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以下简称《现汉》)将“正义”’、“道义”的“”与“语义”、“词义”的“”处理为同形词关系。将前者标为“”,下列六个义项:①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②合乎正义或公益的;③情谊;④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

  • 标签: “义” “意” 《现代汉语词典》 “正义” “语义” 第五版
  • 简介:“运气”古略李惠昌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的《中文大辞典》和三民书局编的《大辞典》都在“运气”条下列出“命运、气数”这一义项,且同引东汉王充《论衡·明雩篇》中的“运气有时,安可请求”等语作为例证。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古汉语字典》亦承用其,于...

  • 标签: 运气 《现代汉语词典》 空中运行 古义 阴阳之气 天人感应论
  • 简介:本文针对形训的种种弊端和当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全面论述了以形的理论根据,的条件和方式,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

  • 标签: 说义 根据 条件 方式
  • 简介:近代汉语中“打头”可用作副词,表示“刚刚”之义。近代汉语中的有些副词是动词短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结果,字典辞书往往忽略了这类副词。我们通过对副词“打头”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考察这类副词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 标签: 副词 打头 词汇化 语法化
  • 简介:“套餐”词义单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其解释是:“搭配好的成套供应的饭食。”但近来“套餐”花样不断翻新,铺天盖地的各色“套餐”进人了我们的生活,请看以下几例:

  • 标签: 套餐 《现代汉语词典》 新义 词义 搭配
  • 简介:<正>“帖”字,《文》云:“帖帛书署也。从巾,占声。”《辞源》帖字下:“古代未有纸,写字用竹木或布帛,写在布帛上的叫帖,写在竹木上的叫检(简)。见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按《段注》原文并无“写在布帛上的叫帖”意。其原文如下:“木部

  • 标签: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帛书 原文 段注 竹木
  • 简介:"承"有"闻",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者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的得之由,学界有"引申"说和"省缩"两种意见.通过调查分析最初用例,以"引申"符合实际.

  • 标签: 词语考释 理据 训诂学
  • 简介:摘要:“尽心知性知天”实际上是孟子思想中“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基础是性善论。人之善性既“天之所与我者”,是天给的,又是“我固有之”者,是我本身固有的,所以天与人合一。在孟子心性论的架构中,“尽心”、“知性”、“知天”是“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前提,且要进一步地落实在道德践履的过程当中,即通过“存心”、“养性”、“事天”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 标签: 尽心 知性 天人合一
  • 简介:中古时期"正"字可指:(1)直接、径直;(2)马上、立即。"正"作这两个意义用时,常与"尔"连用,"尔"是助词,无实。《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未收"正"字的这两个意义。通过列举中古文献中的29个例子,证明了"正"字的这两广泛存在于中古汉语的口语中。

  • 标签: 中古汉语 词义
  • 简介:“六”说是儒家传统诗学,其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历代对“六”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晚唐司空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赋予了“六新的内涵,主要从审美的、艺术的角度来理解“六”。首先,他用非常凝练的四个词引申出了“诗贯六的艺术效果,即讽谕、抑扬、渟蓄、温雅;其次,就如何表达“六”,他认为要做到“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再次,他认为诗歌若能很好地贯穿“六”,方能达到“全美为工”的目标。

  • 标签: 司空图 “诗贯六义” 比兴
  • 简介:<正>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小学有形、有音、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圣人之制字,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治经其重于得,得莫重于得音。”这就阐发了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声音在训诂中的作用,明确地提出了“因音以得其”的训诂方法。

  • 标签: 说文通训定声 段玉裁 段注 因声求义 声音 形声字
  • 简介:初唐诗学的发展,既有着明显的因袭特征,也有理论突破的深进,稳固的传统儒学思想仍居于主导地位,释、道诗乐理论也随着时代的演进,渗透于艺术表现的深层领域。这种儒、释、道多元思想的冲撞、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初唐诗歌美学的纵深拓进。站立于这个时期理论前沿的代表人物当推王通,其次是魏征和陈子昂,他们共同构筑了初唐诗歌美学的理论框架。他们的审美理想既对时弊有匡正作用,也对整个唐代的诗歌创作有深刻的理论导向意义。

