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本院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54例患者,按照入院治疗先后顺序均分成实验组(n=27)和常规组(n=27),常规组行一般护理,实验组在围术期行综合护理,将两种护理效果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和常规组在总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差异上,全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颈椎病 围术期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人数均为30例,所接受的护理措施分别为优质护理及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可保证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预后,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满意程度。

  • 标签: 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 围手术期 优质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多节段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混合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40)和行护理干预的实验组(n=40),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通过对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颈椎病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推动患者病情康复。

  • 标签: 护理干预 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择选2014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8例,采用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对比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Bathel评分差异。结果术后患者VAS评分为(5.7±3.1)分,数值低于术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患者Bathel评分为(90.3±10.7)分,数值高于术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甚佳。

  • 标签: 前路减压椎间植骨 钢板内固定 脊髓型颈椎病
  • 简介:颈椎前路手术已成为颈椎手术中的一种常用手术入路,虽然它被公认为相对安全和有效,但因手术所造成的并发症仍是术者和患者不小的挑战。了解这些并发症种类和处理方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种类及相关预防和治疗措施。

  • 标签: 颈椎 手术后并发症 前路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手术对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于我院近三年来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发病因素、病程以及影像特征进行综合性分析。所有患者都进行颈椎前路减压以及椎间植骨融合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术。再对术后6个月—到2年10个月进行随机检查,平均19.6个月。结果术后颈椎病有着明显的缓解效果,脊髓功能明显恢复的有82例,占比82%。术后4~7个月的椎间植骨融合率高达100%,并且术后无断裂以及滑脱。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对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于笔者单位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为其采用不同类型的融合器,分别为采用ROI-C融合器的40例研究组患者与采用传统式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VAS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术后疼痛与吞咽困难,无论是有效性还是安全性都要优于传统融合器。

  • 标签: 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是骨科广泛用于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经典术式,能够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术后有较高的融合率。吞咽困难作为该术式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已受到许多临床医师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评估方法、发生率、病因与发病机制、风险因素、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颈椎 脊柱融合术 吞咽困难 研究进展
  • 简介:背景: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中聚醚醚酮融合器较为常用,术后融合器“沉降”问题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聚醚醚酮融合器行植骨融合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中的疗效,探讨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率,提供融合器“沉降”的测量方法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2月单节段颈椎病患者39例,均采用颈前路减压、聚醚醚酮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2.5)个月。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患者的症状、生活状态及影像学表现,对其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与评估。结果:本研究3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5.0±5.6)min,术中出血量均<50ml。术后3个月随访时融合率为94.9%,术后6个月融合率达100%。无融合器松动、移位的现象,5例患者出现融合器“沉降”,沉降发生率为12.8%,其中3例沉降范围为2~3mm,2例>3mm。根据VAS评分标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背痛及上肢疼痛,非沉降组分别为(7.5±1.3)分、(2.1±0.7)分、(2.1±0.6)分,沉降组分别为(7.4±1.1)分、(1.8±0.8)分、(2.2±0.8)分。两组同时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Robinson评价标准,优19例,良14例,一般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在单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颈前路减压应用聚醚醚酮融合器行植骨融合术出血量少、临床疗效好、植骨融合率高。但融合器“沉降”发生率较高,虽不影响中期疗效,但应加以关注。

  • 标签: 颈前路 减压 聚醚醚酮融合器 融合 沉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接收的3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开放式手术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则采用显微镜辅助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术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手术治疗优良率、临床相关指标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后患者优良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56.25%的优良率(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时间等临床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40%的发生率(P<0.05)。结论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采用显微镜下辅助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术具有治疗优良率高、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术后恢复时间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显微镜 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术 颈椎间盘突出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08年5月—2018年5月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5~73岁;单侧关节突交锁6例,双侧关节突交锁19例.术中采用ACDR进行前路解锁复位,复位成功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脱位纠正、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等情况,以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25例患者手术时间50~90(79±8.7)min,术中出血50~200(130±67)mL,住院时间5~13(7.0±2.1)d,均一期解剖复位,前路融合.获随访2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6~24个月),植骨融合良好钢板螺丝钉无松动,神经动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5.7±1.55)分,术后3月增加至(13.6±1.74)分,经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68,P<0.01).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双上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加重,2周内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残留有双手轻度麻木,握力稍弱.13例神经功能恢复至ASIAE级,6例恢复至ASIAD级,3例恢复至ASIAC级.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可一次性完成减压、解锁、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ACDR撑开复位安全、有效、可靠性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工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下颈椎 脱位 关节突交锁 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专项护理干预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期间到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其中86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研究对象,将这86例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43例对照组和43例观察组两组,对照组的43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的43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专项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和吞咽困难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27.91%,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42±1.53)d;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48.84%,吞咽困难的平均持续时间为(6.57±2.39)d;P<0.05,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实施专项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并有效缩短患者吞咽困难的持续时间,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专项护理干预 颈椎前路手术 吞咽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研究应用改进的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8月期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均予以常规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牵引,研究组45例均予以改进的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进行治疗。结果两组颈棘旁肌肌电波幅牵引前、牵引中及牵引后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研究组牵引中、牵引后颈棘旁肌肌电波幅均明显性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ND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变椎间隙高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颈椎病患者应用改进的颈椎脊柱减压系统实施治疗,可以有效放松其颈部肌肉,拉开颈椎间隙,实现良好效果。

  • 标签: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 表面肌电图 椎间隙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前路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选为本次观察对象,时间为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共抽取80例。根据单双号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颈椎后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采取了前路内固定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JO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改善颈椎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前路内固定术 下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手术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之间在本院进行颈椎前路手术的54例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均分成干预组(n=27)和常规组(n=27),常规组行一般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行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将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干预组和常规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生活质量差异上,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模式 颈椎病 前路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