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颈椎前路固定手术中,采用 CT检测骨压力范围的有效实施方案。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 50李颈椎患者,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研究 CT辅助下颈椎前路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其中有颈椎前路椎间盘骨渣摘除融合的患者 23例,颈椎前路椎体全切植骨融合的患者 27例,所有患者手术前采用全麻诱导方式,采用 CT基准术扫描。骨减压操作后,实施二次 CT扫描评估骨减压手术的范围。如果骨减压不当,可以实施追加手术。第三次 CT扫描,直至满意为止。结果:观察术后的 50例患者,其中 24例患者 CT评估第一次减压充分成功,未进行二次减压; 22例患者骨减压后 CT减压不到位,追加了二次骨减压手术; 4例患者骨减压二次不充分,追加了第二次减压。平均每位患者 CT扫描 1.52次。所有患者术后又做了最后一次的 CT扫描,显示减压满意。术后对 50例患者跟踪随访 6个月。术后一周平均恢复率为 60%,无减压不充分导致的二次返修手术操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 CT手术扫描可以帮助患者了解骨压的具体范围,调整骨压不充分的病例位置,实现充分的减压,提升颈椎前路手术效果,缩短患者的愈后恢复时间。

  • 标签: CY手术 颈椎前路 骨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颈椎前路固定手术中,采用 CT检测骨压力范围的有效实施方案。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 50李颈椎患者,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研究 CT辅助下颈椎前路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其中有颈椎前路椎间盘骨渣摘除融合的患者 23例,颈椎前路椎体全切植骨融合的患者 27例,所有患者手术前采用全麻诱导方式,采用 CT基准术扫描。骨减压操作后,实施二次 CT扫描评估骨减压手术的范围。如果骨减压不当,可以实施追加手术。第三次 CT扫描,直至满意为止。结果:观察术后的 50例患者,其中 24例患者 CT评估第一次减压充分成功,未进行二次减压; 22例患者骨减压后 CT减压不到位,追加了二次骨减压手术; 4例患者骨减压二次不充分,追加了第二次减压。平均每位患者 CT扫描 1.52次。所有患者术后又做了最后一次的 CT扫描,显示减压满意。术后对 50例患者跟踪随访 6个月。术后一周平均恢复率为 60%,无减压不充分导致的二次返修手术操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 CT手术扫描可以帮助患者了解骨压的具体范围,调整骨压不充分的病例位置,实现充分的减压,提升颈椎前路手术效果,缩短患者的愈后恢复时间。

  • 标签: CY手术 颈椎前路 骨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吞咽训练对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施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且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11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医院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6个月的吞咽训练,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安德森吞咽困难生命质量量表(MDADI)评估2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命质量并比较。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吞咽功能和生命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为2.00(1.00,3.00)分,低于对照组的3.00(2.00,4.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3.205,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MDADI总分及总体、情绪、社会功能和生理功能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69.91 ± 10.59)、(3.37 ± 0.63)、(21.37 ± 2.97)、(17.91 ± 2.14)、(27.26 ± 4.1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4.61 ± 9.78)、(2.96 ± 0.66)、(19.69 ± 3.03)、(16.48 ± 2.06)、(25.48 ± 4.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57~3.714,均P<0.05)。结论吞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口腔、舌部、颊部、下颌及咽喉肌群活动范围与力量,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状况和生命质量。

  • 标签: 护理 吞咽困难 椎间融合术 颈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治疗"钳夹式"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3月—2017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钳夹式"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3~71(52.214±8.234)岁。接受ACDF的15例患者纳入ACDF组。接受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的13例患者纳入联合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的颈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脊髓面积、椎间隙高度、轴性症状等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联合手术组与ACDF组术后1年Cobb角(10.85°±2.79°、9.33°±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5,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及脊髓面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03、-2.855、-8.007、-2.447, P值均<0.05),且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 P>0.05),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满1年时,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结论联合手术较传统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更加彻底,更加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避免了传统后路手术对颈后部软组织的损伤。

  • 标签: 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 颈椎后路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实施零缺陷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依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以零缺陷为基础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4.5±4.5)分、(46.5±2.5)分,均优于对照组(53.4±3.5)分、(54.5±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缺陷护理模式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了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了达到护理服务的“零缺陷”目标,护理人员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与培训,锻炼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并强调风险预测意识。

