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榉树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将榉树叶的乙醇提取物分成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5种溶剂提取物,分别检测各极性部位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结果:在各极性部位中,榉树叶乙酸乙酯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最高,当终浓度为1.0mg/mL时,抑制率为59.11%,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其IC50为0.72mg/mL。三氯甲烷、正丁醇部位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11mg/mL、1.12mg/mL。结论:榉树叶醇提物各极性部位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相应抑制作用。

  • 标签: 榉树叶 不同极性部位 酪氨酸酶 抑制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与不同程度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526例设为冠心病组,体检健康者328例设为对照组。(1)根据冠心病患者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不同将分为3组,即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2)将冠心病组分为心肌梗死(MI)组和非MI组。统计各入组患者血浆HCY值、Lp(a)值进行比较得出结果。结果(1)单支组、多支组、双支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多支组与单支组以及多支组与双支组,血浆HCY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之间血浆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比较,MI组和非MI组HCY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I组HCY水平明显高于非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比较,非MI组和MI组LP(a)水平明显增高,且后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和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同型半胱氨酸 脂蛋白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微量自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5例具备完整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及生化检查指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断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其中,冠心病(CHD)组46例,非CHD组29例,并抽血检测其UACR、Hcy和hs-CRP的水平。结果CHD组患者UACR、Hcy和hs-CRP水平较非CH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Hcy水平也逐渐提高,但UACR及hs-CRP水平却没有明显变化。结论UACR、Hcy和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 标签: 冠心病 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与同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设置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到本院参与体检的63例健康者,设置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血清hs-CRP、HCY、CPI水平。结果对比血清hs-CRP、HCY、CPI水平,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HCY、CPI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胱抑素C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选取3种具有酚羟基的芳香类化合物,测定其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1,5-二羟基萘在120~600μmol·L-1范围内对酪氨酸酶的激活活性〉450%,最高为537%;2,2′-联苯酚的激活活性最大为284%;2,2′-联吡啶-3,3′二醇无激活活性。动力学研究表明,1,5-二羟基萘表现为非竞争性激活;2,2′-联苯酚为混合性激活作用,在酶促反应体系中,既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又改变酶的空间构型,综合提高反应速度。

  • 标签: 酪氨酸酶 激活剂 1 5-二羟基萘 2 2′-联苯酚 动力学研究
  • 简介: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水平的慢性疾病[1],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CKD(1~3期)称为CKD早期,常无任何症状,CKD3期以后,症状趋于明显,进入肾衰竭后症状则进一步加重。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微球蛋白 抑素 健康体检人群 特异性治疗 人民健康水平 肾小球滤过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a)Lp(a)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收集95例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检测其Hcy、Hs-CRP和Lp(a)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组的Hcy、Hs-CRP和Lp(a)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cy、Hs-CRP和Lp(a)灵敏度均超过80.00%,特异性均超过90.00%,联合检测能有效降低漏诊率,但特异性有所降低(P>0.05)。结论Hcy、Hs-CRP和Lp(a)都是冠心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脂蛋白(a)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a)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收集95例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检测其Hcy、Hs-CRP和Lp(a)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组的Hcy、Hs-CRP和Lp(a)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单项检测阳性检出率均超过80.00%,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P<0.05)。结论Hcy、Hs-CRP和Lp(a)都是冠心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联合检测能有效减低漏诊率。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脂蛋白(a)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就诊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70例帕金森患者,帕金森抑郁评分量表进行分组,分为帕金森抑郁组及帕金森非抑郁组,收集患者的血液,利用ELISA对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检测。采用t检验对两组患者血清中两种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帕金森抑郁组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24.18±4.87)umol/L、(5.22±1.53)mg/L,帕金森非抑郁组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9.25±5.71)umol/L、(3.87±1.15)mg/L。帕金森抑郁组血清中两种指标均高于帕金森非抑郁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伴抑郁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非抑郁患者。

