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柯模型为基础,构建适用于手术室实习护生无菌观念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以柯模型为理论框架,结合文献回顾、小组讨论,拟定指标体系初稿,编制专家咨询问卷;选取成都市几所三甲医院及医学本科院校30名具有护理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研究;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对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将调查数据录入Excel表格,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轮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0%和93.33%,专家权威系数均>0.7,专家意见的总体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21和0.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形成的手术室实习护生无菌观念培训效果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45项三级指标。结论手术室实习护生无菌观念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科学合理,内容设置得当,可为手术室实习护生无菌观念培训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柯氏模型 护生 无菌观念 培训评价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段式教学联合柯模型评价在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专科护士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PICC专科护士培训班的学员6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专科护士培训,研究组采用分段式教学。培训后采用柯模型对两组PICC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进行评估。采用SPSS 22.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通过分段式教学培训,研究组PICC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对培训方案和授课内容满意程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及人文关怀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训后,两组自我行为评估得分均提高,且研究组提高较为明显。研究组护士培训后回到医院临床工作中,专业认同感、PICC教学指导能力、待遇、护理服务质量、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度、科室效益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且能在医院开展相应业务并带动PICC技术发展。结论通过分段式教学联合柯模型评价能有效满足PICC专科护士的培训需求并进行全方位的效果评估,提高PICC专科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分段式教学 柯氏模型 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专科护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标记物检测在妊娠中期唐综合征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妊娠中期进行唐综合征产前筛查的孕妇208例,检测其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抑制素A水平,比较不同年龄孕妇高风险筛查和确诊结果,比较不同孕周、不同染色体异常胎儿的母体血清标记物检测水平,统计血清标记物四联检测结果和诊断效能。结果208例孕妇中,≥35岁者71例,<35岁者137例;≥35岁孕妇的高风险率为40.85%(29/71),羊膜穿刺率为62.07%(18/29),确诊率为19.72%(14/71),高于<35岁孕妇的17.52%(24/137)、33.33%(8/24)、1.46%(2/137),P<0.05。随着孕周的增加,AFP水平呈增高趋势,HCG水平呈降低趋势(P<0.05),不同孕周孕妇的抑制素A水平存在U型变化(P<0.05)。唐综合征孕妇AFP MOM值、HCG MOM值高于18-三体综合征孕妇(P<0.05)。血清标记物四联检测的敏感度为76.92%(10/13),特异度为92.82%(181/195),准确度为91.83%(191/208),阳性预测为41.67%(10/24),阴性预测值为98.37%(181/184)。结论妊娠中期采用血清标记物检测可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血清AFP、uE3、HCG、抑制素A联合检测唐综合征敏感度、阳性预测值理想,可进一步提高产前筛查效果,为唐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信息支持。

  • 标签: 唐氏综合征 妊娠中期 产前筛查 甲胎蛋白 游离雌三醇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隐匿性左外侧游离壁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在心室起搏下消融过程中,冠状静脉窦A波激动顺序由冠状静脉窦远端最早突然变为近端最早,并可诱发以心房激动顺序存在的心动过速。于右心室反复行希束不应期心室刺激(RS2)均未提前下一A波,似乎不支持旁路参与,左心室RS2证实为经第2条左侧房室旁路逆传的O-AVRT;消融成功。

  • 标签: 心动过速,房室旁路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二尖瓣峡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双垫矫治器与生物调节器治疗安Ⅱ1类错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探讨功能矫治器治疗Ⅱ类错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Ⅱ1类错患者42例,其中双垫矫治器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0.3±1.5)岁;生物调节器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0.9±1.2)岁。采用头影测量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骨性和牙性分析,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差异及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覆盖及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NA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器组减小1.65°±1.76°,双垫矫治器组减小0.23°±1.16°(P=0.034);两组颌凸角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器组减小2.21°±2.16°,双垫矫治器组减小4.26°±2.74°(P=0.027);两组上牙槽座点距过S点做SN平面垂线间的距离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器组增大(0.17±1.24)mm,双垫矫治器组增大(0.72±1.05)mm(P=0.044);两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切点距过S点做SN平面垂线间的距离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垫矫治器组增大(1.07±1.84)mm,生物调节器组减小(1.55±1.95) mm(P=0.024)。结论双垫矫治器和生物调节器对安Ⅱ1类错患者的矫治均有效,但生物调节器在矢状向上对上颌骨的抑制作用较双垫矫治器更明显,双垫矫治器更有利于二类关系的纠正以及患者侧貌的改善。

