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4 个结果
  • 简介:本实验以抗、感基因型不同的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禾谷镰刀菌粗毒素胁迫处理下小麦品种(系)细胞膜透随处理时间变化的特性.结果表明:抗、感小麦品种(系)细胞膜对外界毒素胁迫表现出敏感特性,且抗性品种(系)细胞膜对毒素的敏感性小于感病品种(系).在毒素胁迫处理72h内,随毒素处理浓度的增大和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膜透增大,抗病小麦品种(系)的膜透增量明显小于感病品种(系).胁迫处理72h抗、感小麦品种(系)的膜透增量达到峰值,抗病品种(系)膜透增量显著小于感病品种(系),胁迫处理72h后抗、感小麦品种(系)的膜透增量均降低.可利用禾谷镰刀菌粗毒素胁迫处理72h的细胞膜透增量评价小麦品种间抗病的差异,进行抗病鉴定.

  • 标签: 小麦品种 禾谷镰刀菌 粗毒素 细胞膜透性 相对电导率 相对电导率增量
  • 简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黑龙江省556份不同生态区以及不同类型大豆的异黄酮、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其中野生大豆243份,栽培大豆313份。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异黄酮含量高于栽培大豆,同时筛选出高异黄酮含量种质3份,低异黄酮含量种质2份。异黄酮、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三者问的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大豆苷含量及染料木苷含量、大豆苷含量与染料木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 标签: 大豆异黄酮 大豆苷 染料木苷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首次报道伏立康唑成功治疗1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顽固面部Majocchi肉芽肿,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真菌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并总结英文报道病例。方法患者男,50岁,因面部浸润红斑溃疡5a就诊,取患处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学检查、药物敏感试验及PCR检测。结果诊断:红色毛癣菌致面部Majocchi肉芽肿。治疗:伏立康唑静脉治疗2周改伏立康唑片剂口服,治疗4个月后患者原有皮损基本消退,真菌学阴性,无不良反应。结论Majocchi肉芽肿临床罕见,复杂难治,疗程长,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们首次应用伏立康唑成功治疗顽固Majocchi肉芽肿,为临床治疗难治Majocchi肉芽肿提供新的诊疗经验。

  • 标签: Majocchi肉芽肿 红色毛癣菌 伏立康唑
  • 简介:通过对湖南农户自留种原地保存(简称农户保存)与异地低温保存在湖南种质库(简称种质库保存)的92份同近名水稻材料(7组,同近名材料6组)间的表现型及基因型进行分析,鉴定同近名品种间遗传距离,为之后有效保存、针对供种、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供试同近名材料间,及农户保存与种质库保存的同近名材料间在表现型性状上都有极显著差异。通过SSR标记基因型比较农户保存与种质库保存湖南同近名材料,发现除E组外,其他组都是农户保存的等位基因变异数小于种质库保存的等位基因变异数,说明农户保存的材料在年复一年的种植、收种过程中经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留种,进行了加代纯化。除C、E组外。在同近名组内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显示,农户保存的材料间〉种质库保存的材料间〉农户保存材料与种质库保存材料。表明农户自留种保存的同近名水稻资源值得收集评价。

  • 标签: 水稻 同名地方稻 SSR标记 表现型性状 遗传相似性
  • 简介: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稻品种冈46B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D63,并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显示D63突变体花药瘦小呈乳白色,花药内完全无花粉粒,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与野生型亲本冈46B相比,D63突变体成熟期株高降低了13.7%,穗伸出度减少了266.7%,自交结实率为0,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区域InDel标记J2和J4之间,与J2和J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cM和0.1cM,该定位区间的物理距离为105.8kb。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D63突变体在编码分泌成束糖蛋白基因LOC_Os02g28970编码区第1580位碱基A突变为C,使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第527位组氨酸(His)突变为脯氨酸(Pro)。D63突变体与已报道的mtr1突变体表型上不同之处主要是后者花药含有败育花粉粒,二者表型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LOC_Os02g28970基因序列突变位点不同,以及它们分别属于籼、粳亚种2个不同遗传背景所致。

  • 标签: 水稻 雄性不育 核不育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 简介:萼片是番茄花和果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果实的商品性。本试验以40份不同类型番茄为材料,对萼片发育过程、形态描述指标及形态多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萼片属于宿萼,其形态随着花和果实的发育而变化,表现为闭合、微开、展开、收合、微开、变形到定形,定形萼片呈现包被、基平、上翘、直立和上卷5种状态;对定形萼片7个形态性状观测表明,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萼片卷曲度(84.43%)、萼片面积(45.54%)、上翘度(40.93%)、形状系数(36.05%)、萼片长(35.02%)、萼片厚(29.46%)和萼片宽(24.61%)。相关分析表明,萼片长、萼片宽、萼片厚和萼片面积四者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萼片形状系数(萼片长/萼片宽)与萼片长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萼片宽无显著相关关系;萼片卷曲度和上翘度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5个性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由萼片长、萼片宽、萼片厚和萼片面积代表的大小性状(PC1),由形状系数代表的形状性状(PC2),以及由卷曲度和上翘度代表的形态性状(PC3)3个主成分对萼片形态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7.50%;用形态性状指标对定形的5种类型萼片形态进行了描述。

