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尸体标本解剖研究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骨盆骨折微创复位的效果。方法以10例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骨盆为实验对象(男7例,女3例),参考1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骨折形态建立骨盆骨折模型(依据Tile分型:B1型3例,B2型4例,C1型3例),使用本团队研发的新型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完成模型骨的自动复位并测量术中配准导航时间、自主复位时间、手术总时间和复位误差。结果10例骨盆模型均通过机器人系统完成了有效复位。术中配准导航时间平均为47.4 min(32~74 min),自主复位时间平均为73.9 min(48~96 min),手术总时间平均为121.3 min(83~170 min)。复位误差平均为2.02 mm(1.67~2.62 mm),复位结果满足临床手术要求。结论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可以辅助完成骨盆骨折的闭合复位,复位过程符合临床手术流程,具有较高的复位精度和操作可行性,同时彻底避免了传统手术过程中医生的放射暴露,为临床骨盆骨折微创复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标签: 机器人 外科手术,微创性 解剖学 骨盆骨折 骨折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与比较未调整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及调整后的FRAX在2型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于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 730例,采用FRAX中国模式计算参与者未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通过电子医疗系统及电话访谈收集10年随访期间发生的髋部骨折事件。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个方面评估FRAX和调整后的FRAX在2型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价值,利用Cox回归模型来研究糖尿病相关因素与髋部骨折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中位随访10年期间,39例(2.3%)参与者经历过髋部骨折。未调整FRAX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0,但校准能力较差[校准χ2为75.78, P<0.001;校准比(观察/预测)为3.97(95%CI 2.76~5.17)],调整后的FRAX校准能力无明显改善。经校正(未调整或调整后FRAX计算出的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后,病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胰岛素使用、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与髋部骨折风险增加显著相关(P<0.05)。结论FRAX工具严重低估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髋部骨折风险,而调整后的FRAX未能消除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等糖尿病相关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着显著低估。

