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Yes相关蛋白1(YAP1)和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两者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98例NSCLC患者癌组织标本和对应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YAP1和EphA2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YAP1在NSCLC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7.35%(66/9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35.71%(3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31,P<0.01)。EphA2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2.45%(71/9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34.69%(3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82,P<0.01)。YAP1表达水平与NSCLC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t=10.382、6.753、5.315,P<0.05);EphA2表达水平与NSCL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明显相关(t=5.017、6.607,P<0.05)。结论YAP1和EphA2在NSCLC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有助于判断NSCLC高侵袭性。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Yes相关蛋白1 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在0.02mol/L硼酸盐缓冲溶液(pH8.7)中,钴(Ⅱ)与酪氨酸生成的络合物在-0.82V(vs.SCE)有一阴极极谱还原峰。基于该极谱行为建立了酪氨酸的分析体系并进行实验条件优化,其浓度在8.0×10^-5至4.0×10^-4·mol/L之间与极谱峰电流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8×10^-6mol/L。

  • 标签: 钴离子 酪氨酸 络合物 极谱法
  • 简介:摘要该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M/PBSA)方法计算了抑制剂OBA与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结合能。结果表明与实验值非常吻合。此外,进一步研究了抑制剂、蛋白与复合物相对晶体结构的均方根偏差(RMSD)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了解OBA与PTP1B的动力学与相互作用机制,而且还可为以PTP1B为靶标的有效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分子动力学模拟 抑制剂OBA 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 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M/PBSA)
  • 简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bydroxylase,TH)是多巴胺(dopamine,DA)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由于黑质纹状体DA严重不足导致的一种神经变性疾病。综述TH主导的DA代谢调节与PD发生的相互关系,主要介绍TH结构、DA代谢的调节以及TH在PD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酪氨酸羟化酶 DA PD 治疗中 发生发展
  • 简介:目的:对一例酪氨酸血症患儿进行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的分析。方法:采用血氨基酸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尿液有机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患儿血尿代谢情况,采用PCR和一代测序技术分别对患儿的FAH基因和HPD基因的外显子及其旁翼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检测出先证者血液中酪氨酸水平为404.6μM、甲硫氨酸(Met)水平为126.4μM、苯丙氨酸(Phe)水平为514.8μM,三者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尿液中检测出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基因序列分析FAH基因未见异常,HPD基因上发现突变位点c.G97A(p.A33T)。结论: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血尿代谢检测结果,提示患儿为酪氨酸血症患者,进一步的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可能为罕见的Hawkinsinuria症。

  • 标签: 酪氨酸血症 Hawkinsinuria症 代谢分析 序列分析
  • 简介:目的旨在阐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6(tyrosineproteinphosphatasenon-receptortype6,PTPN6)是否对心脏HERG钾通道电流具有调控的作用。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构建pcDNA3.1-PTPN6-EGFP质粒;应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各种质粒转染进入HEK293细胞;应用膜片钳技术分别检测对照组(pcDNA3.0-HERG单独转染HEK293细胞)、PTPN6过度表达组(pcDNA3.0-HERG和pcDNA3.1-PTPN6-EGFP共转染HEK293细胞)以及抑制剂组(pcDNA3.0-HERG和pcDNA3.1-PTPN6-EGFP共转染HEK293细胞,并加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正钒酸钠)的HERG钾通道的脉冲电流最大电流密度、尾电流最大电流密度以及去激活时间常数Tau等。结果成功构建了pcDNA3.1-PTPN6-EGFP质粒,测序结果表明基因序列正确,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HEK293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检测发现,PTPN6过度表达组的脉冲电流最大电流密度[(36.42±2.76)pA/pF]、尾电流最大电流密[(84.73±7.18)pA/pF]均较对照组[(45.92±3.18)pA/pF、(108.43±7.98)pA/p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制剂组脉冲电流最大电流密度、尾电流最大电流密度[(47.10±2.96)pA/pF、(110.52±7.87)pA/pF]均较PTPN6过度表达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N6过度表达组失活时间常数Tau[(785.59±90.05)ms]较对照组[(440.7±49.49)m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PN6过度表达能使HERG钾通道的电流密度降低,且这一作用能被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逆转,提示PTPN6能通过催化HERG钾通道去磷酸化而发挥负性调控HERG钾通道电流的作用。

