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

  • 标签: 鲁迅 男女同学 幽默 空气流通 1934年 防毒面具
  • 简介: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同路人1917年1月,《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迁来北大,于是,这所陈腐、守旧的学府引进了一股清新的春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作为新文学运动的滚滚春雷,惊醒了许多在旧文化的迷惘中彷徨的知识分子,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此时的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躲在补树书屋内,整日抄写古碑碑文,以纾解郁悒苦闷的心怀。北大教授、《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对鲁迅如此消沉难以理解,他常去叙谈,希望鲁迅振作起来,“做点文章”,参加到《新青年》的群体之中。

  • 标签: 鲁迅胡适
  • 简介:前段时间到上海旅游,鲁迅最后10年生活的上海寓所,自然是我所向往的地方。几经周折,我终于寻觅到坐落在上海虹口区山阴路132弄“大陆新村”,探望心仪已久的“鲁迅故居”。

  • 标签: 鲁迅 故居 上海旅游 上海虹口区 大陆
  • 简介:我在北京参加过鲁迅诞辰100周年110周年的纪念活动,亲聆过胡耀邦、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报告,记忆犹新。现在.鲁迅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又到了,但愿中央领导再作关于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宣传鲁迅的指示,号召全国人民用实际行动来缅怀鲁迅,发扬鲁迅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 标签: 诞辰100周年 纪念活动 鲁迅精神 先进文化 文化事业
  • 简介:【摘要】从“立人”出发,鲁迅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在鲁迅看来,既然要立人,当然就要维护人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鲁迅作品中,无论是语言魅力,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了作品“美”的本质。在教学时应该紧紧抓住“美”这一切入点,深入文本,分析语言艺术,提炼先生深邃丰富的思想力量,转化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料。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以及作品表达出来的作者本人的思想美,是同一时期其他作家所不能比拟的,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宝贵材料。   

  • 标签: 鲁迅作品 “立人”思想 审美素养 教学价值   
  • 简介:<正>北京鲁迅博物馆陈列部设计制作的《鲁迅生平展览》,于八月十六日开幕。这是自1986年底陈列厅改建、扩建工程施工后,重新设计陈列的一个小型的鲁迅生平展览。在新陈列厅未建成之前,利用馆内原有的近200平方米的报告厅,举办该展览,解决了

  • 标签: 鲁迅博物馆 扩建工程 设计制作 展品 绍兴 文学家
  • 简介:历史是最伟大的见证者。当印度文化影响中国上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文化还是保留着自身特色,这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基因,并将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本土化,“佛教在汉地和藏区都逐步迈向了本土化的道路。其路径,在汉地表现为佛教始终居于已有社会体制之外,

  • 标签: 鲁迅美术学院 北京双年展 作品创作 文化本土化 教师 中国文化
  • 简介:如果把鲁迅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选取的“位置”和抱持的“态度”称作鲁迅的“立场”,而把鲁迅对各种问题和事物所发表的意见和看法称作鲁迅的“声音”,我们将会发现:无论是对于中国的过去,还是对于中国的现实,乃至于对于中国的将来,鲁迅之所以大都发岀了唯他所独有的独异的“声音”,关键就在于在几乎所有的问题上面,鲁迅始终都秉持着一种独特的“立场”,一种既与统治者及其“帮忙”与“帮闲”们迥然有别,也与广大的被统治者以及“智识阶级”中的大多数人明显有异的“立场”。

  • 标签: 鲁迅 中国 意义 “位置” 统治者 帮闲
  • 简介:本文以在日本影响最大的“竹内鲁迅”为中心,讨论日本在传播和研究鲁迅的过程中,是如何对鲁迅进行多重解读,从而不仅将鲁迅定位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起点,同时也将“鲁迅的问题”,即中国面对世界化和近代化的问题,转化为日本自身“同构”而“异质”的问题进入讨论。

  • 标签: 鲁迅 日本 竹内好 近代文学
  • 简介: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 标签: 人格 精神 民族英雄 精神自由 奴隶时代
  • 简介:好像总是下午,不同的女朋友,会对我说起她们和新认识的那些男人第一次的细节。亲吻或者其他什么。那些男人,我之前没听说过,但随着时间过去,大部分男人我都会见到。跟男人的那些事,女人不会不说的。每一回都是。每次我都问,有什么不同?她们微笑起来。有一次,一个女朋友说:"房间里充满烟和酒的气味,但他身上却没有。我没闻到什么,连沐浴液的气味也没有。他的整张嘴,闻起来是没有什

  • 标签: 创作 男人 大脑 写作 气味 情感
  • 简介:鲁迅文学院是我国培养作家的文学殿堂。邓友梅、蒋子龙、王安忆、莫言、张抗抗、刘震去、余华、谈歌、关仁山、徐坤、红柯、柳建伟等作家都曾在此深造。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培养文学人

  • 标签: 文学创作 函授教育 优秀学员 报告文学 创作技巧 鲁迅文学
  • 简介:当我们的祖先踏上西行之路,等待的不仅仅是贸易往来,还是各困问文明的碰撞。沿着我们祖先与各围先祖问的足迹,近世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了“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的概念。就此,由中闻与丝绸之路沿路各国缔造的“丝路”文明再次向世人展示其古老的魅力。

  • 标签: 鲁迅美术学院 北京双年展 教师作品 “丝绸之路” 创作 贸易往来
  • 简介:鲁迅先生住在北京时,每天晚上都会有客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亲自为客人倒茶,拿花生和糖果给客人吃。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那么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回屋关上门。未名社成员作家王冶秋曾在《怀想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深夜,他端着灯送出门外,我们走了老远,还看到地下的灯光,回头一看,灯光下他的影子好看得很,像是个海洋中孤岛上的灯塔。倔强地耸立在这漆黑的天字。”

  • 标签: 鲁迅 客人 未名社 灯光
  • 简介:鲁迅曾说过:“写完至少看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修改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标签: 中学 语文教学 鲁迅 作文
  • 简介: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讽刺作家,他继承了中外讽刺文学的优良传统,把中国讽刺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鲁迅的不少作品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要读懂这些作品,领会其丰富深刻的含意,学习鲁迅特有的艺术风格,不能不研究他的讽刺理论和讽刺艺术。

  • 标签: 鲁迅小说 讽刺艺术 讽刺文学 幸福的家庭 高老夫子 精神胜利法
  • 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原文名《旧事重提》,后来才改为《朝花夕拾》,早晨的花,到傍晚才拾起来。这是指他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代往事的意思。《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写于1918年至

  • 标签: 朝花夕拾 鲁迅 回忆性 小说集 散文 杂文
  • 简介: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 标签: 鲁迅 正始文学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