  • 标签: 骨折风险预测工具 糖尿病,2型 髋部骨折 风险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pilon骨折中累及胫骨腓切迹的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及CT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收治的31例后pilon骨折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年龄20~68岁,平均42岁;男17例,女14例;左侧13例,右侧18例。统计患者累及胫骨腓切迹的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并测量其骨折线的轴向角度、受累面积、骨折块高度、矢状位角度等形态学参数。结果在31例患者中均检测到存在累及腓切迹的后外侧骨折块,在后pilon骨折块中的发生率为100%。累及胫骨腓切迹骨折块的骨折线偏于冠状位,骨折线轴向角度为20.25°±9.48°,累及下胫腓联合的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远端关节面面积的比例为15.78%±6.75%,骨折块高度为(36.59±10.70)mm,骨折线矢状位角度为18.37°±5.45°。结论所有后pilon骨折均存在累及胫骨腓切迹的后外侧骨折块,关节面骨折块累及的关节面面积较小,骨折线通常位于冠状面。该结果可以为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下胫腓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以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context,input,process and product,CIPP)及柯模型为导向的"互联网+中医护理"岗前培训评估体系的行动研究是否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培训效果。方法以广东省中医院2019至2020年211名"互联网+中医护理"护士为研究对象,组建行动小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根据收集的资料,行动小组构建"互联网+中医护理"培训方案、"互联网+中医护理"编制要求、"互联网+中医护理"流程的案例优化方案和"互联网+中医护理"的评价模型。培训结束后通过成绩比较、发放自制调查问卷,比较护士知识技能和相关态度、对培训项目总的反应和感受,以及主管领导、医护人员、服务对象对护士工作表现的评价。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培训后理论成绩为(85.16±6.22)分、案例考核成绩为(81.22±7.03)分,高于培训前理论成绩(61.23±12.90)分、案例考核成绩(59.54±14.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护士培训后理论知识技能、相关态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训过程中、培训结束时对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实施、培训保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训后,主管领导、医护人员、服务对象对护士工作表现的评价在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工作过程、学习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改善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行动研究是一种有效地持续改善护理培训的研究方法,基于CIPP及柯模型通过行动研究构建的"互联网+中医护理"护士优化方案可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 标签: CIPP 柯氏模型 "互联网+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 培训评估
  • 简介:摘要希-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模式,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临床上相对比较少见的1种解剖变异,由于其静脉走行扭曲,运用现有工具经PLSVC实现希-浦肯野系统起搏成为1项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本文介绍了1例患者通过主动固定导线经PLSVC实现夺获希束,成功实现室侧希束起搏。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永存左上腔静脉 希氏束起搏 生理性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束起搏(HBP)组53例,男35例,年龄(69.5±11.7)岁;左束支起搏(LBBP)组72例,男44例,年龄(71.3±8.6)岁;右心室起搏(RVP)组30例,男20例,年龄(69.5±10.3)岁。评估和比较术中及随访期间导线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成功行HBP 45例(84.9%,45/53),成功行LBBP 68例(94.4%,68/72);RVP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②与RVP组比较,HBP组术中阈值及R波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随访期间阈值、感知、阻抗较术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P组和LBBP组术前及随访期间LVEF和LVE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VSP均较基线下降[HBP组:(44.0±19.9)mmHg (1 mmHg=0.133 kPa)对(50.1±25.4)mmHg,P=0.04;LBBP组:(41.8±15.7)mmHg对(51.7±19.8)mmHg,P=0.03]。RVP组在随访期间LVEF较基线下降(45.1%±18.2%对50.8%±19.9%,P=0.04),LVEDD及R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CSP在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有起搏适应证的巨大右心房患者,HPCSP可能是较优选择,可通过鞘管塑形或使用"鞘中鞘"等技术提高植入成功率。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巨大右心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邻近希束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Ⅲ导联R/S比值(RⅢ/SⅢ)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束距离的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PH-VA的患者根据胸部X线片及三维标测定位分为右侧PH-VA组和左侧PH-VA组:比较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RⅢ/SⅢ比值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束距离的价值。结果22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61.0±16.4)岁,男133例。消融成功199例(88.8%,199/224)。①右侧PH-VA组179例,年龄(61.5±15.8)岁,其中男106例;②左侧PH-VA组45例,年龄(59.4±15.2)岁,其中男27例。①若以V1导联呈R、QR、qR、qr、Qr、Qrs、qrS型及胸前导联移行<V1导联作为诊断左侧PH-VA的指标;以V1导联呈QS型作为鉴别右侧希束下与上方和左侧PH-VA的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②Ⅲ导联以正、负向波为主的成功率分别为66.7%(44/66)及95.6%(151/158)(χ2=34.51,P<0.001);③若以RⅢ/SⅢ比值≤1.1作为PH-VA消融成功的预测指标,以RⅢ/SⅢ比值>1.1作为PH-VA起源点距希束距离<5 mm的预测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论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不同,心电图指标对鉴别诊断有价值;RⅢ/SⅢ比值是PH-VA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束距离<5 mm的有效预测指标。

  • 标签: 室性早搏复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希氏束旁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由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导致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的疾病。潘细胞(PC)在IBD发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克罗恩病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态、数量、功能容易受易感基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肠道中,PC通过分泌抗菌颗粒,参与构成干细胞微环境,起到调节肠道微生态和维持肠道黏膜稳态的作用,同时PC的增殖和成熟又是依赖于肠道中的共生菌群。本文介绍易感基因、PC、肠道微生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IBD发生发展的影响。

  • 标签: 潘氏细胞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易感基因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魏鼻喷射通气导管在60岁以上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将2021年1—6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择期行丙泊酚单镇静方案下无痛胃镜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魏鼻喷射通气导管组(观察组)和经鼻导管吸氧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主要观察低氧血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检查过程中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低氧血症发生后的处理措施(抬下颌、面罩给氧),不良反应(体动、呛咳、鼻出血、咽痛)发生率,满意度(患者、麻醉医师及内镜操作医师满意度)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内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1/40)比25.0%(10/40),χ2=8.538,P=0.003],平均最低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97.7%±2.5%比92.6%±5.8%,t=5.093,P<0.001),托下颌实施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2/40)比35.0%(14/40),χ2=11.250,P=0.001];体动、呛咳、鼻出血、咽痛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无一例发生鼻出血和咽痛;患者满意度构成、麻醉医师满意度构成和内镜医师满意度构成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魏鼻喷射通气导管能够安全应用于60岁以上患者的丙泊酚单镇静方案下无痛胃镜检查,能够减少低氧血症发生和气道干预次数,但临床应用中需关注鼻出血、咽痛的发生,避免暴力操作。

