患者围期护理尤其是血压管理,促进患者血压稳定,成为术后护理难点之一。

  • 标签: 介入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 经皮穿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不同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将需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径路组与经股动脉径路组各40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经桡动脉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组在减少手术时间、血管穿刺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优于经股动脉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组。结论在同样的临床适应证下,经桡动脉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优于经股动脉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 标签: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桡动脉 股动脉
  • 简介:在很多人心目中,高血压是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老陈原本也是这样想的,结果药吃了不少,血压非但没有控制住反而蹭蹭往上蹿。老陈今年65岁,查出高血压已经有5年了。症状非常明显,反复出现头昏、头晕,血压最高时惊人地达260/120毫米汞柱。让老陈苦恼的是,

  • 标签: 手术治疗 高血压 置入支架 毫米汞柱 用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大气道狭窄可由良、恶性病变引起,重度狭窄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难治性呼吸感染等,甚至危及生命;为了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和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可对此类患者置入气管内支架

  • 标签: 气道狭窄 支架置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食管癌晚期食管狭窄患者实施支架置入手术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采用X线进行监测,对21例患者经口腔实施食管支架手术,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1例患者安全完成手术,其中1例经治疗后2个月支架出现移位状况,1例经治疗后9个月出现支架堵塞状况。经治疗后21例患者的临床状况均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结论对食管癌晚期食管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临床、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制定相应的术前护理,并对术后症状进行有效护理,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效延长了其寿命。

  • 标签: 晚期 食管癌 支架置入 护理
  • 简介:目的前瞻性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常规药物治疗前后,甲氧异腈心肌显像及核素心室显像的结果和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狭窄程度,将121例冠心病患者按狭窄70%~85%分为轻度组(36例),狭窄〉85%为重度组(33例),患者不愿行PCI或狭窄〈70%为对照组(52例),均按照冠心病指南的标准治疗1年后,分别复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比治疗前后的心肌缺血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缺血节段数﹑运动低下节段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轻度组、对照组和自身治疗后指标对比,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轻度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重度组缺血加重比例均比对照组少。结论急性严重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或疑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在时间窗内的冠心病患者,PCI对改善缺血心肌﹑心功能和缓解症状,提高生存率和预后有明显效果,但对狭窄程度轻﹑病变广泛﹑危险因素多或错过时间窗,或合并糖尿病,尤其是高龄冠心病患者,综合治疗也许是较好的选择。不论何种冠心病,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对于疗效﹑再狭窄﹑侧支循环和生存率判定非常必要且重复易行。

  • 标签: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冠心病 PCI 老年
  • 简介: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54-02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拟行CTA检查治疗的患者作为对象,分组治疗后对比研究,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优质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症状自评测试量表(SCL-90)评分在多个方面均得到一定改善,其中观察组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得分情况改善更加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CTA患者的检查成功率,能够有效消除其负面心理作用,对于提升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冠状动脉 心理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N末端B型利钠肽原)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筛选,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单因素对冠脉病变的独立影响。结果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冠脉病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血小板、血沉、血浆白蛋白无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和CRP值是川崎病冠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男性、年龄≤3岁、高CRP水平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后的监测与护理。方法对288例入住ICU的6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进行监测与护理。结果经过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288例患者中3例死于呼吸衰竭,6例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3例出现精神症状,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均转入普通病房。结论对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提高OPCAB患者的护理水平,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老年患者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监测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