  • 标签: 王通 贯道济义 诗学观念 诗歌美学
  • 简介:亚"一均七律只能容三宫场,故一均只能有三宫"的理论不确!因为宫场这一概念并非中国所原有的,中国有无三宫以上,当参验事实.宫场框架被提出之合理性,须建立在中国所有的音阶都包括此五正声为前提,但中国与日本唐传雅乐调都包括有不含五正音的音阶.中国有四宫(音阶),且正就是燕乐之四声调--声调就是音阶无关调式,所以古曲的主音才不与声调名相合,燕乐也才无徵调(音阶),宋元后角羽两调(音阶)才会失传.声调若只是调式,则笛上既有七律,就能吹出七调式么!那又为何只列出三种调式而不全部列出(七种或)五种调式呢?中国现仍有的以徵音、角音、羽音为主音的曲调,又是何时何地何以重现的呢?可知非是!

  • 标签: 一均三宫 均·宫·调(式) 调名 调号 “五声框架”说
  • 简介:段玉裁的“以声为体现在两个方面:“依据声旁,由声求”;“不限形体,于音得”。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条例,对“以声为”说及其得失作了论述。

  • 标签: 训诂 段玉裁 “以声为义”说
  • 简介:对儒家实践理性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但是,儒学中的实践理性到底指什么?儒家表达实践理性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学界并无明晰论述。其实,表达儒家实践理性的标志性的核心概念是""。""就是对"仁"学价值的实现之路。""的实践性功能在孔子思想中已被肯定,但受"礼"的制约而未能独立。孟子的"仁心、路"突破"礼"的限制,建立起一个价值本体与价值实践相对二分的理论结构,将""阐释为人的内在理性,又外化为"人之正路",从而为儒家确立了在现实中实现"仁"学价值的实践理性。""之所以可以成为儒家实践理性的标志性的核心概念,就因"四德"中的"礼""智"等概念在实践功能上只能从属于""。

  • 标签: 孟子 义路 儒家 实践理性
  • 简介: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刘勰对“比”的阐释,受《诗经》兴托讽喻精神和魏晋以来重文思想的影响,将“比”分为“比”之比和“比类”之比两类。刘勰认为宋玉以来文人诗赋创作“用比忘兴”,以致“文谢周人”,又总结曹刘以下用“比”来造就奇文丽采的文学现象,得出“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的结论,这体现出刘勰对“织综比,以敷其(文)华”的做法是宽容的,同时也作出了一定的规范。

  • 标签: 比义 比类 切至 奇文丽采
  • 简介:本文阐述了传统训诂学“以形”的训诂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工具和原始依据。并结合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说明如何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文言文的字、词教学。同时,也指明了“以形”的条件和局限。

  • 标签: 以形说义 中学语文教学 文言文 工具 依据 应用
  • 简介:"X得不行"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构式,表示主观程度大量。研究首先考察"X得不行"构式对变项X的选择限制,并进一步分析构式的一体化程度,将构式分为A级(低程度一体化)、B级(中程度一体化)和C级(高程度一体化)三个层级,最后从截搭整合和回溯推理两个方面探讨构式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观程度大量的获得。

  • 标签: X得不行 选择限制 一体化程度 形成机制 语义获得
  • 简介:甲骨文沈、孚二字早已释出无庸赘言,然似尚有置喙之处,故不揣鄙陋以陈之.沈,甲骨文作(?)等形,但这已是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的殷后期的汉字了.故这几个字的原始造字本义的第一种可能,应分别是“沈牛于水以祭”、“沈羊于水以祭”和“沈人于水以祭”的祭名(也是用牲法);而字形的分析也宜分别说为“象沈牛于水中”、“象沈羊于水中”和“象沈人于水中”.我以为这种本义的可能性的存在,似不宜轻易地断然排除.汉字源远流长:昨年在山东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发现了四千年前新石器后期龙山文化的一件五行十一字的陶刻汉字,一九二一年于河南渑池仰韶村以及解放后在西安半坡等地发现了六、七千年前新石器中期仰韶文化的我一向认为是文字的几十种陶刻汉字.汉字既有六、七干年的历史,许多汉字的资料无疑还会陆续有所发现,或许会从地下挖掘出证明沈字这第一种本义的存在的文字资料的.

  • 标签: 甲骨文 “信” 《说文》 古今字 汉字 新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