  • 标签: 胃镜检查 丙泊酚 低氧血症 魏氏鼻喷射通气导管 鼻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李吻合与器械吻合在食管癌微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胸心外科行微创手术治疗的8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食管胃吻合方式分为李吻合组(38例)和器械吻合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完成时间、颈部吻合口直径、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30 d再入院率等指标。结果李吻合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经口进食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器械吻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手术完成时间、颈部吻合口直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30 d再入院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李吻合应用于微创食管癌手术在促进早期经口进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等方面优于器械吻合,且适用于微创食管癌术后加速康复外科模式。

  • 标签: 李氏吻合 器械吻合 食管癌 微创手术 快速康复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在大鼠结核性创面模型中探讨弗完全佐剂对自噬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第1批取12只6周龄雄性SD大鼠,臀部皮下注射弗完全佐剂致敏,3周后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皮下注射牛分枝杆菌减毒株(BCG)感染,成功建立结核性创面大鼠模型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感染8 d组、感染15 d组、感染32 d组、感染43 d组,每组3只,继续正常喂养至感染后相应天数。第2批取23只6周龄雄性SD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3只(正常喂养未行任何处理)、单纯BCG组5只、BCG+雷帕霉素组6只、BCG+3-甲基腺嘌呤组6只、BCG+饥饿组3只。后4组大鼠同前致敏,1周后同前感染。单纯BCG组大鼠感染后正常喂养未行任何处理;BCG+雷帕霉素组大鼠感染后腹腔注射雷帕霉素隔日1次,正常喂养;BCG+3-甲基腺嘌呤组大鼠感染后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隔日1次,正常喂养;BCG+饥饿组大鼠感染后饥饿48 h后正常喂养。将第1批4组所有大鼠分别于感染后相应天数处死,取臀部注射弗完全佐剂处的组织;将第2批单纯BCG组、BCG+雷帕霉素组、BCG+3-甲基腺嘌呤组、BCG+饥饿组大鼠于感染后7 d同前取材,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于相同时间点取相同部位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取材部位组织细胞结构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取材部位组织中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蛋白表达情况。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感染8 d组大鼠注射弗完全佐剂部位组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感染15 d组可见肉芽肿形成,感染32 d组、感染43 d组可见部分组织细胞坏死,感染43 d组细胞坏死较感染32 d组加重。感染后7 d,单纯BCG组、BCG+雷帕霉素组、BCG+3-甲基腺嘌呤组、BCG+饥饿组大鼠注射弗完全佐剂部位组织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细胞排列规整且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感染8 d组、感染15 d组、感染32 d组、感染43 d组大鼠注射弗完全佐剂部位组织Beclin-1、LC3B蛋白表达,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923、5.821,P>0.05)。感染后7 d,空白对照组、单纯BCG组、BCG+雷帕霉素组、BCG+3-甲基腺嘌呤组、BCG+饥饿组大鼠注射弗完全佐剂部位组织Beclin-1和LC3B蛋白表达分别为0.325%(0.250%,0.360%)、3.225%(1.340%,3.987%)、4.823%(2.630%,6.559%)、4.216%(1.790%,5.969%)、1.765%(0.865%,2.649%)和0.301%(0.264%,0.516%)、2.865%(1.455%,5.768%)、1.033%(0.398%,1.873%)、1.168%(0.429%,1.907%)、0.655%(0.283%,1.652%),其中BCG+雷帕霉素组大鼠注射弗完全佐剂部位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Z=4.796,P<0.05),单纯BCG组大鼠注射弗完全佐剂部位组织LC3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Z=4.953,P<0.05)。结论结核性创面大鼠模型中弗完全佐剂可以增强局部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蛋白的表达水平。

  • 标签: 结核,皮肤 伤口愈合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柯评估模型评估延续护理在人工流产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行人工流产术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2月至4月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延续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柯四级评估模型评估延续护理效果并及时调整延续护理方案。比较两组3个月避孕措施使用情况、6个月后避孕知识知晓率、重复流产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两组2周复诊率,术后1、3、6个月随访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及随访率高于对照组,2周复诊率、3个月高效避孕工具使用情况、6个月避孕知识知晓程度优于对照组;6个月观察组1例发生重复流产,对照组3例。结论应用柯评估模型有利于提高延续护理效果,提高人工流产术后患者避孕知识知晓率,促进患者避孕行为改变,建立正确的态度,降低重复流产率,提高满意度,减少医疗费用。

