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远端起的Dna热休克蛋白家族6(DNAJB6)一家系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9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的DNAJB6一家系共3代人,其中有3例患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对家系先证者行酶、左侧肱二头活组织检查、骨骼磁共振成像(MRI)及肌电图等检查。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的验证。结果先证者为30岁男性,少年时期开始出现四肢远端肌肉无力,后发展至近端,同时伴有肌肉萎缩,以手部小肌肉、下肢远端肌肉为主。经检查先证者酶轻度升高,骨骼MRI提示其四肢远近端均出现肌肉萎缩及脂肪化,以下肢远端后组群为著;肌电图提示慢性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提示慢性肌纤维性损害并数个镶边空泡改变。基因筛查发现先证者携带DNAJB6基因的杂合突变c.298T>G(p.F100V),为错义突变,其胞弟(有相似病史)、二女儿也存在着相同位点的突变;大女儿未检测到上述位点变异。二女儿目前未发病,为变异携带者。先证者父亲已去世,生前也有类似症状。结论DNAJB6基因上述位点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该病临床特点为青少年时期以四肢远端起的肌肉无力及萎缩。本研究为国内该位点突变所致的远端起的DNAJB6病家系的首次报道。

  • 标签: 肌疾病 活组织检查 磁共振成像 突变, 误义 系谱 DNAJB6基因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腺病灶切除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2018年2月-2019年7月因子宫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患者总数为102例,依照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1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单一腹腔镜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联合治疗的效果。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以后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也优于对照组,两者数据具有明显的差距,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标签: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子宫腺肌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的子宫腺的病灶切除术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的联合使用对子宫腺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给予对照组中的子宫腺疾病患者行腹腔镜下的子宫腺的病灶切除术,研究组中的子宫腺疾病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子宫腺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VAS评分及患者复发的发生情况。结果①研究组中患者的VAS评分较对照组的低出约2分,经数据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中患者的总体有效率较对照组的高出20%,经数据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中的复发率较对照组的低出约18%,经数据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的子宫腺的病灶切除术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的联合使用对子宫腺疾病患者有较好的缓解效果,显著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腺肌病 切除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联合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子宫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口服孕三烯酮每次2.5mg,每周3次,连服4周;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每次2.5mg,每周2次,连服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程度、月经量和Kupperman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PBAC评分以及Kupperman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PBAC评分以及Kupperman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的疗效相当,但是小剂量方案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不同剂量 孕三烯酮 子宫腺肌病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超声与阴道超声对子宫腺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6例不同时期入院治疗的子宫腺病患者(2016年2月~2017年8月)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此次研究的患者采取腹部超声和引道超声的方法进行病情的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给予患者诊断的符合率。结果此次研究的66例患者中经过病理诊断,均确诊为子宫腺,其中有31例患者为合并巧克力囊肿,有15例为合并子宫肌瘤,有20例患者确诊为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采取腹部超声诊断的方式有44例患者确诊为子宫腺,漏诊的患者为4例,被误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为18例,经腹部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66.67%,;采取阴式超声诊断的方式有58例患者确诊为子宫腺,漏诊的患者为1例,误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为7例,经阴式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7.88%,经过两种诊断方式的对比,采取腹部超声诊断要显著小于采取阴式超声诊断的方式,表明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子宫腺症患者采用阴式超声诊断的方式进行检查,不但增加对子宫腺症诊断的准确率提高,还能够大大的减少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发生,两者之间相对比,其显著与腹部超声的检查结果,在实际的临床当中可以作为一个首选的检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进行积极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腹部超声 阴道超声 子宫腺肌病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研究表明,少症可导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降低生活质量、增高住院率和病死率。与一般人群相比,慢性肾脏病患者少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这与慢性肾脏复杂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少症的流行学、病因、发病机制和干预措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少症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肌少症 干预性研究
  • 简介:摘要纤维痛综合征是以全身弥漫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可单独发病,也可与其他疾病共同存在,抑郁症是其常共的精神疾病。由于纤维痛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客观指标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抑郁症与纤维痛综合征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 标签: 抑郁症 纤维肌痛综合征 文拉法辛 普瑞巴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UAS)治疗内在型子宫腺的疗效及与内膜消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海扶医院122例临床确诊并接受FUAS治疗的内在型子宫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决定在消融子宫腺病灶时是否同时消融病灶累及的子宫内膜。通过FUAS治疗后影像学检查评价病灶及内膜消融范围,随访记录FUAS治疗后24个月内的痛经、经量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22例患者中,90例选择在消融子宫腺病灶的同时行内膜消融,32例仅消融病灶而内膜未消融。FUAS治疗后,均未发生肠损伤、神经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内膜未消融患者的病灶体积消融率中位数为31.7%,内膜消融患者的病灶体积消融率中位数为6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膜消融患者FUAS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痛经评分均显著低于内膜未消融者(P均<0.01);内膜消融患者FUAS前的经量评分[(3.4±0.9)分]高于内膜未消融者(P<0.01),FUAS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经量评分均下降,但与内膜未消融者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内膜消融患者FUAS治疗后阴道排液(34.4%,31/90)及阴道流血(16.7%,15/9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内膜未消融者(P均<0.01)。结论FUAS可安全有效治疗内在型子宫腺,同时消融子宫腺病灶及病灶累及的子宫内膜,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超声疗法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进展性良性疾病,是导致女性盆腔疼痛和生育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其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腺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尚未明确,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腺的诊治会更臻完善。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诊治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子宫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 2019年 1月 ~2020年 5月期间,我院就诊的 50例子宫腺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对照组( 25例)和观察组( 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根据并发症情况,实施有效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介入治疗的子宫腺病患者采用并发症护理对策,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预后效果,值得各大医院推广。

