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电子医嘱已逐步取代了传统手工医嘱,在给护理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护理安全隐患,实施护理专案降低急诊科电子医嘱中常见缺陷发生;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03月至05月急诊科输液室统计的门诊电子医嘱缺陷,作为对照组,收集2020年06月至10月来我院急诊科输液室静脉输液患者所存在的门诊电子医嘱缺陷,作为护理专案实施后的观察组。护理专案实施方法:确定主题,成立项目管理活动小组,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电子医嘱常见错误及原因,成立护理专案活动小组实施专案改善活动对策,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电子医嘱缺陷为15.5%,观察组的缺陷发生为4.5%;结论通过护理专案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电子医嘱的错误发生提高了执行医嘱的准确性。

  • 标签: 电子医嘱 改进措施 护理人员
  • 简介:摘要:儿童近视症的发生正不断上升,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儿童近视症的发生情况,强调了这一趋势的复杂性,并探讨了可行的预防策略。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近视的发展,因此需要多层次的干预措施。预防儿童近视症的策略包括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控制近距离阅读和电子设备使用、定期进行视力筛查、教育家长和教育者,以及提供合适的照明条件。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可以减少儿童近视症的发生,为儿童提供更好的视力保护,为他们创造更加明亮的未来。深入研究儿童近视症的根本原因和预防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以改善儿童的视力健康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儿童近视症 发生率 预防策略 视力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高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5年收治12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瑞替普酶治疗,观察组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给药前、给药24h、48h纤溶酶变化不明显,观察组给药2h后纤溶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给药2h、24h,观察组纤溶酶原、纤维蛋白酶原治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和完全再通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先后组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程度明显清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重组人尿激酶原能够保证溶栓效果,提高再通,并能够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 标签: 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 心血管事件 重组人尿激酶原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在内科门诊中使用人性化护理的价值与护理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方法 选取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5 月期间在内科门诊中治疗的患者 86 例,随机将其分为人性组 43 例与对照组 43 例。人性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人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且,人性组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在内科门诊中使用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内科门诊 人性化护理 不良事件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冠心病作为临床的一种高发病,通常发生于老年患者,通过院内治疗之后,还需要给予相应的健康支持以及护理干预,以确保患者后期维持过程中,饮食合理以及用药规范,从而使心血管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得以有效降低。而延续性护理主要就是针对患者出院之后给予的护理模式,其通过对患者出院后实际状况的及时掌握,给予具有专业性的饮食、健康、用药指导,从而使患者预后得以有效改善。为此,我院选取了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对其实施不同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展开分析,并做出以下总结。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心血管 冠心病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程化安全管理措施对脑梗死合并抑郁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抑郁症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流程化安全管理。住院诊疗护理5 w后,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后抑郁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采用流程化安全管理措施护理模式护理效果显著,有利于缩短脑梗死合并抑郁症患者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流程化安全管理 脑梗死 抑郁症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输液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效果。方法:实验对象50例为输液患儿,入院后以组间均衡分配法分为对照组(n=25)、实验组(n=25)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并对比护理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5月-2023年7月。结果: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用于输液患儿中的效果理想,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建议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小儿输液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在内科门诊中使用人性化护理的价值与护理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方法 选取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5 月期间在内科门诊中治疗的患者 86 例,随机将其分为人性组 43 例与对照组 43 例。人性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人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且,人性组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在内科门诊中使用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内科门诊 人性化护理 不良事件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应用品管圈降低使用胰岛素泵不良事件发生。方法 :成立品管圈 , 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 , 分析住院糖尿病患者携带胰岛素泵发生不良事件的要因 , 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 :实施品管圈后 , 携带胰岛素泵不良事件发生从 18%降低到 2.1%。结论 :应用品管圈能有效降低携带胰岛素泵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 , 提高护士主动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提高患者满意

  • 标签: 品管圈 胰岛素泵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降低使用胰岛素泵不良事件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住院糖尿病患者携带胰岛素泵发生不良事件的要因,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后,携带胰岛素泵不良事件发生从18%降低到2.1%。结论应用品管圈能有效降低携带胰岛素泵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士主动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提高患者满意

  • 标签: 品管圈 胰岛素泵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内分泌科住院患者静脉采血不良事件的应用效果。方法 开展品管圈活动,确定活动主题后,调查静脉采血不良事件的现状并分析原因,设定活动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干预静脉采血不良事件的管理工作。 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内分泌科住院患者静脉采血不良事件发生从 19.5%降至 4.99%,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降低内分泌科住院患者静脉采血不良事件发生,提高静脉采血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品管圈 内分泌科 静脉采血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中施行质量控制小组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与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20年7月本院采用质量控制小组模式,选取2020年本院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6月接收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接收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及满意。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均高于对照组(均P

  • 标签: 质量控制小组 护理质量 不良事件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研究对象等分成研究组及参照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5 d后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分、ICP水平以及住ICU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自理能力,干预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干预5 d后两组CPOT评分、RASS评分对比的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而干预后5 d研究组颅内压(ICP)水平、住ICU时间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自理能力优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水平低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同时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脑出血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 不良事件发生率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降低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度肿瘤科发生的18例护理不良事件及相关信息;成立科室护理不良事件RCA分析小组并进行RCA分析,修订整改措施并实施;分析RCA实施前(2013年1-12月)与实施后(2014年1-12月)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与护理安全质控检查结果。结果RCA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由18例减少到6例,不良事件发生由1.65%下降到0.57%(X2值=4.73p<0.05);护理部督导检查年度科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得分明显提高;病区管理、安全用药、护理文书、患者满意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提高了科室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意识,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降低了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肿瘤科 护理不良事件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健康教育路径对对老年痴呆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及生活质量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早期老年血管性痴呆住院患者80例,将其依据随机方式划分为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40例,对照组依据护理常规开展健康教育,观察组则依据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更为规范和系统化的指导工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教育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早期表现认知及健康教育认知方面显著提升,相比于治疗前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导致血管性痴呆常见病因及健康教育认知方面比较,相比于治疗前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认知提升幅度相比于对照组,均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教育后在日常生活能力、知识技能掌握及遵医行为相比于对照组,均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老年痴呆患者患者,对其采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开展相关知识的教育指导,可实现其相关知识认知的提升,对早期开展介入治疗及生活质量提升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老年痴呆 不良事件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分析。方法:本次实验为对比探究实验,选取我院接受输液治疗的98例小儿输液治疗的患儿,实验的时间为2020.2-2021.5,并且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输液护理中分别应用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在输液治疗中的护理应用效果,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结果:应用不同护理服务的患儿,实验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95.92%要高于对照组81.63,P<0.05;采取不同护理指导措施的患儿,实验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在ICU呼吸机依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方式选择我院2020.3-2021.8内60例ICU呼吸机依赖患者并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优质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撤机成功率高达93.33%,不良事件发生仅为6.66%,对照组分别为73.33和26.66,且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呼吸机使用以及ICU入住时间较少,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对ICU呼吸机依赖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撤机成功率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优质护理干预 ICU 呼吸机依赖 撤机成功率 不良事件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在院输液患儿97例,将两组患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48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49例,采取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儿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小儿输液护理 效果 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