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九八五年八月号的《青海湖》上,刊载了邢孔荣同志的一篇评论,题目是《论鲁迅创作生涯》。该文对鲁迅先生的创作全面地“论”了一番之后,斩钉截铁地写道:作为艺术家的鲁迅先生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早期文学上的尝试,也不在于晚年众多的杂文,而在于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呐喊》、《彷徨》之所以不朽,并不

  • 标签: 鲁迅 《呐喊》 艺术家 《彷徨》 青海湖 杂文
  • 简介:[摘要]鲁迅对待愚弱者的态度是倾向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他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中,对像祥林嫂、单四嫂这样的封建妇女,鲁迅的批判锋芒却不见于他们,则完全是“哀其不幸”。本文意在剖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之一------“寡母抚孤”和鲁迅创作心态的关系。[关键词]寡母形象创作心态人物形象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它无论在文学创作或文学作品的研究中,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创造了人多出色的人物形象,如阿Q、祥林嫂、魏连殳……丰满而复杂。其中,《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祥林嫂都是失去了丈夫和儿子,饱尝了人世辛酸的寡妇。寡妇是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鲁迅对这样群善良但却被封建社会残残害的羔羊倾注了全身心的同情和怜悯。鲁迅通过对他们的悲剧的描写,向吃人的封建旧社会提出了血泪的控诉和愤怒的抗议。他一直为愚弱者呐喊,为被害者鸣不平。然而愚弱者自身的劣根性往往也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不过,鲁迅对待不同的愚弱者的感情基调是不同的:对待阿Q鲁迅倾向于“怒其不争”,而单四嫂、祥林嫂这些命运清苦的寡妇却几乎完全是“哀其不幸”。批判之锋芒不见于这些寡妇身上,这一形象的成因之一就是“寡母抚孤”和鲁迅创作心态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创作心态 寡妇形象 形象鲁迅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2
  • 简介: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正说明这一写法在鲁迅创作心理中有内在的根据,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自觉不自觉地坚持

  • 标签: 创作心理 心理特点 鲁迅创作
  • 简介:在生活中,鲁迅常用《楚辞》中向上求索的意象激励自己;创作中,鲁迅与屈原的关系更是密切。创作生涯之初,鲁迅就借《离骚》和《天问》描摹出自己在个人和民族之间的创作格局,接下来不管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希望与绝望纠结之时,还是20世纪30年代与各种灰暗力量缠斗之时,屈原都是鲁迅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创作过程中,鲁迅对屈原的认识不断加深,进而阐发出屈原笔下神话传统的精神光辉。

  • 标签: 鲁迅 屈原 《离骚》 《天问》
  • 简介:鲁迅对木刻艺术的热爱,不仅影响了他独特的审美倾向,而且也潜在地影响了他作品的审美效果,从而使鲁迅的艺术世界更突出、更独特.

  • 标签: 木刻艺术 鲁迅 素描 审美倾向 影响 小说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07
  • 简介: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正说明这一写法在鲁迅创作心理中有内在的根据,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自觉不自觉地坚持

  • 标签: 创作心理 心理特点 鲁迅创作
  • 简介:国内外零星出现的一些关于鲁迅的文学语言研究的成果,或仍在传统美学的范式中辗转,或套用西方语言论美学而失却了汉语的固有特征。目前,这方面尚未有较为系统的、开拓性的成果问世。本文拟在西方语言论美学的框架中,同时尊重汉语象形会意的特征,在考察鲁迅创作与汉字文化的关系方面,作一点初步的尝试。

  • 标签: 鲁迅创作 汉字文化 汉语 言说 文学语言研究 传统美学
  • 简介:<正>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讲话和著作中,曾多次提到鲁迅这个光辉名字,号召一切共产党员、干部、文艺工作者都要学习鲁迅。毛泽东同志称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说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并对鲁迅的一生给以崇高的评价:

  • 标签: 鲁迅 辛亥革命 遵命文学 十月革命 小说创作 革命民主主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01
  • 简介:我认为《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论者已多,原来中国人个个都有阿Q气质

  • 标签:
  • 简介:鲁迅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到1936年去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有两个创作高峰期:一个是从1925年至1927年,一个是从1933年至1936年(见附录)。这两个时期的创作篇目分别占了统计总数的26%和47%。它们与其他年份创作量之间的巨大落差启示着我们去探求背后的原因。本文认为是文艺创作的内驱力、规约力和激发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促成了鲁迅文学创作高峰的出现。

  • 标签: 创作高峰 鲁迅文学 原因 《狂人日记》 文艺创作 高峰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1
  • 简介:鲁迅这类文字,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鲁迅作小说更有一种习惯

  • 标签:
  • 简介: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该书出版不久,鲁迅便对其进行了翻译,并且大为激赏。本文从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出发,分别从位于其思想核心的"苦闷"与"象征"两方面挖掘其与鲁迅创作产生的共鸣,探讨其对鲁迅20世纪20年代后期作品的诸多影响。

  • 标签: 厨川白村 创作论思想 鲁迅 苦闷 象征 共鸣与影响
  • 简介:鲁迅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 标签: 《故事新编》 鲁迅 晚年创作
  • 简介:<正>《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中争议最多的作品,近几年来,不少论文以借鉴我国古代和世界的艺术经验来探索它的创作艺术和美学价值,是很有启发的。不过,这种探索还停留在表现技巧方面,而着意于创作心理和美学观念的研究尚属少见。本文试图说明《故事新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分裂之后,鲁迅在对文艺的特殊功能进一步认识和探索中

  • 标签: 《故事新编》 创作心理 美学观念 鲁迅 五四新文化 表现技巧
  • 简介:鲁迅和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有独特风格和重大贡献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农村题材的创作上堪称两座高峰。他们的创作有共同的地方和前传后承之处,代表了各自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水平,但在基本视角、总的归趋走向及具体艺术特征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差异。本文试从史的纵向把握上,对两人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一些可资今天借鉴和思考的启示。

  • 标签: 赵树理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 农村题材 现实主义作家 学史 小说情节
  • 简介: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实践,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新时代。宋之的成长在鲁迅小说影响不断扩大的20、30年代,社会变革和主观上的追求使他在思想上和文学观念上深受鲁迅的影响,从而自觉地学习鲁迅小说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积极实践,主动创新,创作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作品。尽管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戏剧方面,但优秀的小说作品为其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地位功不可没。

  • 标签: 鲁迅 宋之的 启蒙 改造国民性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