  • 标签: 长QT综合征 HERG钾通道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6 膜片钳技术
  • 简介:目的鉴定HERG钾通道的相互作用蛋白,并进一步研究该相互作用蛋白对HERG钾通道的功能调控。方法(1)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含有HERG氨基末端的诱饵载体,将转染有诱饵载体的酵母菌AH109与预转染有人类cDNA文库的Y187酵母菌进行双杂交,初步筛选出HERG的相互作用蛋白;(2)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进一步验证酵母双杂交所筛选蛋白与HERG之间的相互作用;(3)GSTpull-down分析:应用GST-HERGT-NT融合蛋白和谷光苷肽-琼脂糖4B小球从大鼠心肌裂解物中沉淀蛋白质,应用抗PTPN12抗体对沉淀物进行WesternBlot分析;(4)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分析:应用抗PTPN12和抗HERG的抗体和荧光标记二抗显示PTPN12及HERG的亚细胞定位,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1)酵母双杂交筛选发现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2(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nonreceptortype12,PTPN12)与HERG氨基末端存在相互作用;(2)免疫共沉淀分析发现抗HERG的抗体能够沉淀HERG和PTPN12复合物;(3)GSTpull-down分析发现GST-HERG-NT能够将PTPN12沉淀,而GST蛋白则不能沉淀PTPN12;(4)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分析发现PTPN12和HERG两个蛋白共定位的地方主要出现在细胞膜。结论PTPN12与HERG氨基末端相互作用,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HERG通道特性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和LQTS的发病机理。

  • 标签: HERG 钾通道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 12 蛋白质 -
  • 简介:目的探讨当地汉族人群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N2)基因rs2847281和内皮脂酶(LIPG)基因rs200081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264例(出血性脑卒中组),健康体检者390例(对照组),采用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平台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检测,分析2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并且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rs2000813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rs2000813在男性和女性中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rs2847281在女性中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等位基因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OR=0.590,95%CI:0.356~0.979,P=0.040);2组rs2847281在男性中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2000813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易感无关。rs2847281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存在性别特异性:与女性出血性脑卒中易感相关,C等位基因是保护因素。

  • 标签: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非受体2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脑出血 等位基因 基因频率
  • 简介:利用生物活性导向分离方法,从丹顶草提取物中筛选出有效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活性的四个三萜类化合物,通过文献比较分别鉴定为aceriphyllicacidC(1),aceriphyllicacidD(2),aceriphyllicacidE(3)和aceriphyllicacidF(4)。所得化合物1-4有效抑制PTP1B活性的IC50值范围在(2.1±1.5)μmol/L到(11.2±2.5)μmol/L之内。化合物1和2的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齐墩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以混合形式抑制PTP1B活性。

  • 标签: 丹顶草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 三萜类化合物 生物活性导向分离
  • 简介:摘要 舒尼替尼(sunitinib)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治疗多种癌症和疾病,包括非小细胞性肺癌、胃癌和肾损伤等。本文就舒尼替尼治疗的癌症、药物联用以及当前研究方向进行阐述。

  • 标签: 舒尼替尼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癌症
  • 简介:摘要:医疗领域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临床方面对肿瘤疾病的生物学特征产生了更加明确的认知,蛋白酪氨酸激酶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肿瘤疾病诊治过程中,以其作为靶点诊治肿瘤疾病,肿瘤的临床干预质量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已经成为了医疗领域的研究重点,该药物在肿瘤疾病干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将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现状做出进一步综述,旨在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干预质量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 蛋白酪氨酸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对川崎病小鼠心肌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信号通路。方法将5~6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人参皂苷Rb1低剂量组(50 mg/kg)和高剂量组(100 mg/kg),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间断性腹腔注射10%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以诱发川崎病心肌损伤病理模型,共计6 d,每天2次;阿司匹林组、Rb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在造模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20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及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酶偶联法检测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酶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STAT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Rb1高剂量显著改善了模型组的心肌纤维断裂和撕裂,以及细胞炎性浸润和坏死等症状。ELISA结果显示,和模型组相比,Rb1高剂量可以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1β的高表达,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且低、高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0.05)。Rb1高剂量组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五种酶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且低、高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0.05)。同时,和模型组相比,Rb1高剂量组显著下调了肌钙蛋白I的表达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和模型组相比,Rb1高剂量显著上调了p-JAK2/JAK2、p-STAT3/STAT3和B淋巴细胞瘤蛋白-2/β-肌动蛋白(B-cell lymphoma-2/β-actin,Bcl-2/β-actin)的相对表达水平,同时显著下调了裂解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β-肌动蛋白(Cleaved caspase-3/β-actin)的表达水平,而且低、高两个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可有效减轻川崎病小鼠的心肌损伤,Rb1高剂量组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且疗效与Rb1使用剂量有关。作用机制可能是人参皂苷Rb1激活JAK2/STAT3/Bcl-2信号通路,下调促凋亡相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

