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主因左耳背侧散发丘疹、结节半年,于2014年12月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耳背侧出现数个绿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搔抓后易出血。半年来结节渐增大、增多。局部无外伤、感染史。既往史:患者在皮损出现前曾出现心悸、大便次数增多、月经不调等症状,1个月前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给予普萘洛尔、甲巯咪唑治疗3周后甲亢症状部分缓解,T3、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主因全身黑色斑丘疹30余年、左眼内眦下方浅溃疡4个月,于2007年7月2日就诊我院。患者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散在黑

  • 标签: 脂溢性角化病 多发性 基底细胞癌
  • 简介:患者女,55岁。因反复排脓血便10年,腹部皮肤溃疡伴疼痛2月入院。临床检查:腹部皮肤见一约40cm×8cm的潜行性溃疡,溃疡基底呈红色,凹凸不平,上覆黄色脓性分泌物,边界清楚,边缘为紫红色。溃疡处组织病理示:皮肤慢性化脓性炎症,伴脓肿形成,局部表皮坏死脱落,符合坏疽性脓皮病。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根据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坏疽性脓皮病,给予甲泼尼松龙、美沙拉嗪等治疗,其皮肤损害和肠道症状有所缓解。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溃疡性结肠炎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400例临床资料,均通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尿路感染进行分组,尿路感染组50例和非尿路感染组350例。结果:感染组年龄〉65岁、术者经验初学、糖尿病、术前尿潴留行导尿术、术前抗生素未应用、术后留置尿管时间〉6d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组、术者经验、糖尿病、术前尿潴留行导尿术、术前抗生素未应用、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均是尿路感染发生的相关性因素(P〈0.05)。结论:掌握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可以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尿路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0岁,未婚。主因右上腹疼痛伴发热2d,于2012年6月9日就诊于普外科门诊。就诊当日患者急性痛苦面容,体温39.2℃,心率100次/min,右上腹压痛,莫菲征(+)。腹部彩超示:胆囊炎,胆结石。

  • 标签: 梅毒 胆囊炎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于2004年11月因“停经15周,全身水疱,糜烂1月”入院,入院时皮肤科情况:全身皮肤多发性水疱、大疱,皮肤广泛糜烂,嘴唇、口腔黏膜糜烂。尼氏征阳性。产科情况:子宫耻骨上可及,未及子宫收缩。入院后行病理检查.示表皮内水疱,在基底层上方棘层松解,符合“寻常型天疱疮”诊断。

  • 标签: 妊娠 寻常型天疱疮 近平滑念珠菌
  • 简介: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可以同时累及多个器官。皮肤是人体重要的靶器官,具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疾病 皮肤溃疡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内镜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与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内镜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患者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感染时间、尿液病原菌培养情况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98例感染患者中尿道炎患者65例,膀胱炎15例,睾丸附睾炎14例,肾盂肾炎4例。98例患者病原菌培养50株,阳性率为51.02%。50株中,革兰氏阳性菌11株占22.00%,革兰氏阴性菌31例占62.00%,真菌8株占16.00%。其中大肠埃希菌为主要感染病原菌,共25株占50.0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各占10%。9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96例,治愈率为97.96%。结论:细菌感染是内镜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病原菌,临床上做好防治措施降低感染率,对感染患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合理用药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内镜治疗 前列腺增生 尿道狭窄 感染 临床特征 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2例确诊为寻常性银屑病的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及实验室检查,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大、A型性格、不吃早餐、饮酒是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并发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调整患者心态,减轻精神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可望降低和预防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 标签: 银屑病 寻常性 代谢综合征 LOGISTIC分析
  • 简介:目的采用"W"形切口(A组)及"1"字形腋窝皱襞切口(B组)的顶泌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2月采用两种切口的顶泌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163例,其中A组84例,B组79例,对其术后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术后发生血肿5例、皮瓣坏死3例,切口裂开11例,局部瘢痕增生13例,异味残留3例;B组术后发生血肿4例,皮瓣坏死2例,切口裂开3例,局部瘢痕增生4例,异味残留4例。A、B组在切口裂开、局部瘢痕增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字形腋窝皱襞切口较"W"形切口的顶泌汗腺修剪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腋臭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腋臭 顶泌汗腺 修复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重度有机磷并发接触性皮炎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40例重度有机磷并发接触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治疗组及阿托品治疗组;采集入院12、48、72h接触性皮炎患者皮损渗出物,用ELISA法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结果盐酸戊乙奎醚治疗组皮损渗出物中HMGBl、TNF-α浓度低于阿托品治疗组,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通过抑制接触性皮炎皮损处炎症细胞中HMGBl、TNF-α的表达,减轻有机磷中毒的皮肤炎症反应。

  • 标签: 有机磷中毒 重度 接触性皮炎 盐酸戊乙奎醚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未婚。主因全身泛发性红色丘疹、结节2周,于2015年4月9日就诊。2周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红色丘疹、结节,皮疹渐泛发全身,无瘙痒等自觉症状。患者从22岁开始有同性性接触史,否认吸毒史、输血史、手术史、硬下疳史及其它传染病史。

  • 标签: 二期梅毒 HIV
  • 简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panniculitis-likeT-celllymphoma,SPTCL)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本病临床少见,常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预后差。笔者收治1例长期随访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并先后两次在EB病毒感染活动期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皮下脂膜炎样 噬血细胞综合征 EB病毒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深浅两层顶泌汗腺处理法治疗腋臭,其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317例腋臭患者行深浅两层顶泌汗腺处理法治疗腋臭,观察术后并发症,分析原因并及时外科处理。结果317例患者术后血肿20例(6.3%)、皮下积液12例(3.8%),皮肤瘀斑36例(11.4%),皮肤坏死5例(1.6%),切口裂开34例(10.7%),切口感染16例(5.1%),切口延期愈合71例(22.4%),切口瘢痕23例(7.3%),瘢痕挛缩12例(3.8%),异味残留11例(3.5%),腋毛脱落317例(100%);皮肤外科适当处理后效果满意。结论深浅两层顶泌汗腺处理法治疗腋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及时恰当的处理仍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

  • 标签: 腋臭 并发症
  • 简介:背景:糖皮质激素诱发的脂肪组织肥大源于脂肪过多,一般无症状,其发生率常被低估。作者报道了1例发病部位和主要症状都很罕见的纵隔脂肪过多症。病例报道:1例46岁的肥胖症女性,体重达90kg,因患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深部狼疮病和皮肌炎)自2002年开始接受治疗。曾口服糖皮质激素,1mg/(kg·d),开始治疗2个月后患者出现胸痛、仰卧位加重的静止性呼吸困难、锁骨下区胸部水肿以及颈部肿胀。胸部X线检查显示纵隔所有水平增宽。胸部CT扫描显示脂肪过多遍及整个纵隔,无其他异常情况或心包积液。迅速降低糖皮质激素的剂量至10mg/d,并给予系统性抗疟药物,逐渐使症状得到缓解。患者的纵隔脂肪过多症稍有缓解2个月后接受胸部扫描。讨论: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应众所周知,尤其是Cushing综合征。脂肪过多症近来多见报道,不同轴区都受到影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15%发生于纵隔部位。这种症状较眶部和硬膜外少见。虽然像本例患者一样通常无症状,但也可表现为焦虑症状而给诊断带来困难。诊断检查可选择CT扫描或MRI。中止或减少使用激素后的复原情况不能肯定,通常是逐渐的。

  • 标签: 糖皮质激素治疗 脂肪过多症 系统性 纵隔 罕见 CUSHING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