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子宫腺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其引起的月经过多、严重痛经和不孕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本专家共识对子宫腺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影像学检查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归纳,对子宫腺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进行了证据梳理并给出了推荐建议,也对子宫腺合并不孕的治疗给予了专家建议和指导,对子宫腺的长期管理诊疗流程提出了以证据为基础的专家共识性指导建议,均旨在为广大妇产科医师提供子宫腺临床诊治的实用参考和专家指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冈下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10月到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将冈下MTrPs误诊为CSR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8例冈下MTrPs误诊为CSR的病例,所有患者都做过颈椎CT或核磁检查,但在确诊冈下MTrPs前均未做过肩后部体格检查。患者疼痛范围主要集中在肩、上臂及前臂的桡侧(89.3%),以单侧发病为主(89.3%),冈上MTrPs多为2~3个(67.8%),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在干针治疗后显著下降[(2.7±1.4)分和(6.1±1.3)分,P<0.05)],总体治疗有效率(VAS评分下降超过50%)为82.1%。结论忽略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而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是导致冈下MTrPs误诊为CSR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冈下肌 纤维肌痛 颈椎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一个以心肌为主要表现的中国人线粒体病家系的临床、病理及致病基因特点。该家系4代共有患者8例,先证者以双下肢水肿为首发表现,伴有胸闷、气喘及运动后肌肉酸痛无力,其余患者表现为运动耐力下降或运动后肌肉酸痛无力,其中2例伴胸闷、气喘;所有患者体形消瘦、精神运动发育正常。先证者头颅MRI正常,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改变,肌肉病理可见破碎红纤维及坏死、再生和核内移肌纤维;全外显子测序未见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线粒体基因2代测序发现先证者A3243G突变,1代测序证实该突变与家系内患者共分离。单纯线粒体病患者可以心肌为主要表现,肌电图可呈神经源性改变;对不明原因的以心肌受累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考虑线粒体可能,尽早行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查明确诊断。

  • 标签: 线粒体肌病 心肌疾病 基因 线粒体 突变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子宫腺病患者给予聚焦超声刀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于我院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间收治的子宫腺病患者中选取 12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组,即对照组( n=60 )与聚焦超声组( n=60 )。对照组患者使用腹腔镜下三角形子宫切除术治疗,聚焦超声组患者给予聚焦超声刀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聚焦超声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P<0.05 )。 与对照组相比,聚焦超生组患者 治疗半年后的痛经、经量增多、子宫增大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更优,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子宫腺病患者给予聚焦超声刀治疗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痛经、经量增多等临床症状。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聚焦超声刀 子宫腺肌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子宫腺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单胎妊娠合并子宫腺分娩孕妇257例(子宫腺组),另选择同期单胎妊娠非子宫腺分娩孕妇257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的一般情况及围产期母儿结局。结果子宫腺组孕妇的年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中位数分别为35、34岁(P>0.05);体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中位数分别为23.9、21.8 kg/m2(P<0.01);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比例明显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3%(64/253)、3.1%(8/257),P<0.01]。子宫腺组的分娩孕周明显早于对照组,中位数分别为38.0、39.2周(P<0.01);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7.1%(44/257)、4.7%(12/257),P<0.01]、子痫前期发生率[分别为13.7%(35/255)、5.8%(15/257),P=0.003]分别比较均有差异。子宫腺组产后出血多,尤其是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8%(14/241)、1.2%(3/257),P=0.004]。子宫腺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7.0%(146/256)、31.5%(81/257),P<0.01]。子宫腺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中位数分别为3 140、3 440 g(P<0.01);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1.5%(55/256)、4.7%(12/257),P<0.01]。子宫腺组与对照组相比,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和1分钟Apgar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腺病患者生育力低,多需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妊娠合并子宫腺孕妇早产、子痫前期、产后出血、剖宫产率高,新生儿出生体重低,SGA发生率高。妊娠合并子宫腺可明显增加母儿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

  • 标签: 妊娠并发症 子宫腺肌病 妊娠结局 围产期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对子宫腺病患者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 85例本院于 2019年 3月 -2020年 2月收治的子宫腺病患者 ,对本次纳入患者使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比患者护理前后月经情况,子宫体积变化情况,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患者月经各项指标及子宫体积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 5.88%。结论:提高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护理水平能够在保证其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改善患者子宫及月经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 子宫腺肌病 月经情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中央核的临床表型、转归及基因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的中央核9例患儿的临床、病理和基因检测资料,随访8个月~8.6年[(4.4±3.1)年]。结果1.临床表型: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起年龄为出生1 d~10岁。8例以肢体无力或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1例因体检发现血清酶升高就诊。体格检查示患儿均存在骨骼肌无力,其中4例伴颜面受累。6例患儿接受随诊,其中4例运动功能无显著下降,2例改善;随诊患儿均无显著心脏受累;4例出现脊柱侧弯。5例接受肺功能检测,其中2例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2.基因型:接受检查的8例中4例诊断明确,其中2例DNM2基因新生变异c.1893+1G>A、c.1856C>T(已报道致病变异),1例RYR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044C>G和c.6823G>A, 1例TTN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106_2107insAAGCTGTA、c.107377+1G>A(已报道致病变异)。结论中央核病程相对静止,易累及颜面,较少累及心肌。新发现中央核相关基因变异位点4个。

