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房室折返心动过速诊疗体会。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发作轻症者服适量镇静剂可能有效。对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症状明显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需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发作。对发作频繁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导管消融因具有较高的安全和有效而成为这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

  • 标签: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室折返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诊断。方法对30例房室折返心动过速患者心电图诊断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0例房室折返心动过速患者心动周期RR间期为349.53±70.55ms,心动过速时P-多融于QRS波群内或其终末部,食管电极上RP-间期为50.86±14.26ms,V1导联上可见伪r-波14例,导联Ⅱ、Ⅲ、aVF出现伪s波4例。结论大多数房室折返心动过速常发生于无器质心脏病患者,心动过速突然发作后患者常感到心悸、气短、头昏等症状。如持续时间长或患者原心功能欠佳,常致低血压、心功能不全或诱发心绞痛。

  • 标签: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患者男,7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再发伴气促9d入院.体检:T37.0℃,R21次/min,BP140/90mmHg,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罗音,以右侧为主,未闻及干罗音.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叩诊过清音.HR:78次/min,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 标签: 房性早搏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诊断 心电图
  • 简介:目的观察经导管冷冻消融房室慢径治疗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3例AVNRT患者行冷冻消融房室慢径路治疗,先用-30℃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行-75℃冷冻消融,消融4~8分钟,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传导功能,一旦发现有房室损伤,立即终止消融,改换靶点。结果13例均获成功,随访1~9个月无复发;在冷冻标测及冷冻消融时导管顶端与靶点无位移现象;冷冻标测与冷冻消融过程中无早搏或心律出现;2例在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房室阻滞,立即停止冷冻复温后,即刻传导恢复。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温度时间内的组织损伤是可逆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永久房室阻滞的风险,较传统射频消融术治疗AVNRT有较高的安全

  • 标签: 冷冻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径路 经导管
  • 简介: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NRT)的不同终点对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对104例AVNRT患者进行慢径消融,比较慢径传导消失组和慢径传导残留组AVNRT复发率.结果射频消融术后慢径传导消失58例,慢径传导残留46例,术后18±9个月随访期内,慢径传导消失组复发2例(3.4%),慢径传导残留组复发2例(4.3%),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后慢径传导残留并不增加AVNRT复发的危险.

  • 标签: 疗效观察 导管射频消融术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简介: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阵发性室上速的50%。而房室双径路(DAVNP)被认为是发生房室折返心动过速的基础。典型房室折返心动过速患者的房室传导曲线(AVNFC)呈“跳跃”状态,然而,近年发现在AVNFC呈非跳跃的患者也可发生AVNRT。可见房室结结构及其电生理特性极其复杂,本文对房室折返心动过速不同的发作方式及房室传导曲线本质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终点进行综述。

  • 标签: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治疗 终点研究 发作方式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传导曲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靶温度射频消融慢径路治疗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行射频消融治疗的310例AVNRT患者,导管靶温度60℃射频消融168例,导管靶温度52℃射频消融142例,平均随访(20.7±6.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消融的即刻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有效放电时间、手术时间、放电功率及阻抗的异同。结果两组患者消融即刻全部成功,60℃组中2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房室分离,停止放电后恢复正常房室传导,但其中1例于术后第3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药物治疗无效后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随访期间,52℃组有1例复发,再次消融后成功;两组放电次数、平均有效放电时间、手术时间、放电功率、阻抗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导管靶温度设为52℃与60℃相比,射频消融治疗AVNRT疗效等同,且更为安全。