  • 标签: 介入治疗 子宫腺肌病 并发症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频脉冲电治疗帕金森强直症状的疗效观察。方法将我院60例帕金森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30例仅给予多巴丝肼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每周5次,4周治疗共20次。两组治疗前后进行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运动障碍(32项~35项)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UPDRS运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脉冲电治疗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对于帕金森强直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肌强直 中频脉冲电治疗 多巴丝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子宫腺方面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根据临床症状及B超确诊为子宫腺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术后观察其痛经程度、月经量及子宫体积变化。结果31例患者共接受31次UAE治疗,全部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24个月,无1例并发症发生;27例术后痛经完全消失,4例明显缓解;彩色超声检查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结论介入治疗子宫腺病因其创伤小、安全性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为本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微创治疗途径,应用前景广阔。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 子宫腺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部超声与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子宫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70例子宫腺病患者,患者均经过病理分析确诊为子宫腺病患者,分别对其采用腹部超声诊断和阴道超声诊断,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在对患者分别进行腹部超声诊断和阴道超声诊断后,经过腹部超声诊断为子宫腺症的患者有44例,确诊率为62.86%,有18名患者被误诊为子宫肌瘤,有8例患者漏诊;经过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腺症的患者有59例,确诊率为84.26%,有9例患者被误诊为子宫肌瘤,有2例患者漏诊,确诊率差距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是两种经常用于子宫腺诊断的方法,经过临床的诊断分析表明,阴道超声诊断具有更为准确的诊断率,在临床上诊断子宫腺病患者时推荐使用。

  • 标签: 腹部超声 阴道超声 子宫腺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技术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50例子宫肌瘤与50例子宫腺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记录超声检查诊断准确性,并比较超声声像图及血流信号差异。结果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子宫肌瘤47例(94.00%),诊断子宫腺44例(88.00%);而在超声声像图比较中发现,子宫肌瘤主要以环状增强型为主,而子宫腺则以同步增强型为主,并且两种疾病在动脉血流阻力、搏动指数、血流量指标比较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技术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诊断正确率较高,并且可根据声像图特点及多普勒血流参数提供疾病鉴别诊断依据,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经腹超声 经阴道超声 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病 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评价腹部超声与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60例临床疗效,比较两种超声方法在诊断子宫腺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子宫腺病患者实施腹部超声以及阴道超声诊断,同时分析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60例子宫腺病患者均经过病理所证实,其中28例合并子宫肌瘤,14例合并巧克力囊肿,18例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腹部超声诊断子宫腺共有40例,符合率达66.66%,漏诊患者共计4例,被误诊为子宫肌瘤者16例。通过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腺53例,符合率达88.33%,漏诊患者共计1例,被误诊为子宫肌瘤者6例。阴道超声在巧克力囊肿以及子宫腺的诊断方面的符合率高于腹部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推荐临床诊断子宫腺首选阴道超声。

  • 标签: 腹部超声 阴道超声 子宫腺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推拿按摩联合力训练治疗髌骨关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70例髌骨关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用推拿按摩,观察组用推拿按摩联合力训练,对比两种方案实施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数值低于治疗前数值,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数值高于治疗前数值,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数值低于对照组数值,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数值高于对照组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推拿按摩联合力训练治疗髌骨关节的应用效果显著,减轻疼痛感,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推拿 肌力训练 按摩 髌骨关节病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