  • 标签: 柯氏评估模型 人工流产术 延续护理 避孕 重复流产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起源于左侧希-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的室性早搏(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的648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其中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2.6±7.4)岁,年龄范围21~58岁]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分析所有27例患者室早形态,发现其QRS波均较窄,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所有患者均于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处进行放电消融。结果27例病例中,室早时平均QRS时限为(117.4±8.6) ms。标测消融证实15例起源于左前分支,7例起源于左后分支,2例起源于左中间隔支,3例起源于左束支。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提前体表QRS波(32.7±6.4) ms。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随访过程中有3例复发。本单中心研究经验成功率为88.9%。结论对于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的室早,导管消融时以标测到最早的收缩前期束支电位行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早搏 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
  • 简介:摘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其中肺发育不成熟、炎症损伤、氧化应激及损伤后异常修复是关键因素。白三烯是5-脂氧合酶途径的促炎介质,参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鲁司特作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通过抗炎、抗氧化及抗纤维化等作用可能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治疗中起到一定作用。该文将综述鲁司特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应用的潜在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 标签: 早产儿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孟鲁司特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 作者: 方敏 徐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油 6217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鲁司特钠与鼻用激素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OVID数据库,纳入鲁司特钠与鼻用激素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包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后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口服鲁司特钠治疗腺样体肥大治疗后的A/N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的A/N比值[MD=-0.24,95%CI(-0.31,-0.17),P<0.0001]。口服鲁司特钠联合鼻用激素治疗腺样体肥大治疗后的A/N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的A/N比值[MD=-0.25,95%CI(-0.28,-0.21),P<0.0001]。口服鲁司特钠组与鼻用激素组治疗后的A/N比值减小度差异不大[MD=-0.00,95%CI(-0.02,0.01),P=0.59]。联合治疗组治疗腺样体肥大后的A/N比值减小度较口服鲁司特钠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04,95%CI(-0.06,-0.02),P<0.0001]。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打鼾、睡眠障碍、张口呼吸等症状均有改善。结论口服鲁司特钠及鼻用激素均能有效治疗腺样体肥大儿童患者,二者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一种药物治疗。短期内使用药物有效,长期研究尚未报道,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投药,鼻内 增殖腺 Meta分析 孟鲁司特钠 鼻用激素 腺样体肥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为(50.0±11.7)岁;采用人工牵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观察组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为(54.6±11.1)岁;采用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8.6±26.0)min,骨折复位时间为(61.6±9.6)min,切口总长度为16.0(13.3,17.0) cm,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199.9±60.9)min、(73.8±17.2)min、20.0(17.0,21.8) cm];术中出血量为175.0(100.0, 200.0)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200.0(162.5, 387.5) mL];术后1周、1个月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分别为94.9°±12.0°、113.8°±14.1°,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78.3°±14.6°、96.8°±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均在术后1年达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及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人工牵引切开复位比较,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可以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切口总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牵引术 复位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成人下肢防腐标本4具(8侧),其中2具(4侧)行跟骨内侧解剖,观察载距突毗邻结构及显露范围;另2具模拟内外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跟骨骨折。回顾性分析临床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9例(9足),男7例、女2例;年龄(49.9±11.3)岁(范围25~58岁)。术中先取内侧切口,临时复位并固定载距突于距骨;再取外侧切口,显露跟骨外侧,复位并固定骨折块;载距突以螺钉经外侧固定,其中2例经内侧辅以可吸收棒固定。同期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手术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6例(8足)作为对照。两组外侧均采用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并以脱钙骨基质植入后关节面复位后的空腔。测量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Böhler角、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结果载距突-距骨关节面呈倒"V"形,分为前、后两部分。经胫后肌腱前方可显露载距突尖部,经胫后肌腱与趾长屈肌腱间隙可完整显露并复位固定载距突及跟骨体内侧。内外侧联合入路组术后切口引流量为(73.6±4.3) ml,大于单纯外侧入路组的(70.6±7.1) ml(t=2.18,P=0.045)。外侧切口均一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1例内侧切口出现延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2±2.1)周和(12.8±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P=0.622)。术后1年,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Böhler角分别为37.0°± 5.7°、27.9°± 4.0°,大于术前的4.7°±3.4°、3.9°±2.9°(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P=0.002);Gissane角分别为133.2°±9.8°、139.1°±9.4°,较术前的172°±7.3°、175.6°±5.6°减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226);内外侧联合入路组AOFAS评分为(93.6±4.0)分,大于外侧入路组的(84.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0.008)。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较高概率的载距突骨折或脱位,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及先内侧后外侧的手术顺序有利于恢复跟骨力线及解剖形态,尤其是跟骨内侧载距突与距骨下缘的对位关系,与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比较可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 标签: 跟骨 骨折脱位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辽宁省大连市与沈阳市两所三甲医院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诊疗情况,为大连及沈阳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选2015年1—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辽宁省人民医院6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人群基本特征、骨折发生部位、发生骨折部位数目、骨折次数、骨质疏松诊疗以及骨质疏松骨折二级预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所医院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P = 0.00)。骨折好发部位顺次为髋部、脊柱、尺桡骨远端、肱骨近端,依次为38.26%(295/771)、34.63%(267/771)、9.34%(72/771)、5.71%(44/771)。发生再次骨折为10.89%(84/77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院诊断骨质疏松症为13.88%(107/771);在院期间针对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为24.64%(190/771);出院医嘱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为18.81%(145/771)。仅0.65%(5/771)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院期间及出院医嘱中既诊断骨质疏松症又给予基础治疗(维生素D3及钙剂)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结论大连及沈阳地区两所三甲医院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构成比、药物治疗构成比及出院医嘱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构成比普遍偏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工作普遍没有被重视,防治形势严峻。