  • 标签: 射频消融 靶温度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RT)的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length,CCL)对其诱发窗口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时诱发出243阵心动过速的142例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研究。所有心动过速均经过心内电生理确诊为AVRT,探讨诱发AVRT时的S1S1刺激周期、S1S2脉冲联律间期与AVRT的CCL的关系,并从测定了诱发窗口的患者中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40例,分析AVRT的CCL位于诱发窗口的概率。结果243阵AVRT中有117阵通过S1S1刺激诱发,126阵由S1S2刺激诱发。S1S1刺激周期与AVRT的CCL呈正相关(R=0.774,R2=0.598,P<0.000 1);S1S2刺激的S2脉冲联律间期与AVRT的CCL亦呈正相关(R=0.737,R2=0.543,P<0.000 1)。S1S1刺激周期与CCL的差值≤50 ms时AVRT的诱发率为88.9%(104/117,95%CI 83.2%~94.6%);S1S2刺激中的S2脉冲联律间期与CCL的差值≤50 ms时AVRT的诱发率为80.2%(101/126,95%CI 71.5%~88.9%)。AVRT的CCL位于诱发窗口内的概率为94.8%(64/67,95%CI 90.4%~99.2%)。结论诱发AVRT时的刺激周期、脉冲联律间期与CCL均密切相关,其与CCL相差≤50 ms诱发AVRT的成功率很高,且近95%CCL在诱发窗口内。根据AVRT的CCL可以初步预测诱发窗口。

  • 标签: 心动过速,室上性 心动周期 诱发窗口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NRT)的有效及安全。方法将1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CARTO组(在CARTO指导下行射频消融)和对照组(在常规X线下行射频消融)。比较两组标测与消融过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均即时消融成功。CARTO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107.9±24.2minvs116.9±21.6min,P>0.05),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7.1±4.1minvs13.9±5.1min,P<0.05),放电次数显著减少(3.3±2.5vs6.9±2.1,P<0.05),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63.2±80.1svs351.9±95.3s,P<0.05);术中及术后无一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病例。结论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AVNRT安全有效,较常规X线透视下标测定位准确可靠,可减少放电次数,缩短X线曝光时间。

  • 标签: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导管消融术 CARTO系统 电解剖标测
  • 简介:目的观察P波离散度(Pd)在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NRT)患者经射频消融术前后的变化。方法测定未合并房颤及合并房颤的AVNRT经射频消融术前后Pd,比较术前术后Pd的变化。结果发现射频消融后无论合并房颤或未合并房颤的AVNRT,其Pd均有所延长,但P〉0.05;合并房颤组与未合并房颤组的AVNRT相比,其术前两者比较及术后两者比较的Pd的P均〈0.05。结论AVNRT可能不是心房电活动弥散度增加的因素;AVNRT合并房颤发作者AVNRT可能仅仅是诱发因素,而不参与其维持;24小时内的Pd可能不能用于预测AVNRT射频术后再发房颤的并发症。

  • 标签: P波离散度 射频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Ⅵ哝T)
  • 简介:目的评价磁导航系统对房室折返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经过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房室折返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技术和4mm温控导管消融,B组采用磁导航系统和温控磁大头导管消融。两组各入选10例患者,其年龄、性别、心动过速病史和基础心血管疾病具有可比。比较两组患者如下参数:消融操作时间、患者透视时间、术者透视时间、放电次数、消融能量、成功率、并发症、手术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全部一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相同,随访(7.1±1.4)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磁导航消融组的操作时间、患者和术者透视时间、放电次数和实际消融能量均明显低于常规消融组,但手术费用高于常规消融组。结论采用磁导航系统指导房室慢径路导管射频消融能明显缩短消融操作时间及患者和术者的透视时间,减少放电次数,降低实际消融能量。

  • 标签: 磁导航系统 导管射频消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 简介:摘要房室双径路患者出现反复12房室传导的双重心室反应,形成房室折返心动过速。其心电图表现极易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混淆,易被误判为插入性交早、希氏束室早、房早、房速、室速、房颤等多种心律失常。如变色龙一样具有多面,反复性。药物治疗无效,需要慢径改良消融根治。本例病史长达4年,曾经电生理检查发现双重心室反应,但未做慢径消融。术后长期动态心电图显示房室折返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

  • 标签: 房室结双径路 12双重性心室反应 非折返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ciprocating tachycardia,AVRT)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AVRT患者317例临床资料, AVRT时给予异博定5 mg,缓慢静脉推注10 min,给药后观察是否有RR间期、AH间期、HV间期和VA间期变化,以及变化发生的时间。结果给予异博定后有8例患者发生RR间期长短交替,并且均伴QRS波电交替,RR间期长短交替现象发生时均为相邻心搏的AH间期差值逐渐延长,无AH跳跃,HV间期和VA间期恒定,此现象发生于给药后6~17 min,心动过速平均周期比给药前延长16~42 ms;3例患者RR间期长短交替现象消失时均为相邻心搏的AH间期差值逐渐缩短,无AH跳跃,HV和VA间期恒定,直至AH间期相等,消失时间为给药后19~57 min;5例患者给药后AVRT终止。结论由此推断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心动过速时AH间期频率依赖递减传导所致,这一心电现象不能被程序刺激诱发。

