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不同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

孙维伟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161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口服孕三烯酮每次2.5mg,每周3次,连服4周;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每次2.5mg,每周2次,连服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程度、月经量和Kupperman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PBAC评分以及Kupperman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PBAC评分以及Kupperman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相当,但是小剂量方案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不同剂量;孕三烯酮;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其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好发于30~50岁的生育年龄经产妇,发病率高达8.8%~31.0%,患者出现痛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1]。本文观察分析了不同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其中,研究组患者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30.56±2.87)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1.59±2.7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在月经周期第1、3、5天分别口服孕三烯酮胶囊2.5mg/次,以后每周的同一时间服用相同剂量,一周服用3次,连续使用4周。对照组患者在月经周期第1天、第3天口服孕三烯酮胶囊2.5mg/次,以后每周的相同时间服用相同剂量,每周服用2次,连续使用12周。

1.3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痛经程度,评分范围为0分-10分,疼痛越严重,评分越高。通过月经失血图法(PBAC法)评价两组的月经量,评分越高,经量越大。采用Kupperman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积分<14分为轻度;症状积分14~26分为中度;症状积分>26分为重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部分观察指标比较

如表1所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PBAC评分以及Kupperman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PBAC评分以及Kupperman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如表2所示,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腺肌病典型症状为周期性进行性加重性痛经与不明原因的月经量增多、子宫体均匀增大,该病多发生于40~50岁的经产妇女。全子宫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最为确切,但子宫切除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术后会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且不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孕三烯酮为人工合成三烯类激素,属去甲睾酮的衍生物,有抗雌激素和抗孕激素作用,因其用药量小,用药次数少,近年来常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该药发挥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的作用主要机理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或异位内膜细胞受体,降低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升高游离睾酮水平,睾酮对子宫内膜有抑制作用,使子宫内膜或异位子宫内膜病灶细胞失活、萎缩、退化[2]。同时能直接作用于卵巢,抑制雌激素的合成,切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刺激及出血周期,促进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孕三烯酮具有雄激素活性,长期或反复使用容易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痤疮、多毛、潮热等药物不良反应,且对肝功损伤较大,容易出现肝转氨酶升高,故不适合长期或反复使用[3]。本研究对照组的大剂量治疗方案更易出现雄激素过高、不规则阴道出血、肝功异常等不良反应,说明观察组小剂量治疗方案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大剂量更有优势,且两种用药方案的疗效相当,因此临床可考虑本研究所使用小剂量短疗程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PBAC评分、Kupperman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PBAC评分以及Kupperman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所,两种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相当,但是小剂量方案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段华,汪沙,郝敏,等.孕三烯酮使用中不规则子宫出血干预的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2):98-102.

[2]潘静,王璐,姚丽艳.孕三烯酮不同用药剂量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4):2824-2826.

[3]赵娟娟,张艳.不同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海南医学,2018,29(2):2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