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0 个结果
  • 简介:2007年是中国犯罪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的一年。本年度犯罪研究有三大热点:即犯罪与刑事法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总体来看,在2007年,中国犯罪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现实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 标签: 和谐社会 犯罪学 发展
  • 简介:<正>一、法学方法论的问题,即如何看待马克主义的问题。在法理学的改革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如何对待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的问题。关于法的本质、作用、发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马克、恩格斯和列宁都有过不少的论述。怎么样看待这些论述?我觉得,还是要遵循我们党的一贯态度,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这里,所谓坚持,就是从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我们研究的理论基

  • 标签: 法理学 马克思主义 唯物辩证法 法学方法论 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法
  • 简介:<正>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个在理论上并未解决的问题。马克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这一预计并未被尔后的实践所证实。但他们正确地解决了他们研究视野中的商品生产一般(即包括除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类社会形态各种生产方式下的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这就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个思想最集中地表现在马克的这一段话中,他说:“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

  • 标签: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社会主义经济 所有权 占有权 全民所有 生产资料
  • 简介:苏力关于"秋菊的困惑"是以个人主义的视角提出追问:由西方舶来的法律究竟能在何种意义上有效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然而,国家主义的法律叙事却自有其内在焦虑:当自成一体的法律日渐发展出包含"案件制作术"在内的各种旨在自我合法化的"合法性技术",国家如何才能确保法律始终是以符合预期的方式在"运作"?也正是因为法律对于国家政治强力的无能为力,使得国家越是基于对法律正当性的焦虑而实施干预与矫正,它就越是激发了社会"信法不如信访"的经验想象。就此而言,国家法律实践的深层问题或许早已不是苏力借"秋菊的困惑"而加以呈现的关于国家法律"再入"的焦虑,而更应是其在面对诸如"我不是潘金莲"式的社会诉求时,无法"退出"的乏力。这就要求国家不仅仅要"建设法制",更要"让社会运转起来"以构建让国家能够"进退自如"的社会治理能力。

  • 标签: 依法治国 送法下乡 信法不如信访 社会治理 社会建设
  • 简介:<正>近些年来,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说——权利本位说,即法要以权利为本位,并应以此为基础重构我国法学理论。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是一个创新,有的学者则不以为然。《中国法学》1990年第4期发表的张文显同志撰写的《“权利本位”之语

  • 标签: 权利本位 社会主义法 权利义务关系 法学理论 法律观 法律制度
  • 简介:两个平庸的人相遇或者碰撞,是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是当德沃金和哈特这样两位个性迥异,却又同样深刻无比的著名法学家,围绕着法哲学领域最艰深,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持续的对话,那么就是一场法律思想的盛会了。如果你错过了这两个人物的这一场论战,那么你错过的将是20世纪法哲学领域最精彩的一页,最壮观的一次论战。

  • 标签: 法律实证主义 德沃金 哈特 法律思想 20世纪 法哲学
  • 简介: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进行到现在,可以说是经过了相当艰难的一段路途,难就难在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照搬照抄,于是这些年我们看到关于司法体制改革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讨论,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措施。讨论是必要的,创新尝试也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但是在这中间,我们也必须警惕司法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片面崇尚西方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现象,

  • 标签: 司法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中国 西方法律思想 法律制度
  • 简介:随着我国“五四宪法”的制定与颁行,“社会主义”规范得以在我国入宪。一方面,这是在马克主义法律观、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下,在现实国情与苏联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宪法化的结果,使党的意志、人民意志与国家意志相协调的结果;另一方面,从“五四宪法”中的“社会主义”规范文本及其入宪过程所体现的制宪者欲将其实施、发挥其宪法效力的初衷来看,这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依宪执政的探索与实践。

  • 标签: “五四宪法” “社会主义”规范 共产党 依宪执政
  • 简介:由剑桥大学KeithBrown教授主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权威专家和著名学者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的世界上最大、最新、最全和最权威的一套语言百科全书——《语言与语言百科全书》(第2版)近期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该书14卷,包括37个专题,750万单词,11000页,3000