  • 标签: 异博定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 导管消融 RR间期长短交替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和常规X线指导下射频消融房室折返心动过速的不同特点及优势,探讨CARTO指导下行房室折返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优势及可行.方法将60例房室折返心动过速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CARTO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组和常规X线指导下射频消融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发率、成功率.结果CARTO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组患者30例,即刻成功率达100%,无1例发生并发症,随访半年以上均未复发,X线曝光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无明显缩短.常规X线指导下射频消融组30例,1例并发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复发改为CARTO指导下再次行射频消融后成功,随访半年未再复发.结论在房室折返心动过速患者的射频消融中,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与传统X线指导相比,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且明显减少了X线的曝光时间.

  • 标签: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 常规X线 射频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因间断心悸15年,加重2年入院就诊。超声示左心室舒张功能轻度减低,E/A0.75,EF65%。临床诊断:心律失常,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于2014年10月10日入院后描记心电图,心率89次/min,窦性PR间期144ms,第3个心搏(R3)起搏点来自右心房上部激动到达左侧旁路时间较长,未能显示预激波,而来自左心房下部的房性早搏(R8、R11、R14)起搏点距旁路较近,能够预先激动心室,预激波明显(图1)。R4、R9、R12为房性早搏后一个窦性QRS波群,可见其形态与正常窦性不同,形态近似R8、R11、R14,且PR间期略短,为0.116s(正常为0.144s),证明旁路亦是来自左侧,因旁路不应期较长,在心率减慢时预激波方能显现。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房性早搏;心室预激波。

  • 标签: 房性早搏 房室折返 左侧旁路
  • 简介:患者女性,50岁,主因阵发性心悸2年,加重3h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律110次/min,律齐,无杂音.血糖、血脂均在正常范围.超声心动图:心腔结构及功能未见异常.常规心电图酷似交接心动过速,心率110次/min.食管心电图(图1下行,食管电极深度36cm),P波呈正负双相与T波重叠,P-R间期为0.32s,心律失常得到明确诊断.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 标签: 窦性心动过速 合并症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误诊 交接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 简介:摘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患者常易合并各种类型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Fontan术后患者。本例患者主因"间断心悸2年"入院,11年前诊断"复杂先心病右位心大动脉转位单心室内脏转位"曾分别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双向Gleen术及改良Fontan术。术中明确诊断房室折返心动过速,并标测提示存在双房室,分别于低位房室及高位房室放电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

  • 标签: 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 先天性心脏病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器质心脏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引起室心动过速(室速)加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86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33例有ATP事件的结构心脏病患者,比较其临床特征,并对其1 056次ATP事件进行ATP治疗后室速加速发生率、临床特点、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3例患者,男28例,女5例,年龄(51.49±12.39)岁。11例患者存在由ATP引起的室速加速。通过分析其1 056次ATP事件,发现ATP所致的室速加速发生率为3.8%(40/1 056)。同时,ICD/CRT-D记录的室速的种类数可以作为预测ATP加速的相关因素,其最佳切点为1(AUC=0.791,敏感性72.73%,特异性77.27%,P<0.001)。此外,短室速周长(OR=0.981,P<0.001)和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增加(OR=1.062,P<0.001)亦可预测ATP后室速加速。室速周长最佳切点为347 ms(AUC=0.665,敏感性82.50%,特异性47.64%,P<0.001),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最佳切点为7.33 ms(AUC=0.659,敏感性77.50%,特异性56.69%,P<0.001)。周长<347 ms的室速,脉冲数多的短阵快速刺激容易引起室速加速(OR=3.312,P<0.001)。结论器质心脏病ICD术后患者中,多种室速类型,室速的周长短及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增加可导致室速加速,其中室速周长<347 ms的室速在短阵快速刺激下易引起加速,甚至蜕变为心室颤动。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抗心动过速起搏 室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