  • 标签: 双垫矫治器 生物调节器 安氏Ⅱ1类错 头影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房室传导阻滞(AVB)部位患者行希-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的成功率,为AVB患者HPSP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且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637例AVB患者,依据心脏电生理检查判断AVB部位。其中前130例(20.4%)进行了希束起搏(HBP)的患者为HBP组;后507例(79.6%)进行了HPSP的患者为HPSP组,包括HBP和/或左束支起搏(LBBP)。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信息,分析不同AVB部位及QRS时限患者的HBP或HPSP的成功率。结果HBP组年龄(66.4±15.9)岁,男性75例(57.7%);HPSP组年龄(66.8±13.6)岁,男性288例(56.8%)。637例AVB患者中,63.0%(401/637)为房室结阻滞;22.9%(146/637)为希束内阻滞;14.1%(90/637)为希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总体上,HPSP较HBP的成功率高[93.9%(476/507)比86.9%(113/130),P<0.05]。不同AVB部位的HPSP成功率均高于HBP,并且随着AVB部位由近及远,HBP和HPSP成功率均呈下降趋势。房室结阻滞和希束内阻滞患者的HBP成功率均高于希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HBP成功率[95.2%(79/83)比47.1%(8/17),P<0.001;86.7%(26/30)比47.1%(8/17),P=0.010]。在希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中,HPSP的成功率高于HBP[87.7%(64/73)比47.1%(8/17),P=0.001]。QRS<120 ms的患者中,94.9%(520/548)的AVB部位在房室结或希束内,HBP与HPSP有相似的高成功率[95.6%(109/114)比96.3%(418/434),P=0.943]。QRS≥120 ms的患者中,69.7%(62/89)的AVB部位在希束远段或以下,HBP成功率仅为25.0%(4/16),而HPSP成功率达79.5%(58/73)(P<0.001)。结论对于QRS<120 ms且房室结或希束内阻滞的AVB患者,HBP与HPSP成功率均较高,可以考虑HBP作为首选策略。对于QRS≥120 ms且AVB部位在希束远段或以下的患者,HPSP成功率高于HBP,LBBP应作为首选。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希氏束 左束支 希氏-浦肯野系统 起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进行唐综合征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行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21-三体高风险的1039例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细胞经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F-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验证,探讨经NIPT检测出的21-三体高风险的阳性准确性。结果1039例NIPT提示为21-三体高风险的孕妇中,经染色体核型分析,886例确诊为21-三体,其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为85.27%,包括标准型唐综合征核型839例(94.70%)、易位型28例(3.16%)、嵌合型14例(1.58%)、其他异常染色体5例(0.56%)。正常核型153例,假阳性率为14.73%(153/1039)。QF-PCR结果与核型结果相符共计1027例,其准确率为99.32%(1027/1034)。结论无创DNA检测胎儿21-三体的阳性预测值为85.27%,准确率较高,可以广泛应用于唐综合征胎儿出生缺陷的筛查。

  • 标签: 无创DNA产前检测 21-三体高风险 染色体核型分析 QF-PCR 唐氏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髋部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治疗组采用PFNA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DH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62%,41/42)高于对照组(90.48%,38/42),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7.14%,3/42)低于对照组(19.04%,8/42),P<0.05。结论PFNA可减少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髋部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骨折以关节面塌陷和劈裂为基本特点,导致手术复位与固定困难。胫骨平台毗邻的膝关节软组织结构较多,阻碍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复位与固定,骨折伴发伤及手术损伤也会加剧膝关节稳定性的丢失,因此膝关节骨组织稳定性重建与周围软组织保护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难点。笔者就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手术入路、骨折固定技术、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技术、球囊成形术和膝关节置换术、数字骨科技术及软组织损伤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软组织损伤 胫骨平台
  • 简介:摘要儿童股骨颈骨折一般由高能量创伤引起,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损伤,因其骨骼不成熟,股骨近端解剖学和血液供应不同于成人患者,有其特征。目前对于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总体目标是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儿童股骨颈骨折尽管经过适当的治疗,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如股骨头坏死、骨骺早闭、髋内翻和骨不连)。本文对儿童股骨颈的解剖特点、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等相关问题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儿童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治疗 骨折固定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延迟手术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髋关节科住院并进行手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组(入院后48 h内接受手术治疗)213例;延迟手术组(入院后超过48 h接受手术治疗)566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血液检测指标、胸片、尿常规、下肢静脉血栓情况、基础合并症、精神状态、手术方式、合并用药等影响手术的潜在因素。结果早期手术组213例,男81例,女132例;年龄(69.9±10.2)岁(范围60~74岁);股骨颈骨折95例,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118例;ASAⅠ~Ⅱ级128例,Ⅲ~Ⅴ级85例;心功能异常26例,正常187例;肝功能异常23例,正常190例;肾功能异常35例,正常178例;呼吸系统异常104例,正常109例;电解质紊乱110例,正常103例;尿酮体阳性96例,阴性117例;有下肢静脉血栓86例,无下肢静脉血栓127例;存在精神障碍32例,不存在精神障碍181例;手术方式选择内固定1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111例;有合并用药48例,无合并用药165例。延迟手术组566例,男262例,女304例;年龄(71.7±15.6)岁(范围58~91岁);股骨颈骨折224例,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342例;ASAⅠ~Ⅱ级169例,Ⅲ~Ⅴ级397例;心功能异常169例,正常397例;肝功能异常52例,正常514例;肾功能异常90例,正常476例;呼吸系统异常368例,正常198例;电解质紊乱203例,正常363例;尿酮体阳性261例,阴性305例;有下肢静脉血栓197例,无下肢静脉血栓369例;存在精神障碍141例,不存在精神障碍425例;手术方式选择内固定22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340例;有合并用药311例,无合并用药255例。早期手术组与延迟手术组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肝功能、肾功能、尿酮体、下肢静脉血栓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ASA分级、心功能、呼吸系统、电解质紊乱、精神障碍状态、合并用药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心功能、精神障碍状态、合并用药是老年髋部骨折延迟手术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延迟手术的影响因素是心功能异常、存在精神障碍、合并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以及凝血功能异常且使用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