  • 标签: 人参皂苷Rb1 川崎病 心肌损伤 抗炎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对川崎病小鼠心肌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信号通路。方法将5~6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人参皂苷Rb1低剂量组(50 mg/kg)和高剂量组(100 mg/kg),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间断性腹腔注射10%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以诱发川崎病心肌损伤病理模型,共计6 d,每天2次;阿司匹林组、Rb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在造模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20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及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酶偶联法检测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酶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STAT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Rb1高剂量显著改善了模型组的心肌纤维断裂和撕裂,以及细胞炎性浸润和坏死等症状。ELISA结果显示,和模型组相比,Rb1高剂量可以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1β的高表达,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且低、高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0.05)。Rb1高剂量组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五种酶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且低、高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0.05)。同时,和模型组相比,Rb1高剂量组显著下调了肌钙蛋白I的表达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和模型组相比,Rb1高剂量显著上调了p-JAK2/JAK2、p-STAT3/STAT3和B淋巴细胞瘤蛋白-2/β-肌动蛋白(B-cell lymphoma-2/β-actin,Bcl-2/β-actin)的相对表达水平,同时显著下调了裂解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β-肌动蛋白(Cleaved caspase-3/β-actin)的表达水平,而且低、高两个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可有效减轻川崎病小鼠的心肌损伤,Rb1高剂量组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且疗效与Rb1使用剂量有关。作用机制可能是人参皂苷Rb1激活JAK2/STAT3/Bcl-2信号通路,下调促凋亡相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

  • 标签: 人参皂苷Rb1 川崎病 心肌损伤 抗炎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本文初步探究酪氨酸联合半胱氨酸对小鼠肝脏解偶联蛋白1(UCP1)表达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基础日粮中补充不同浓度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以及探究如何治疗肥胖症的新方法。结果表明,饲料添加组小鼠的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减少,相关因子PRDM16,PGC-1α,PPAR-γ,UCP1含量升高。最终结果表明,膳食补充剂酪氨酸联合半胱氨酸可以在室温下通过促进相关因子的升高,对机体起到减肥的作用。在戒毒医疗工作实践中可以根据该实验结果,帮助戒毒人员管理身材,有序回归社会。

  • 标签: 酪氨酸 半胱氨酸 戒毒医疗 脂质代谢 肥胖症
  • 简介:应用偏最小二乘法.研究了在微弱荧光信号情况下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和不同建模光谱区间对色氨酸酪氨酸溶液浓度定量分析结果的影响,发现预处理方式采用平滑、减黑暗响应和减直线操作,然后建模光谱区间采用300—500nm范围内取极值点并对300—400nm进行间隔10nm取值时得到最佳的建模效果.实验最终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酪氨酸浓度的平均预测误差为5.9%.色氨酸浓度的平均误差为8.1%.

  • 标签: 偏最小二乘法 荧光光谱 定量分析
  • 简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替尼类)为一类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化合物,它通过抑制蛋白酪氨酸残基磷酸化,阻断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表达位置的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起到抗肿瘤的功效。本文通过对替尼类抗肿瘤药物的平均分子量、氢键、极性表面积和可旋转键数等变量进行类药性分析和相关性研究,得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范围,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替尼类抗肿瘤药物的设计研发中。

  • 标签: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替尼类 抗肿瘤药物 类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采用国内外专业文献进行综述与评估。结果及结论: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质,近年来其进展迅速,上市和临床应用广泛,其抑制肿瘤细胞的损伤修复、可使肿瘤细胞分裂阻滞。成为研发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的重要方向。

  • 标签: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 进展 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脾酪氨酸激酶(Syk)的表达及其与周期素1(CyclinD1)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贵州航天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标本46例,其中Ⅰ级13例,Ⅱ级9例,Ⅲ级5例,Ⅳ级胶质母细胞瘤19例。另取5例因脑创伤行内减压术患者的正常脑组织标本作为对照,RT-PCR检测脑组织标本SykmRNA、CyclinD1mRNA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脑组织比较,Ⅰ、Ⅱ、Ⅲ、Ⅳ级脑胶质细胞瘤标本SykmRNA表达较低,CyclinD1mRNA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胶质瘤的病理级别越高,SykmRNA的表达越低,CyclinD1mRNA表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胶质瘤中Syk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832,P=-0.000)。结论Syk在脑胶质瘤中表达较低或缺失,提示其可能具有抑癌基因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胶质瘤中CyclinD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脾酪氨酸激酶 周期素D1 神经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狐猴酪氨酸激酶-3(LMTK3)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HMGB1和LMTK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20年12月病理学确诊的99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HMGB1和LMTK3表达,并应用χ2检验评估HMGB1和LMTK3的表达水平与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MGB1阳性表达率为65.66%(65/99),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中HMGB1阳性表达率18.18%(18/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23,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LMTK3阳性表达率为82.83%(82/99),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中LMTK3阳性表达率25.25%(25/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68,P<0.01)。HMGB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4.175、4.831、5.376、6.054,P<0.05),LMTK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6.401、4.340,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HMGB1和LMTK3呈高表达,两者检测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评估。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