  • 标签: 中央核肌病 临床表型 基因型 随访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子宫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 2019年 1月 ~2020年 5月期间,我院就诊的 50例子宫腺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对照组( 25例)和观察组( 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根据并发症情况,实施有效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介入治疗的子宫腺病患者采用并发症护理对策,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预后效果,值得各大医院推广。

  • 标签: 介入治疗 子宫腺肌病 并发症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 女,9岁,因"肢体无力2年3个月余,加重7个月"就诊。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不对称性肌无力,初因存在部分类似炎的表现而误诊为炎症性,后根据免疫治疗反应欠佳考虑为遗传性。基因检测发现FHL1基因c.311G>A,p.C104T,为已知杂合新生致病性变异,进一步对肌肉组织行甲萘醌-硝基四氮唑盐染色,发现胞质内蓝紫色包涵体,最终确诊还原体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由基因及椎旁免疫组化确诊的Ⅵ型胶原相关病患者,且该患者仅以脊柱侧凸为单独表型。本病例提示临床中某些脊柱侧凸的患者,其潜在病因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肌肉疾病,为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 标签: 脊柱侧凸 Ⅵ型胶原相关肌病 椎旁肌病理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糖原累积Ⅱ型(GSD Ⅱ)属于罕见疾病,常以骨骼、平滑损害为主要表现,易与炎性相混淆,临床上易误诊、漏诊。本文报告1例23岁男性,以酶升高和脊柱畸形为主要表现,血清抗转录中介因子1(TIF1)-γ抗体IgG(++),基因检测提示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基因突变,肌肉病理提示大量糖原沉积及骨骼肌纤维空泡变性,确诊为GSD Ⅱ。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糖原累积Ⅱ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提高风湿科医生对GSD Ⅱ以及炎特异性抗体的认识。

  • 标签: 糖原累积病 肌炎 抗体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主要适应症为子宫功能异常,同时切除伸入宫腔的肌瘤。腺病因已提示需进一步行动,需要临床上做出诊断。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对武安市人民医院100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进行治疗子宫腺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50例和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术50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月经情况发现实验组患者规律月经1月1例、3月4例6月8例;不规则出血1月10例、3月6例、6月3例;闭经1月9例、3月7例、6月11例;对照组规律月经1月9例、3月9例、6月8例;不规则出血1月14例、3月9例、6月6例;闭经1月8例、3月11例、6月12例;,选择轻症患者行子宫内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痛经评分研究组1个月1.14±1.23;3个月0.61.21;6个0.54±0.78;对照组1个月2.21±2.13;3个月1.14±1.01;6个月1.12±1.14,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切除术后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较发现诺舒术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良好可以取代其他手术方法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结论: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术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供医生选择。第二代产品于2001年首次在美国生产,根据控制原理,子宫内膜阻抗通过射频波消融。当阻抗控制增加到50Ω时,当干燥度达到预定值并且消融深度最佳时,内膜组织被射频能量加热和干燥,即暴露组织的电阻最佳。使用该设备将导致控制器停止电力传输,操作将自动停止。这一技术可以防止子宫收到损伤。因此,手术前必须进行诊断和检查,以清除器质性病变。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和本研究,术后腹痛、月经率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其他类型的子宫切除术。

  • 标签: 子宫内膜 子宫腺肌病 诺舒
  • 简介:【摘 要】目的:对子宫腺病患者实施病灶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接收的58例子宫腺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通过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9例,前者对患者实施病灶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措施,后者实施病灶切除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实际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提示分析结果有意义(P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 病灶切除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子宫腺病灶大部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接受单孔腹腔镜下子宫腺病灶切除术+子宫成形术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子宫腺病灶大部切除术+子宫成形术的7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未增加其他手术切口,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发生术中并发症的共2例,程度均较轻,术中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术后密切观察,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顺利出院,对切口愈合后的美容效果满意度高。出院后随访发现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痛经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均显著提高。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单孔腹腔镜子宫腺病灶大部切除术可能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单孔腹腔镜手术 子宫腺肌病 子宫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内节育器曼月乐治疗子宫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子宫腺病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常规组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观察组给予宫内节育器曼月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痛经评分(0.21±0.01)分、月经总量(19.45±1.13ml、子宫内膜厚度(5.41±0.72mm、子宫大小(124.44±3.21cm3、血清CA12528.34±2.45U/L,子宫血流Vmin9.07±0.82cm/sVmax20.57±1.94cm/s、子宫血流阻力(0.81±0.13),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宫内节育器曼月乐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和子宫血流,改善血清学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宫内节育器曼月乐 子宫腺肌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观察该种方法对改善背耐力及等速力峰值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根据训练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维持原有生活方式治疗,实验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果:两组背力和背耐力变化对照中,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耐力距斜率为16.37±7.62,对照组为7.84±5.47;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等速力峰值为335.27±60.73,对照组为291.48±62.17。(P

  • 标签: 背肌肌耐力 速肌力峰值 核心稳定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