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肺栓塞(APE)导致的晕厥病例,减少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APE的误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11例APE患者的诊断经过,讨论误诊原因,总结经验。结果11例患者在各个临床科室首诊时均被误诊,最后排除其他可能的晕厥原因后,均由肺动脉CT造影检查确诊为APE。结论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APE临床误诊率极高,腹腔或盆腔内压的改变常为晕厥诱发因素,不明原因的晕厥合并持续低氧血症时,需警惕APE可能。动态监测血气分析、D-二聚体有助于筛查和病情评估。

  • 标签: 晕厥 肺栓塞 低氧血症 D-二聚体
  • 简介:目的了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意义.方法观察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观察组),同期收治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4例(对照组)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LVEF和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CK峰值1530±1069U/L及CK-MB峰值239±165U/L明显高于对照组956±713U/L及117.1±60.6U/L,P<0.01.观察组Killip平均级别(2.55±0.95)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82),P<0.01.观察组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0%,明显高于对照组3.8%P均<0.01.观察组的住院病死率30%显著高于对照组7.1%,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危险,预后不良.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右束支传导阻滞 预后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湖南省20所综合医院1983-1993年的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1023例,男女之比为2.68:1,平均年龄61.9±9.9岁,女性发病年龄约比男性大5岁。既往罹患高血压病与冠心病者分别占43.3%与37.7%。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者占86.1%。前壁与下壁梗塞者分别占49.9%与32.2%。死亡155例(15.2%),男女死亡率分别为13.7%与19.7%。主要死因心脏骤停(34.8%)、心衰(36.1%)与休克(23.2%)。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 预测 临床应用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昼夜节律呈杓型组(76例)与昼夜节律呈非杓型组(85例).观察患者入院、发病90d时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及神经功能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入院时NIHSS分别为(12.9±6.7)分、(12.8±6.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入院90d时,分别为(7.4±4.1)分、(10.0±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入院时与90d时BI评分差值,杓型组患者为(38.4±18.4)分,非杓型组患者为(19.7±11.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均较血压昼夜节律杓型组差.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影响脑梗死的预后.

  • 标签: 血压昼夜节律 高血压患者 非杓型 急性脑梗死 预后 发病
  • 简介:近年来,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报道较多,如超急性期心肌梗死、R波降低、R波细小、小型q波及非Q波型心肌梗死.但对演变规律不典型的AMI报道较少,现将我院5年以来遇到的5例分析如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R波降低 R波细小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年男性血管僵硬度-动脉脉搏波速度(PWV)的影响.方法肥胖在校男生14人,于运动前(0h)、运动1h和2h三个时间点分别测定其颈-股动脉PWV和颈-桡动脉PWV.受试者在0h测定结束后立即进行持续45min、靶心率为80%HRmax的跑台运动.结果颈-桡动脉PWV在1h和2h均明显低于0h,而颈-股动脉PWV在2h时明显低于0h和1h值.结论急性有氧运动结束后较短一段时间内,肥胖男生的PWV降低.

