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5 个结果
  • 简介: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地球村”已不再是梦想。信息的传递已经将世界原有的有形界限彻底打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被这海量集成且快速流动的信息紧紧包围。而这些处于当今社会核心地位的信息就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人与人、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传递的。传统的商业形式和生活方式也已经被这种新的网络潮流所感染,并演化出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形形色色的电子模式。

  • 标签: 电子商务立法 电子签名法 意义 首部 中国 21世纪
  • 简介:侵权法中的生存机会丧失案件在美国法的发展历史已达150年之久,但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尚属新问题,因此针对美国法的理论发展历程予以剖析并合理借鉴对我国的同类型案件来说意义重大.在赔偿基础层面,美国法的结论是过失诊疗行为造成的患者避免不利结果或获取更好结果的机会,其依据的是各州《错误死亡法》的规定;在赔偿范围层面,美国法的机会丧失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在责任评估方面将损害限定于与过失诊疗行为相适应的部分,在此基础适用“全有或全无”的传统规则,实质就达到了“比例式赔偿”的效果,实资参考.基于此,在案例解析的基础通过功能比较的研究方法,可能提出如何将美国法的历史经验经过合理改造运用于本土化的判决当中.

  • 标签: 美国法 机会丧失 因果关系 赔偿基础 赔偿范围
  • 简介:一、基本案情:1995年A房地产开发公司修建了一综合楼。林某等人购买了该综合楼的部分住房和门面。1997年8月,该公司与银行签订协议约定:该公司用该综合楼房屋10套、门面11个、负楼房屋、底层房屋和该综合楼后边的土地使用权作价抵偿其所欠银行的债务。2000年3月,银行将该笔债权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

  • 标签: 过户登记 房地产开发公司 不动产 权利 资产管理公司 土地使用权
  • 简介:本文以元代有关中国古代著名清官包公的杂剧为基本材料,以文史互补互释为主要方法,对清官司法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论文共分五个部分:一、引论,着重介绍了元代杂剧、清官杂剧和包公杂剧的基本情况。二、清官与古代政治,主要分析了清官产生的社会政治原因;并指出清官信仰的民间特征。三、清官执法与吏治,着重检讨了清官在摧折权豪势要和惩戒贪官污吏方面的基本功能。四、清官与威刑主义,揭示了学者对此问题的误解。五、余论,简单讨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研究法律文化小传统的价值;并指出利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资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是法律文化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清官 元代杂剧 包公 中国古代社会 初步研究
  • 简介: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理论的出现,是大陆法系侵权法在实用主义指导下连带责任适用范围通过'共同关系'理论进行扩张的必然产物,对数人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侵权法的'直接结合共同侵权行为'实质就是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构成的因果关系要件应采'实质要素标准'。在因客观关联共同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成立范围上,应该受到'门槛'和'深度'的双重限制;在求偿程序,应该'以按份责任为原则,连带责任为补充',赔偿权利人负有适当斟酌义务,并适用一次性请求限制规则。

  • 标签: 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 实用主义 实质要素标准 “门槛” “深度”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作为一种单独的该当盗窃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方式,这种犯罪定义过程在中介本位的犯罪定义观的分析框架下,是否具有合理的根据仍有待分析。此外,围绕在扒窃型盗窃罪的构成要件认定中是否需要添加'数额'、'携带凶器'等要素对扒窃进行解释论的限制有不同意见。笔者试图在解释论的立场上,回答上述诸多问题,同时认为,扒窃型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基本设置放弃了数额较大的定量规格,但要求有'公共场所'、'他人随身携带财物'、'行为人实施扒窃常习性'的构成要件要素的限制。'行为人常习性'属于一种行为人特征,是应公共场所的风险应对之需而设定的行为人刑法条款,但在现代刑法的视野里,只能对其作限制处罚范围功能的解释。

  • 标签: 扒窃 犯罪性 公共场所 他人随身携带财物 行为人刑法
  • 简介: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正式下发了《关于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逮捕的规定(试行)》,对改革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审查逮捕程序作出详细规定。这项重大改革对增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提高执法公正性和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此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要认真研究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提一级”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 标签: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 审查决定逮捕权 上提一级
  • 简介:<正>在中国古代婚姻法中,"义绝"是"七出"之外的法定离婚情形。但因为"七出"还受到"三不去"的限制,"义绝"却是无条件的必须离婚、违者甚至还要受到刑罚,因此一直受到学者的格外关注。但是,自陈鹏《中国婚姻史稿》1990年出版之后,学者几乎没有再在资料搜集和制度考证取得重大突破,反而是在资料的解读与阐释,续有创获,如日本学者滋贺秀三首先提出,从唐律到明清律,"义绝"制度呈现出家族重要性降低、夫妻关系重要性上升、国家干预力减弱的变化;金眉从法学角度,认为"义绝"之"义"指"夫妻基于

  • 标签: 义绝 中国古代法 夫妻关系 离婚制度 婚姻关系 感情破裂
  • 简介:9月3日上午8点钟,巫山县院检察官应邀为巫山县初级中学的4000名学生开学第一课。检察官通过分析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案说法介绍了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受到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代表的一致好评。巫山县初级中学校长向又新表示下次还要邀请检察官来校进行法制讲座。学生家长代表表示,检察官讲的是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 标签: 中学生 巫山县 开学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刑事责任年龄 学生家长
  • 简介:为期两天的“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即将落下帷幕.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恋恋不舍,心潮澎湃.总想让时间就停止在此刻.让我们继续为中国律师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让我们继续为中国律师事业的辉煌畅所欲言。