  • 标签: 老年人 骨质疏松性骨折 诊断 治疗
  • 作者: 崔建 燕宪亮 胡书群 姚爱明 朱锋辉 姚君伟 许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4,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4;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4;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急诊科 21110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在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骨折愈合加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用于观察性研究(观察组)的大鼠分为4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Sham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TF组)、脑外伤组(T组)、股骨骨折组(F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用于干预性研究(干预组)的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骨折+溶剂组(Fb组)、骨折+IGF-1组(Fm组)、脑外伤合并骨折+溶剂组(TF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IGF-1受体抑制剂组(TFi组)。采用Feeney法和截骨法建立脑外伤和股骨骨折模型。观察组于造模后4、7、14、21、28 d和42 d收集血清,并用ELISA法测量血清IGF-1浓度;干预组于造模后按照分组分别给予IGF-1、IGF-1受体抑制剂或溶剂(每天1次,连续14 d);TF组、F组及干预组大鼠在造模后21 d和42 d行股骨骨折影像学检查并评分,在造模后21 d行骨痂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计算骨痂成骨细胞百分比。结果与Sham组和F组比较,造模后4、7 d和14 d, TF组和T组IGF-1浓度升高(P<0.05 )。与造模后21 d比较,各组大鼠造模后42 d股骨骨折影像学评分均升高(P<0.05)。TF组造模后21、42 d股骨骨折影像学评分高于F组(P< 0.05)。Fm组、TFb组和TFi组造模后21、42 d股骨骨折影像学评分均高于Fb组(P<0.05)。TF组造模后21 d骨痂组织中成骨细胞的百分比高于F组(P<0.05)。Fm组、TFb组、TFi组造模后21 d骨痂组织中成骨细胞的百分比高于Fb组(P<0.05 )。结论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早期(14 d内)大鼠血清IGF-1含量明显升高,脑外伤和骨折局部注射IGF-1都可以加速骨折愈合,脑外伤合并骨折骨折愈合加速并不完全依赖IGF-1。

  • 标签: 脑外伤 股骨 骨折 愈合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6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18~66岁,平均43.9岁。按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简单骨折27例(Ⅰ型20例,Ⅱ型7例),复杂骨折36例(Ⅲ型16例,Ⅳ型17例,Ⅴ型1例,Ⅵ型2例)。对可能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的12个相关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职业、骨折类型、医疗付款方式、致伤原因、手术方式、康复起始时间、术后是否安装支具、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筛选出主要的相关因素。结果63例患者术后获6.0~7.1个月(平均6.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45~100分,平均92.4分。不同骨折类型患者的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髁间棘骨折块游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相比,非游离患者的HSS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5个变量(年龄、骨折类型、医疗付款方式、住院时间、髁间棘骨折片是否游离)与HSS评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只有骨折类型和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回归方程为:Y=125.591-7.790a-17.277b(Y表示HSS评分,a表示骨折类型,b表示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Ⅰ、Ⅱ型(简单骨折)的短期随访预后较好,综合分型Ⅲ、Ⅳ、Ⅴ、Ⅵ型(复杂骨折)预后较差。对于膝关节侧位X线片中髁间棘骨折块游离的患者,建议进行复位固定,骨折块未游离者不予处理。

  • 标签: 膝关节 预后 流行病学因素 胫骨平台骨折 髁间棘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