  • 标签: 零缺陷 颈椎前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8年8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72例下颈椎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17例;年龄18~63岁,平均35.8岁。脊髓损伤节段:C3 2例,C4 16例,C6 24例,C7 30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43例,B级22例,C级6例,D级1例。患者均行单纯前路减压复位融合钉板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减压复位、融合情况、并发症及ASIA分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72个月,平均24.2个月。手术时间为90~180 min[(118±58)min];术中出血量为50~180 ml[(104±30)ml]。患者脊髓均得到减压。复位情况:优58例(81%),可14例(19%)。48例(67%)确认融合成功。并发症包括颈前、血肿和喉头水肿各1例,脑脊液漏4例,轴性疼痛2例,均在及时处理后好转。术前ASIA分级A级患者中2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术前B级患者中1例恢复至C级;术前C级患者中2例恢复至D级(P>0.05)。结论对于下颈椎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单纯前路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减压、复位和融合效果,但对神经功能改善帮助有限。

  • 标签: 颈椎 脱位 脊髓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到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全部患者进行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本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65.8±10.5)min;术中出血(200.5±50.8)ml。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钛网或融合器位移、内固定物松动。术后患者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大于术前,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术后依据JOY评分改善率评定疗效,其中优15例、良19例、可6例。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理想,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多节段颈椎病颈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 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视镜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外视镜下ACDF。术后行临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以患者的Odom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19个节段)的手术用时为(100±6)min(80~160 min),术中出血量为(75±10)ml(40~150 ml)。椎间盘融合比例为19/19。1例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声音嘶哑,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3±1.7)个月(3~27个月)。术后3个月的Odom评分结果表明,非常满意12例,满意3例。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JOA颈椎评分为(15.8±0.2)分,高于术前的(13.3±0.4)分(t=5.8,P<0.01)。所有患者术后的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外视镜下行ACDF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疾病 颈椎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外视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 42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 21 例, 分析观察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效果及 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在 住院时间 的比较, 观察组 和对照组 患者 差异明显,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在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的比较, 观察组 和对照组 患者 差异明显,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 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中的并发症发生,确保手术效果,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提供颈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目标选择为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本次研究中按照1:1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以及观察组(56例),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分别为不同小组中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随后采用组间对比的方式来开展本次研究。结果: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为颈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两组患者的JOA评分、硬脊膜囊形态和矢状径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中患者明显更优,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开展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为患者选择颈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治疗方式,可以很好的对患者的脊神经受压迫状态进行改善,同时对患者的硬脊膜囊形态进行改善,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颈椎后前路 手术治疗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骨折患者颈椎前路手术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择 2018 年 10月 -2019 年 10月接受颈椎骨折患者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 n=60)和观察组( n=6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检查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产患者检查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根据自制的临床护理路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减少术前检查的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颈椎前路手术 临床护理路径 住院时间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4月我院收治的 58例三节段颈椎病患者,依照入院单双次序分为对照组( n=29)与观察组( n=29)。对照组行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的 JOA、 NDI以及 Nurick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 JOA、 NDI以及 Nurick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 ]颈椎间盘置换;颈前路融合;三节段颈椎病;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combin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ree 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from May 2018 to April 2019, 58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three segm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29)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29).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excellent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JOA, NDI and Nurick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JOA, NDI and Nurick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combin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three segments, which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快速康复护理在颈椎前路手术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于 2018 年 3月 -2020年 3月期间收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民医院骨科44例行ACDF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4~69(51.4±10.2)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ACDF组20例,31个节段;显微ACDF组24例,38个节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以及随访3、6、12个月时的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ACDF组和传统ACDF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1.2±8.2)、(85.1±7.8)min,出血量分别为(50.1±10.5)、(80.2±11.2)mL,引流量分别为(20.2±13.7)、(30.5±1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2、9.186、2.688, P值均<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随访3、6、12个月的JOA评分、NDI评分、VAS、椎间隙高度和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0.435、419.723、21.037, P值均<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12个月,传统ACDF组和显微ACDF组临床疗效评价优良以上的占比分别为95.00%(19/20)和95.83%(23/24)。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植骨均融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传统ACDF和在显微镜辅助下ACDF均能有效治疗CSM,但是同传统ACDF相比,显微镜辅助下ACDF的优势更明显,其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止血彻底,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低。

  • 标签: 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显微镜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的节段数量对寰枢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126例接受ACDF手术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54.3±8.4)岁(范围:40~79岁)。126例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分为:神经根型60例,脊髓型41例和混合型25例。根据手术节段数量分为:单节段手术组20例;双节段手术组45例;多节段手术组61例,包括3节段51例、4节段10例。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行颈椎标准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检查,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及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其中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7、C0-1、C1-2曲度和活动度以及枢椎斜坡角度(C2Slope)。结果126例随访时间(25.6±7.2)个月(范围:14~38个月)。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6.4±15.5)、(117.6±15.6)、(170.2±28.7)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5±5.2)、(37.2±30.5)、(63.4±4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年与术前比较,单、双节段组上颈椎曲度、活动度及枢椎斜坡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组术后寰枕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1.5°±6.1°增至术后3个月的16.1°±13.9°和术后1年的15.3°±4.8°,上颈椎曲度、枢椎斜坡角度分别由术前21.0°±7.6°、6.1°±6.7°减至术后3月18.6°±7.7°、4.3°±6.9°和术后1年19.7°±7.2°、5.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上颈椎曲度及枢椎斜坡角度向术前水平恢复,寰枕关节曲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节段ACDF对于前凸曲度维持效果更好,且对上颈椎无显著影响,但多节段融合会影响前凸曲度维持、限制颈椎活动范围,引起寰枕关节应力及活动度增加、退变风险增大。