  • 标签: 律师协会 闭幕式 副会长 金山 中华 律师事业
  • 简介:所谓的"虚拟财产"外廷宽泛,其准确名称应是"虚拟事物"。用大陆法系民法观点分析,作为一种无体存在的客观事物,虚拟事物难以成为物权、债权或知识产权的客体,但其存在民法应予保护的合法利益。该合法利益可区分为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均具对世性,可类推适用绝对权的保护方式。对用于交流沟通信息、表明个人社会存在的虚拟事物,其利益部分可以纳入人格权体系,其他的可作为人格利益保护。对用于市场交易、开展经济活动的虚拟事物,多数情况下可视为金钱等同物。对用于个人休闲娱乐、给人带来精神满足的虚拟事物,其可能兼具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将虚拟事物之利益不作为权利而作为合法利益给予民法保护,契合当前民法体系的完整性、包容性,也满足进行刑法保护的需要。

  • 标签: 虚拟财产 虚拟事物 人格利益 财产利益
  • 简介:从改革开放伊始的创立到今天学科体系的日趋成熟,整个中国的国际法研究,已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作为其中“显学”的国际经济法研究,更是显得分外繁荣。

  • 标签: 国际经济法 中国 方法论 学科体系 改革开放 学科建设
  • 简介:五代是介于唐宋之际的藩镇割据乱世,长期以来无法、滥刑成为定论五代法制之主流观点。然爬梳分析史料,情状并不完全如此,位居五代中段的后晋在刑事法制建设就颇有建树,主要体现在:在立法方面,开展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法律活动,官员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议法热情;在司法,虽然存在滥刑的一面,但却不乏滥刑纠偏和循法慎刑的案例;数次赦宥显示了皇帝的宽仁之心,当然赦宥也引发了个别朝臣驳议。以上这些表明,汉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儒化法制在五代乱世中尽管受到践踏冲击,但并未发生完全断裂,仍在曲折传承发展。同时,五代法制在唐宋时期展示出独特的承上启下属性,这种承启性在后晋乃至五代刑事法制中得到具体反映。乱世中的五代法制具有丰富、多维、复杂的面向,而不可简单以无法、滥刑概括之。

  • 标签: 五代后晋 唐宋 刑事法制 承启性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台湾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立法之妥当性、其构成要件解释与适用,以及其原告适格、被告适格与判决效力之问题。本文尚比较台湾与大陆第三人撤销诉讼于立法目的、要件与法律效果之异同。从比较德国法之观点,详尽介绍德国侵害第三人诉讼参与听审请求权之救济方式。尤其尚分析虚假诉讼之各种救济模式,并就第三人听审请求权受侵害情形与虚假诉讼情形第三人事后救济之程序,提出未来立法方向上之建议。

  • 标签: 第三人撤销诉讼 再审程序 虚假诉讼 故意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诉讼 听审请求权
  • 简介:德国在2017年对犯罪所得之收缴与退还作了全面修改,建立了国家收缴与受害人补偿的双层机制。对受害人的补偿,通过赃物退还来实现。诈骗所得赃款的收缴与退还原则适用上述一般规则。赃款流转涉及第三人时,若第三人已经依法取得相关权利,国家不得再向第三人收缴,受害人也不得向第三人主张权利;若第三人无法律上原因收受赃款,应依不当得利规则向受害人返还;明知赃款而收受的,构成洗钱罪,收受人因违反《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2款所称之保护规范而应向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

  • 标签: 诈骗罪 洗钱罪 侵权 不当得利
  • 简介:目次一、利比亚危机与联合国的介入二、武力解决利比亚危机的国际法分析(一)人道主义干涉与联合国安理会的职能边界(二)对安理会政治决议进行合法性评判的必要性(三)对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中"一切必要措施"措辞的理解三、透过利比亚危机解读国际法不使用武力原则的新近发展(一)不使用武力的国际法原则与频繁使用武力的国际社会现实(二)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与不使用武力原则的发展

  • 标签: 安理会决议 不使用武力原则 人道主义干涉
  • 简介:翻检当今225个国家、地区的近现代政治体制不难发现,自世界检察制度滥觞于14世纪的法国之后,渐为各国普设、必须乃至不可或缺——“只要阶级存在一天,国家存在一天,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检察制度是不可少的。”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检察权 演进 国家机器 检察制度 政治体制
  • 简介:虽然不乏各种质疑,但依效果标准主张反垄断法的域外管辖权被证明有其正当性。正当性之一是随着贸易格局的变化,一国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维护其国内竞争秩序;正当性之二是这一做法属于对属地管辖原则的扩张解释,两者在本质是协调的;正当性之三是所谓域外管辖必然损害他国主权的认识只是一种假想,国际实践充分证明,国家间的主权利益是可以协调的。

  • 标签: 反垄断法 效果标准 域外管辖 正当性
  • 简介:“主观的超过要素”将目的犯的“目的”、倾向犯的“内心倾向”和表现犯的“内心过程”看成是“超过”故意犯罪的“故意”的主观要件要素,且没有客观事实与之对应,但却可以起着限缩处罚范围的作用。而实际,目的犯的“目的”是目的犯的“故意”的一种“法定”和具体,不存在“超过”即在“故意”之外的问题,而倾向犯的“内心倾向”和表现犯的“内心过程”的把握对于犯罪的认定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主观的超过要素”偏离了犯罪构成或犯罪成立体系并使得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被扭曲或割裂,故其有着不当扩大处罚范围的危险。因此,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主观的超过要素”都是一个不适合的域外刑法学命题。

  • 标签: 客观/主观的超过要素 故意 特殊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 主观违法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