  • 标签: 老年人 骨折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有较高的神经损伤率,包括腰骶丛损伤和马尾损伤。由于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后无论手术与否,均有50%的神经功能可自行恢复,所以是否早期手术探查存在较大争议。另外,从前路探查还是后路探查意见也不一致。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既需明确其损伤机制、神经损伤的性质,又需清晰认识神经损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因此,患者入院后需进行详细查体,同时结合骨盆X线、CT及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等影像学表现,明确判断神经损伤的性质,以制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一般来讲,马尾损伤多见于骶骨的"H"形骨折,骶管形成压迫占位,需采用后入路复位骶骨骨折,减压骶管;而对于骶前压迫造成的腰骶丛损伤需从前路进行骨折复位、神经减压处理,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人们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重视,且对医疗知识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促使大众越来越关注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脊柱压缩骨折。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在2010年骨质疏松症人群已经发展至11 400.0万人,每年以75.0万人的庞大数据不断增加,按照这个速度,到2025年会增加至15 100.3万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老年人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故对该类人群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亦是社会公共问题。临床中对该种疾病的治疗存在一定难度,通常情况下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缓解痛疼、增加骨密度以及稳定椎体等干预措施,主要分为两种治疗方案即: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不同治疗方案,疗效不一,并发症不同。基于以上背景之下,笔者将综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依据,以此来提升对该病的治愈率。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颞骨鼓板骨折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伤后就诊时间的治疗措施和预后情况,探讨鼓板骨折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5例(17耳)颞骨鼓板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诊耳鼻喉科时的病程分为3组:早期组(病程<1个月)7例(7耳),中期组(1个月≤病程<6个月)2例(3耳),后期组(病程≥6个月)6例(7耳)。分析总结各组病例的症状、体征、CT表现、纯音测听结果、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颞骨鼓板骨折患者多由颌面外科转诊耳科,骨折以颏部或颧骨为受力点而间接发生。15例患者中13例可见颏部伤口或瘢痕,14例伤后即出现患侧外耳道出血。早期组患者听力多无改变,中、后期组出现以传导因素为主的听力下降。早期组行外耳道填塞术治愈6例(6/7);2例中期组患者出现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行外耳道成形术后治愈;6例后期组患者均出现外耳道狭窄或闭锁,其中5例合并外耳道胆脂瘤行外耳道成形术后治愈,另1例胆脂瘤累及中耳,先后3次行外耳道成形术后行改良乳突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后治愈。结论颞骨鼓板骨折为颞骨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早期以外耳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听力大多无下降,后期因外耳道狭窄和/或胆脂瘤形成可有传导性听力损失。外耳道出血、外耳道前壁不规则膨出伴颏部伤口为早期诊断颞骨鼓板骨折的重要体征。颞骨鼓板骨折应引起重视,尽早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外耳道狭窄及闭锁。

  • 标签: 骨折 颞骨 鼓板 耳道 狭窄
  • 简介:摘要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易导致患儿出现肘部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受损、肘外翻畸形、肘关节活动丧失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诊断主要依据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特点、骨折分型及移位程度。明确的诊断可以为患儿提供适合的治疗方式,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患儿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保守治疗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就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病因病机、骨折分型、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肱骨外髁骨折 儿童 骨折分型 保守治疗 克氏针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