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行为疗法的根本目标在于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以所谓适应的行为取代不适应的行为;表演疗法的目标在于鼓励人们对行为作出主动的选择,从而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开创人生的发展而摆脱旧有的情绪障碍。求治者在一种疗法中被当作“物”来修理,在另一种疗法中将得到引导,成为人生舞台上的演员兼编剧,不知他们需要哪一种。

  • 标签: 行为治疗 行为控制 行为选择 表演疗法 生活形式 行为主义
  • 简介:基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稳定性,研究者们认为成人依恋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测得的依恋风格的稳定性来考察。采用各种自陈式问卷和半结构访谈方法的研究显示,在成人发展的不同时期,成人依恋风格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这样的结果暗含了成人依恋也有波动和变化的空间,研究者们提出生活压力、社会认知和个体差异三种模型对成人依恋的变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释。成人依恋稳定性方面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对象的范围、解释模型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仍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 标签: 成人 依恋稳定性 生活压力模型 社会认知模型 个体差异模型
  • 简介:由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个人等方面原因产生了下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大学生等大量的城市贫困人口。笔者从城市贫困者的个人社会等级评定、对贫富分化现状的态度以及分化程度的容忍度上分析城市贫困者心理差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 标签: 城市贫困人口 心理 社会稳定
  • 简介: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友谊质量问卷和班级戏剧量表,对430名小学3至5年级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攻击行为的不同发展轨迹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不同的攻击行为发展轨迹在社会喜好上的主效应显著,但是在友谊质量上的差异不显著,具体来说:(1)不同外部攻击亚组之间在社会喜好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先低后高组、持续高组和持续低组,先高后低组的社会喜好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于持续低组和持续高组,先低后高组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2)不同关系攻击亚组之间在社会喜好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先高后低组、持续低组和持续高组,先低后高组的社会喜好得分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

  • 标签: 外部攻击 关系攻击 社会喜好 友谊质量
  • 简介:在这个男人越来越像男孩,性格越来越“绵”、越来越“娘”的时代,“女追男”已经遍地开花。在爱情婚姻中,女人表示主动,争取相符无可厚非。而对于男人来说,他们的本性依然是热衷于追逐与征服的,当传统感情最住的纽带倒转过来,“倒追”的女人要想达成爱情心愿,恐怕还真需要谨慎处理,掌握方法和节奏。如果一味傻追,难免适得其反。

  • 标签: 慎重 爱情婚姻 掌握方法 “娘” 男人 女人
  • 简介:采用中介性调节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完美主义和自尊稳定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着自尊稳定性,外显自尊与自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追求高标准的中介作用;内隐自尊调节着外显自尊和在乎缺点、自尊稳定性的关系,在低外显自尊者中,内隐自尊低者倾向于在乎自己的错误,表现出较高的自尊不稳定性;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影响自尊稳定性的间接效应在低内隐自尊者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内隐自尊稳定性在自尊研究中的作用。

  • 标签: 自尊水平 自尊稳定性 完美主义
  • 简介:遵守规则是理性决策的必要条件。本研究考察了222名大学生和157名老年人进行选择活动时所遵循的规则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选择与老年人相比,具有显著的“不规则”倾向,然而此倾向在老年人中并不存在。在面对假设的超市折扣卡时,大学生的“非规则”选择显示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性,而老年人的“精明”决策进一步证明其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复杂认知能力如判断和推理等在老龄期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 标签: 规则 理性 智慧
  • 简介:<正>在科罗拉多收养计划中,发现父母和被他们遗弃的孩子的认知测验分数之间有相似之处,对此,有人提出用幼年期至成人期的遗传稳定性来加以解释。尽管这期问一个人的遗传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初步分析的结果表明,遗传对幼年期和成年期的认知能力的影响可能存在高度相关。为了更精确地评价遗传稳定性,本文提出了一个遗传和家庭环境传继(tran-

  • 标签: 初步分析 遗传稳定性 成人期 认知发展 儿童期 相似之处
  • 简介:本研究以522名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间隔1年(两次收集教据)的纵向研究,考察了儿童受欺负稳定性及其与社会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欺负在小学儿童中十分常见,但并不是一种很稳定的现象,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受欺负只是一种短暂的经历。在间隔1年的追踪研究中,只有大约6.6%的儿童被连续两次评定为受欺负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儿童的受欺负与社会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同时性关联;鉴别分析表明,同伴拒绝、退缩行为是区分儿童受欺负稳定性的两个最主要的社会能力变量。

  • 标签: 受欺负 社会能力 孤独感 攻击行为 退缩行为
  • 简介:采用实验室行为观察法考察了114名2~11岁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儿童的自我控制在2岁到4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在4~11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2)女孩在2岁、4岁、7岁和11岁时的自我控制均显著高于男孩。(3)从2岁到11岁,男孩和女孩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存在差异。对于女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4岁与7岁、11岁之间以及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均无显著差异;对于男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7岁时显著低于4岁,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儿童 自我控制 稳定性 性别差异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贝尔曾提出意义学习的两个内在条件分别是,学习者有同化新材料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前者涉及教学中的认知因素,与学生对新学习材料的可接受性有关,后者则涉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对新学习材料的乐接受性有关。但奥苏贝尔本人也仅提出教材内容的认知处理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而未提出影响学生学习心向的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策略,这其实也反映了现时教学心理学在教材内容处理上重知轻情的倾向。鉴此,本文从情感维度上提出教材内容处理的超出预期策略,以冀与认知策略一起共同优化处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环节,并阐明超出预期策略的内涵、机制、作用和实践运用。

  • 标签: 教学心理学 情感维度 教材处理 超出预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