  • 标签: 颈椎病 脊柱融合术 颈寰椎 枢椎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椎管减压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期间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计76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研究开始于2017年9月,结束于2020年9月,所有的患者中有35例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另外41例不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还愿意接受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意义,将35例患者分到手术组,41例患者分到手术联合中药组。两组采用不同方法后,对其临床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手术前后颈椎NDI评分、手术前后督脉淤阻症候积分、手术前后 日本骨科协会 (JOA)17分法神经功能评分等数据,同时将两组记录后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无论是颈椎NDI评分,还是督脉淤阻症候积分相比,均无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随访两组术后1个月以后,相关数据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手术联合中药组明显优于单纯手术组,相比之下存在明显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一周JOA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后1月至末次随访,手术联合中药组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过程中使用椎管减压联合中药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手术治疗的效果,临床中可广泛应用。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减压 中药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的最佳进钉区域及进钉方向。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行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健康体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49(32±5)岁。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在冠状位平面上,将C3-7节段椎体前缘中线至左侧Z线(作过钩椎关节前缘和上终板交点与椎体前缘中线平行的线)之间的椎体等分为9个区域,再置入直径为3.5 mm的模拟螺钉。分别记录各个区域螺钉的长度(L),水平位螺钉与椎体后缘的角度(α),在矢状位螺钉与椎体前缘的角度(β)。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螺钉最佳区域分布,男性为C3、C4的9区,C5的8、9区,C6的2~3、5~9区,C7的1~9区。女性为C3的9区,C4、C5的3、6、8和9区,C6的2~3、5~9区,C7的1~9区。男女的最佳区域分布大致相同,每个节段的9区都是最佳区域,且螺钉长度最长。C3-7呈逐渐递增的趋势,C3的螺钉区域最少,C4和C5的区域较少,而C6和C7的区域最多。男女的C3-7椎体水平位角度范围在1、4和7区分别为44.0°~47.2°、40.2°~45.3°;2、5和8区分别为35.1°~41.4°、34.6°~38.7°;3、6和9区分别为30.0°~37.2°、30.2°~34.5°,均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男女的C3-7椎体矢状位角度范围在1~3区分别为85.3°~97.4°、80.5°~88.9°;4~6区分别为101.2°~113.7°、101.0°~109.3°;7~9区分别为116.6°~128.8°、119.9°~125.3°,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男女水平位和矢状位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技术。其置钉区域较广,且可依据Z线作为置钉的参考。

  • 标签: 颈椎 前路 椎弓根基底部螺钉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围术期咀嚼口香糖防治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60名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术前后的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常规护理及围术期咀嚼口香糖,在术后7天使用BAZAZ吞咽困难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在围手术期咀嚼口香糖,用于防治颈椎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效果良好,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改善,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围术期咀嚼口香糖用于防治颈椎前路手术术后吞咽困难是安全有效的,极大地提高了颈椎术后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 标签: 围术期 咀嚼口香糖 防治 颈椎前路手术 术后吞咽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刮匙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ACDF的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52±9)岁。在切除椎体后缘骨质和(或)骨赘使椎间隙呈倒八字的减压过程中,根据术中切除工具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应用超声刮匙切除椎体后缘骨质和(或)骨赘者为A组,应用传统工具(磨钻、刮匙、枪状咬骨钳)的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改善率。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组手术时间(47±7)min,出血量(49±4)ml,B组则分别为(54±12)min和(117±16)ml,A组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1、20.704,均P<0.05)。A组1例出现泌尿系感染,无脑脊液漏及脊髓损伤发生;B组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局部压迫切口一期愈合,1例出现声音嘶哑,2周后消失,2例出现吞咽不适,术后1个月内症状消失,无脊髓损伤发生;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χ2=4.157,P=0.041)。A组术后3 d JOA评分较术前改善39.0%,术后1年改善率71.6%;B组术后3 d JOA评分较术前改善38.7%,术后1年改善率69.4%;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1、1.076、0.061,均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椎间隙内行椎体后缘骨质和(或)骨赘切除减压的过程中,应用超声刮匙安全、有效、快捷,与传统方法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超声骨动力系统 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