  • 标签: 百科全书 现代语言学 教育出版社 剑桥大学 研究领域 语言地图
  • 简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拘传和监视居住的适用率非常低,取保候审的适用率高一些,但是仍未成为主流,逮捕和拘留的适用率仍然过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除了这些强制措施本身设置和适用程序上的缺陷以外,还包括留置的滥用,侦查机关自身经济效益的追求,社会控制力的不足,“口供中心主义”的侦查模式等等。我国有必要扩大取保候审的适用方式,改进强制措施的决定方式,增强社会的控制力,增设逃保罪,改善侦查装备,提高侦查科技含量,赋予嫌疑人沉默权,赋予律师侦查人员讯问时的在场权。

  • 标签: 强制措施 原因 改进
  • 简介:8月17日上午,省法学会犯罪研究会2015年度理事会议在福建警察学院召开。省法学会犯罪研究会会长、福建警察学院院长刘瑞榕主持会议、副会长张昌荣教授向与会理事通报了研究会2014年工作情况及理事调整增补事项,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意见思路。

  • 标签: 犯罪学研究 理事会议 法学会 副会长 学院 警察
  • 简介:随着自然科技的突飞猛进,刑法实践特别是刑法司法时常会面临自然科技方面的难题。虽然尚未引起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充分重视,但作为一种刑法学思维,刑法自然科学主义可以为刑事司法实务拓宽视角、引领思路、提供方法,在直接助益于审查判断证据以认定事实的基础上,促进正确定罪量刑,以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刑法之公平正义。

  • 标签: 刑法自然科学主义 方法论 价值论 认定事实 定罪量刑
  • 简介: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相应变化。为了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对大学生中占有一定市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的表现、成因及纠偏对策进行探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 标签: 价值观 实用主义 市场经济 集体主义 社会责任 政治理论教学
  • 简介:对世权是财产权的本质。财产权概念的外延是广阔的,不应限于有体物财产,应涵盖无形财产权;不应限于法典中的财产权,应涵盖被忽略的单行法所创制的隐蔽的财产权;不应限于私法创制的财产,应涵盖公法创制的财产。财产权的形态虽然纷繁复杂,但从最简单的形态——公物,到最圆满的形态——所有权,中间存在许多形态。财产形态从单纯的排他性到复杂的可转让性,由简及繁,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财产权谱系。财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必须由法律规定,财产权法定主义是财产法的重要原则,财产权法定主义的最本质的两个要素是:一是财产权中的对世排他力需法定,二是财产权中的对世排他力的转让需法定。“权利法定类型化”是财产权法定主义得以实现的立法技术。中国民法典应设财产法总则,对财产权的基本问题和共同问题作出规定,应对实践中复杂的财产权问题,并保障民法典体系的完整性。

  • 标签: 财产权谱系 法定主义 权利法定类型化 转让 财产法总则 民法典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成人政法院校提出了新课题。即如何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招生制度,等等。这些课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成人政法院校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采取有效对策,成人政法院校的发展将会有个较大的飞跃。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法学教育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呢?江泽民总书记曾深该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关系,他指出:“我们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学会运用法律来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的运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把市场运行纳入规范和法制的轨道,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

  • 标签: 政法院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成人法学教育 如何适应 教学方法
  • 简介:5月9日至10日,由福建省法学会犯罪研究会和福建警察学院联合举办的“2016年海峡两岸犯罪研讨会”在福建警察学院召开。省委政法委委务会议成员、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何晓清,福建警察学院院长、省法学会犯罪研究会会长刘瑞榕分别在开幕式致辞。来自大陆和台湾的70多名犯罪专家学者,围绕“犯罪预防与两岸共同打击犯罪”研讨会主题进行交流探讨。

  • 标签: 犯罪学研究 海峡两岸 福建省 法学会 专家学者 打击犯罪
  • 简介:在中国文体学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些文化因素如目录学学术传统、总集编选、类书编纂等给予了深远影响。强调文体的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性并综合考察文体盛衰的内外部因素是理解中国古代文体源流的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径;文体分类方式的丰富性与驳杂性;"辨体"为先的原则成为古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特点,这些都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体思想基本特征的重要方面。

  • 标签: 中国文学 古代文体学 文化因素 基本特征
  • 简介:<正>由西南政法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律系、《社会研究》编辑部、法制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二次法律社会学理论研讨会于1988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重庆召开。会议依次围绕法律社会基本理论、法律实效和法律文化三项论题进行了讨论。与会者联系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探讨了法律的社会效果和功能,指出法律实施效果不佳是当前法制建设中的严峻问题,法律社会研究则因其经验实证方法及注重实际操作的特色

  • 标签: 法律文化 法律社会学 法制建设 社会学研究 实际操作 法律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