  • 标签: 番茄 花萼 发育 形态 多样性
  • 简介:目的评价低频超声联合两霉素B纳米粒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协同杀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两霉素B纳米粒(amphotericinB-loadednanoparticles,AmB-NPs)。XTT减低法评价经超声与AmB-NPs联合作用后对成熟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生物膜分泌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组及游离AmB药物相比,超声联合AmB-NPs能明显降低生物膜活性(P〈0.01);生物膜厚度变薄,结构疏松,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明显下降。结论低频超声联合AmB-N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有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

  • 标签: 低频超声 白念珠菌生物膜 两性霉素B 纳米粒 协同抗菌
  • 简介:目的了解近19年间上海地区脓癣的发病情况、病原菌及其变迁。方法选取头皮屑及头发真菌直接镜检阳性和(或)真菌培养为皮肤癣菌者,记录其临床表现、感染方式及动物接触史等。结果头癣患者1009例,其中男性437例,女性572例;年龄20d-93岁,平均10.44岁;脓癣114例(11.30%),其中男性44例,女性70例。年龄20d~68岁,平均10.60岁,5~10岁最多见(45.61%),其次为5岁以下儿童(31.58%)。感染方式:发内型48例,发外型66例。真菌培养阳性的脓癣95例,其中犬小孢子菌29例(30.53%)、紫色毛癣菌21例(22.11%)、须癣毛癣菌19例(20.00%)、红色毛癣菌15例(15.79%)、断发毛癣菌7例(7.37%)、石膏样小孢子菌4例(4.21%)。脓癣的发病呈上升趋势,须癣毛癣菌脓癣尤为显著。结论上海地区脓癣主要发生于10岁以内儿童,犬小孢子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发外型感染较发内型多见。

  • 标签: 头癣 脓癣 皮肤癣菌
  • 简介:为了揭示河北省绿子叶黑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为其研究利用提供理论根据,以46份原产河北省的绿子叶黑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基于表型性状及ISSR标记鉴定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ISSR引物共检测出60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8.6个等位变异,变幅为5~17个;ISSR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变幅为0.721~0.927,平均0.820;利用表型性状和ISSR标记数据进行品种间遗传多样分析,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07~0.53和0.43~1.00,平均为0.284和0.704,遗传相似变幅较大,河北省不同绿子叶黑豆品种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聚类结果显示,类群与品种来源地有关。

  • 标签: 绿子叶黑豆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ISSR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菲蓝状菌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菲蓝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患者有骨损坏,2例有皮疹,淋巴结肿大7例,贫血7例,脾增大7例,肝大5例,体重下降5例,6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或非结核治疗。最后有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3例死亡。结论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的主要原因。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需与结核病等疾病相鉴别。抗真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相关

  • 标签: 马内菲青霉菌 非艾滋病患者 播散真菌感染 马尔尼菲蓝状菌
  • 简介:目的:比较初发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CD4+T细胞中Th9和Th17细胞的比值,探讨Th9和Th17细胞在隐球菌脑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初发未经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及健康对照各12例,抽取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及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3组病例外周血CD4+T细胞中Th9和Th17的比值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治疗前Th17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好转患者中,治疗后Th17表达显著上调,与治疗前及健康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h9在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相比无差异,在治疗后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表达上调。结论Th17免疫途径是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抵御隐球菌感染的重要免疫机制,隐球菌脑膜炎发病及治疗拮抗可能与Th17缺乏有关。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辅助T细胞 TH17 TH9 隐球菌
  • 简介:利用SSR标记分析陆地棉野生种系的遗传多样,对材料间相似系数的变异系数进行显著测验和矩阵相关测验,探讨引物和多态位点数对研究结果准确的影响。90对多态引物在42份供试材料间共检测出530个等位位点,其中多态位点440个,占83.01%。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046~0.888,平均为0.649;Shannon多样指数在0.113~2.289之间变动,平均为1.248。显著测验显示,当引物按PIC值降序排列时,利用25对引物或者150个多态位点即可获得较准确的结果;升序排列时,至少需要50对引物或200个多态位点才能获得较准确的结果。矩阵相关测验显示,降序时20对、升序时50对引物或者达到150个多态位点聚类即可达到90对引物时的精度。此外,在引物量较少时,扩增位点数较多的引物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随着引物量的增加,这种差距趋于不明显;等位位点总数较少时,引物数量更重要,随着位点数的增加,引物信息含量的重要已高于引物数起主导作用。综上,若要客观反映出42份陆地棉野生种系的遗传关系,有必要选用多态引物30对,扩增多态位点150个以上,增加引物到50对以上为佳。