  • 标签: 急性有氧运动 肥胖 血管僵硬度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对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的患者采用乌拉地尔治疗的措施和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94例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本次研究的时间为2012年6月-2014年1月),并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所接受的不同用药方案,将19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94例,临床期间采用单硝酸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100例,临床期间采用乌拉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治疗观察,观察组患者的指标变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8.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3.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乌拉地尔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 标签: 乌拉地尔 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 治疗效果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病因和诱因,为临床防治AHF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A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老年组(126例)和中青年组(8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诱因发生情况。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AHF患者冠心病(17.24%比72.22%)和高血压病(10.34%比34.13%)病因比例显著升高,瓣膜性心脏病(12.70%比4.76%)、心肌病(35.63%比7.14%)、先天性心脏病(26.44%比5.56%)病因比例明显隆低(P均〈0.01)。在病因聚集性方面,老年组多病因较中青年组多见(39.68%比17.24%),中青年组单病因较老年组多见(82.76%比60.32%),P均〈0.01;两组患者诱因均以感染为最多见,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因构成不同,老年患者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为主,且多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 标签: 心力衰竭 老年人 冠心病
  • 简介:老年人心血管及其它系统在形态与功能上均发生一系列变化,功能显著下降,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易诱发心衰,甚至短时间内发展到不可逆转的生命终末阶段。男性病人生存期仅1.7年,女性也仅3.2年。心衰的不良预后,使人们考虑如何从根本预防,治疗心衰。现就老年人心衰的临床特点、康复治疗与预防,结合文献作一简述。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左心衰竭 康复治疗 预防 男性病 不良预后
  • 简介:患者男性,59岁。因活动后气短憋气7年,加重7天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115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90/60mmHg。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75次/分,律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Ⅱ/Ⅵ级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Ⅱ/Ⅵ级舒张期杂音,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查超声心动图示:肺栓塞,三尖瓣大量返流。肺动脉压约100mmHg,右心功能减低。心电图记录于发病当天,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右束支阻滞 交替性 舒张期杂音 心电图记录 肺听诊
  • 简介: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并且以脑梗死为多见。发达国家青年卒中患者占总数的比例不超过5%,而在发展中国家,20%~30%的卒中发生于45岁以下的年轻人,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也日趋年轻化。有研究显示,在中老年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血小板活化聚集、炎性细胞增多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观察青年脑梗死患者全血细胞的变化,并与青年健康者及老年脑梗死患者比较,以探讨血细胞各参数在青年脑梗死中的变化及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患者 血细胞参数 年轻化趋势 血栓形成过程 卒中患者 发展中国家
  • 简介:目的对13例经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进行前瞻性的系列研究,了解AMI后心率变异性(HRV)的自然演变规律。方法均于AMI后第1、3、7、15、90d作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部分患者于6、12个月重复24hDCG检查,作HRV分析。结果AMI后第1、3、7d时HRV值明显低于15d者,但第1、3、7d之间HRV值无明显差异。3个月的HRV值较半个月时明显改善,3个月以后,各项指标虽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随病情恢复、时间推移,HRV可逐步改善,在AMI早期恢复明显。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率变异性 自然演变 AMI
  • 简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早期、完全、持续心外膜血管再通以及微血管灌注恢复,以降低死亡率、再梗死、缩小梗死范围及改善左室功能,是STEMI患者治疗的基石[1,2]。近年来由于国内外STEMI治疗区域网络建立及院前急救转运系统和再灌注策略的完善[3,4],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得以早期开通,同时由于直接PCI、补救PCI、溶栓后常规PCI及辅助抗栓治疗完善而使其最大可能达到快速、完全和长期持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再灌注治疗 STEMI 直接PCI 梗死相关动脉 辅助抗栓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治疗方式。方法选取128例老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该组患者所患基础心脏病中比例最高的三种是占25.78%的冠心痛,占19.53%的高心痛,和占17.97%的肺心病。在并存疾病中,15.6%并存1种。引发疾病的因素非常的多,其中肺部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占46.09%。临床症状中出现比例最多的就是双下肢水肿,占82.03%。心电图检查发现,所有患者中存在异常的占88.28%,且有75%存在2种以上的异常。有9例患者发生洋地黄中毒现象,共出现5例死亡。结论老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由多种因素引发,没有典型的体征、症状,容易出现误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此要给予针对性的控制和治疗。

  • 标签: 老年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对院内发生的或6小时内到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统计,并对原因进行对策分析。结果1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42例接受溶栓治疗,占24.41%。溶栓患者平均到院时间(4.00±1.61)小时。发病6小时内就诊的132例脑梗死患者未接受溶栓治疗,其原因有醒后卒中,完成评估后超过时间窗,患方拒绝或犹豫,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年龄不符等。结论加强对醒后卒中的研究,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了解,优化院内卒中流程,更新我国溶栓指南等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溶栓治疗比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 醒后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伴糖耐量异常(IGT)及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120例老年A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其中OGTT结果正常者(A组)18例,合并IGT(B组)66例,合并糖尿病(C组)36例,3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组和B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衰、多支病变发生率、弥漫性狭窄、侧支循环发生率高于A组,C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结论IGT及糖尿病合并ACS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衰、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及侧支循环形成,此类病人即便空腹血糖不高,也应常规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有效防治冠心病。

  • 标签: 合并糖尿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多支病变 临床特征 高血压 侧支循环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同期144例AMI患者,于发病12h内行尿激酶溶栓,并于心梗后7~14d内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且无冠脉病变者为冠脉正常组,再通且有冠脉病变及PTC成功者为冠脉异常组。记录二组患者易患因素,观察ST段抬高总和及90min回落程度,比较二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并于出院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44例患者中冠脉正常组10例,冠脉异常组134例,前者较后者年龄轻,男性,吸烟等诱因多见;造影时TMI3级多见;ST段抬高总和于90min回落明显(P<0.05);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较高(P<0.05)。结论AMI冠脉造影正常者相对年龄轻,吸烟诱因多,住院期间心功能和临床预后好。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ST段 超声心动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