  • 标签: 帕金森抑郁 同型半胱氨酸 C反应蛋白
  • 简介:为探索以D-甘露糖与氨基酸的美拉德反应制备Amadori化合物的可行性问题,以D-甘露糖和L-色氨酸为原料合成了1-L-色氨酸-1-脱氧-D-果糖,利用IR、NMR和HR-MS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合成工艺,利用在线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法研究了产物的热裂解行为。结果表明:(1)最佳合成条件为:当L-色氨酸投料量为30mmol时,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6.0h、物料比11(D-甘露糖与L-色氨酸的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0.5mmol及溶剂用量80mL,此条件下产率达到45.2%;(2)无论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裂解,产物种类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有氧条件裂解产物种类多于无氧条件;在600℃有氧条件下,1-L-色氨酸-1-脱氧-D-果糖裂解生成具有花香、烘烤香、坚果香、焦糖香等香韵的产物;(3)以D-甘露糖和L-色氨酸为原料合成1-L-色氨酸-1-脱氧-D-果糖的技术方法可行,产品收率较高。

  • 标签: D-甘露糖 1-L-色氨酸-1-脱氧-D-果糖 合成 工艺优化 热裂解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乙肝患者 HBV-DNA水平与 PreS1蛋白及 HBeAg间的相关性,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后形成的细胞毒性代谢产物,以各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对评估病情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缺血性脑卒中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药物治疗肺癌患者致不良反应是否可以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药物治疗,从而使患者能够继续从中获益.方法回顾性总结接受过EGFR-TKI治疗的病例,筛选出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药物的病例,分析疗效和安全性.从Pubmed中检索相关文献,进行文献总结分析.结果共有4例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换用另一种EGFR-TKI,其中男性4例,女性0例,中位年龄55岁(45-78岁).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3例(4级2例、3级1例)、皮疹(过敏性紫癜)1例.药物转换从厄洛替尼换为埃克替尼1例,埃克替尼换为厄洛替尼2例,吉非替尼换为埃克替尼1例.更换药物后,未再出现类似严重不良反应.检索文献,共有13篇文献报道了54例因不良反应换用另一种EGFR-TKI治疗的病例,其中多数因肝毒性从吉非替尼换为厄洛替尼.结论使用EGFR-TKI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肺癌患者,需要权衡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的获益与风险.如获益大于风险,在严密的监测下,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可能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策略.但因病例数较少,尚需进一步收集病例,并研究其机制.

  • 标签: 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不良反应 换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2月心血管内科冠心病患者83例作为实验组,选取我院同期同年龄段健康体检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并对二组测定水平进行比对与分析。结果实验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心病呈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连续监测其浓度,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同型半胱氨酸 冠心病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关系,为冠心病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拟诊为冠心病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6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5例,CAG阴性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结果与NC组相比较,ACS组、SAP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损伤人体血管内皮细胞。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越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冠心病 关系
  • 简介:在细胞中,许多具膜的细胞器,如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等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作用极为重要.第一,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膜上进行,这些膜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 标签: 生物膜 附着位点 蛋白功能 通道蛋白 信息传递 能量转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prptein,HMGB1)在促使人肾系膜细胞(humanrenalmesangialcell,HRMCs)增殖及分泌纤维化相关因子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梯度的重组HMGB1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肾系膜细胞,以CCK-8测定人人肾系膜细胞增殖情况,以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1的分泌量,以real-timePCR法测定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PNCA蛋白的表达。结果一定浓度的HMGB1可刺激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细胞内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PNCA基因表达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浓度增高。结论HMGB1通过刺激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并分泌TGF-β1参与了肾脏纤维化过程。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1 人系膜细胞 纤维化 TGF-&beta 1 增殖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体检人群体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水平和特点,分析旨在引起对Hcy常规检测的重视。方法基于循环酶法的S一腺同型半胱氨酸的方法。结果2815例人群血清Hcy浓度11.64393umol/L,结果处于正常值0~15umol/L水平,男性血清Hcy浓度13.72341umol/L,女性Hcy浓度9.564446umol/L,男性和女性的血清Hcy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年龄越大其血清Hcy越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是一个反映身体健康状况十分重要的指标,其与多种疾病相关,把血清Hcy作为常规的筛选检测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常规检测
  • 简介: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相关性,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过刺激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动、促进成骨细胞凋亡、影响骨胶原交联、降低骨量、减少骨骼血流量等途径导致骨质疏松甚至脆性骨折。研究证实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有一定作用。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