  • 标签: 陆地棉 野生种系 SSR 引物 多态性位点 聚类
  • 简介:本研究使用伊曲康唑(商品名美扶,天津力生制药生产)口服治疗复发性念珠菌生殖器感染患者98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6例患者均来自2000年1月~2005年6月本院皮肤科门诊,男性114例,女性82例,年龄19~55岁,年龄19~55岁,病程3个月~1年,复发次数最少2次;均经临床和真菌学检查确诊为念珠菌生殖器感染患者。

  • 标签: 伊曲康唑 念珠菌性生殖器炎症 复发性
  • 简介:目的通过静脉内接种的方法,构建播散白念珠菌感染的兔模型,并用PCR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在接种后24h,用伊曲康唑注射液5rag/kg对兔模型进行治疗,1次/d,共14d。在不同的时间段取兔模型的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和真菌通用引物以及白念珠菌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监测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白念珠菌感染的疗效。结果在接种白念珠菌后1h、6h,外周血中用PCR方法就能检测到白念珠菌,且能持续到8—10d;实验兔外周血血培养1h后阳性,持续到18h。实验结束后解剖实验兔,治疗组较对照组内脏器官的组织培养阳性率及菌落数低。结论PCR是一种快速和敏感的检测播散念珠菌病的方法,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白念珠菌病有效,但是真菌的清除率特别是肾脏组织的真菌清除率并不理想,治疗结束7d后,组织匀浆真菌培养仍然阳性。

  • 标签: 念珠菌病 播散性 动物模型 伊曲康唑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在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共266例在我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克霉唑联合中药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克霉唑联合中药治疗,观察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调节阴道内微环境后的临床疗效,远期自愈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的近期治愈率相似,近期治疗效果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但给予乳酸杆菌活菌胶囊治疗远期自愈率28.57%明显高于对照组,远期复发率为1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92%,分娩时复发率(10.29%)明显低于对照组(29.23%),两者比较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霉唑联合中药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临床效果好,远期自愈率高,复发率低,副反应小。

  • 标签: 乳杆菌活菌 念珠菌性阴道炎 复发性 微环境 妊娠期
  • 简介:目的研究携载两霉素B的聚乳酸纳米粒(AmB-PLA-NP)对大鼠肝、肾及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mB、AmB-PLA-NP、PLA-NP(聚乳酸纳米粒)及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定时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AmB组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1d、1周的RBC分别为(5.84±0.37)×10^12/L、(4.302±0.3)×10^12/L和(3.3±0.37)×10^12/L,AmB-PLA-NP组分别为(6.142±0.55)×10^12/L、(6.38±0.35)×10^12/L和(6.14±0.18)×10^12/L,溶血反应明显降低;AmB组给药后ALT及AST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59.2±119.22)μmol/L、(466.6±357.30)μmol/L(给药1d后)和(1755±175.39)μmol/L、(2684.2±494.74)μmol/L(给药1周后),而AmB-PLA-NP组、PLA组及聚山梨酯-80组的大鼠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AmB-PLA-NP能够显著降低AmB对肝、肾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

  • 标签: 两性霉素B 聚乳酸 纳米粒 副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并发上消化道侵袭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该病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念珠菌病的诊治过程,分析、总结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MM患者1,女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个月发生腹泻伴腹部隐痛,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治疗无效,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卡泊芬净治愈出院。MM患者2,男性,化疗过程中疾病进展,并出现腹胀、腹痛,对症处理改善,再次化疗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发肺部念珠菌病,发生急性心、肾功能不全,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伊曲康唑、米卡芬净治疗,最终因肺部真菌感染加重,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念珠菌病易发生误诊、漏诊。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选电子胃镜明确诊断、判断疗效。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念珠菌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8%。结论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 标签: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半乳甘露聚糖 (1 3)-β-D-葡聚糖
  • 简介:采用SSR技术对黄淮麦区以1B/1R类品种为抗源育成的38个小麦品种进行聚类分析。39个SSR引物共扩增出186条谱带,其中143务为多态条带,占76.9%。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9条多态条带,平均3.7条。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320-0.857,平均为0.634。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GD值0.32水平上38个小麦品种可聚成六大类。品种间遗传距离GD变幅为0.10769~0.48571。SSR标记揭示出这38个具有黑麦血缘的小麦品种遗传变异较小,遗传基础比较狭窄。

  • 标签: 小麦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两霉素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真菌病(IFD)患者的有效、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首次合并IFD患者采用国产两霉素B及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两霉素B组、两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组、两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组有效率分别为76.2%(16/21例)、96.4%(27/28例)、100%(5/5例)。本组患者以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吸烟史为主要易感因素(P<0.05)。肺部CT多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63.0%(34/54例)、实变11.1%(6/54例)、结节14.8%(8/54例)。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肝脏损害。结论国产两霉素B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仍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经典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予治疗则可以控制,从而达到更积极的抗真菌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 标签: 两性霉素B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