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血小板冰冻保存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为临床急需应用冰冻血小板的治疗及抢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方法采集健康人新鲜血进行离心,制作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并比较冰冻保存前后血小板数量PLT、PCT,MPV,P-LCR,PDW,PH试纸测PH值;将分离的血小板分别加入保护剂二甲基亚砜(5%DMSO)后迅速置于-80℃低温冰箱保存。1月后对血小板进行复苏,再次检测Plt、MPV、PDW、PCT、P-LCR、PH值。然后对冰冻前后指标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Plt、MPV、PDW、PCT、P-LCR、PH值冰冻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在-80℃条件下冰冻保存1月,血小板相关参数保持稳定。

  • 标签: 冰冻保存二甲基亚砜血小板参数
  •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总蛋白(TP)、叶酸(FOL)、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试验组(捐献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未捐献组),检测其TP、FOL、TPO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不同捐献次数(16-50次、51-100次、≥101次)、不同捐献量(0U、29-100U、106-160U、161-271U)、不同性别分亚组讨论.结果捐献组与未捐献组之间比较TP,P=0.026;FOL,P=0.019;TPO,P=0.006,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P,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66.98〉64.63;66.66〉63.11);FOL,男性和女性捐献组〉未捐献组(6.31〉5.95,7.79〉6.94),但捐献组与未捐献组TP、FOL仍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TPO,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55.270〉36.567,56.058〉53.551).不同捐献次数间比较:男性TP、TPO,P值分别为0.027、0.028,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男性献血者TP、TPO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认为对男性FOL的水平影响有限(P=0.498,P〉0.05);女性TP、TPO,P值分别为0.506、0.285,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但对女性FO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不同捐献量之间比较:男性TP、FOL,P值分别为0.066、0.490,认为不同献血量对男性献血者TP、FOL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TPO的影响有差异性(P=0.030,P〈0.05,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TP、TPO,P值分别为0.728、0.356,认为不同献血量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FOL影

  • 标签: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血清总蛋白 叶酸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降温速率制备方法对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的影响,以选择最优降温速率。方法收集16例健康捐血者200ml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按照不同冷冻速率(A组1℃/min、B组10℃/min、C组20℃/min)冰冻血小板,储存1周后复温,测定血小板凝血质量,与对照组(新鲜血小板)及(D组)非程序降温组比较。结果A、B、C、D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小板计数、回收率及聚集率均明显高于A、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组CD42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组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受降温速率影响比较大,10℃/min为最优降温速率。

  • 标签: 降温速率 冰冻血小板 凝血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份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保障献血者安全。方法研究人员按照研究要求从2017年6月—2018年6月接收单份、双份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各50名,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100名献血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使用血细胞计数仪监测采集前血常规主要参数水平,设为对照组,采用血细胞计数仪监测采后血常规主要参数水平,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捐献者的血常规变化。结果对比两组献血者的采集前后的血常规指标,WBC、Hb、RBC、Hct、Ph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采集单份或双份血小板,对捐献者而言安全有效,可有效的提升血小板采集率,且对捐献者的血常规各项参数无影响。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采集前后 献血者 血常规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疟疾患者的病情与血小板数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2010年1月20例疟疾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数量的主要表现。结果血小板数量降低。结论在临床上可对血片进行瑞氏染色镜检对疟疾进行诊断。当病人有高热、寒战等临床症状无其他基础性疾病及服用对血小板有影响的药物且抽血顺畅,血小板降低时,应提高警觉。

  • 标签: 疟疾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KD的29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即入院发热时及恢复期即热退1周内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同时测定300例同期年龄相仿发热患儿(非KD及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对有和无冠状动脉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KD患儿PLT、PCT升高,恢复期较急性期更显著(P<O.001)。恢复期MPV、PDW降低。PLT与MPV呈负相关,与PCT呈正相关。MPV与PDW呈正相关。冠状动脉异常患儿与无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有助于KD诊断,但至少目前不能作为预测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

  • 标签: 川崎病 血小板参数 诊断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用SEPSA交叉配型的方法给既往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悬液.结果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后,1hCCI、24hCCI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用SEPSA交叉配型方法选出血型配合的血小板输注,可逆转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

  • 标签: 交叉配型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酶联免疫吸附法 出血性疾病
  • 简介: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单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分为2组,实验组为参加过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153例,对照组为以往无献血史,首次来血站献血且符合献血条件,共189例,利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WBC、RBC、Hb、HCT、PLT、PDW、PCT、MPV及IPF比例等项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男性献血者WBC、P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b、HCT、PLT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MPV、IP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女性献血者WBC、RBC、Hb、HCT、PLT、PCT、M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W、IPF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对于男性献血者除加快RBC、PLT的骨髓造血功能外,并未加速IPF上升,相反促进PLT成熟。对于女性献血者则由于自身早期的生理性周期性失血,女性献血者的RBC、PLT等指标已受自身免疫负反馈调节而耐受,但对于多次捐献血小板的女性献血者,可能血小板生成能力较男性献血小板者增加有关。

  • 标签: 网织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 骨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仪器法在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减少的检验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343例血小板检验的患者血液作为本次检验的标本,采用仪器法进行血小板的计数,并用手工计数法对血小板数量进行复检,并分析仪器法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原因和对策。结果仪器法检验血小板值<100×109/L的有297例,比手工计数血小板值<100×109/L减少了46例,当仪器检验血小板出现报警符号时,要采用草酸铵法进行复检,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血涂片染色进行检验观察。结论血小板计数的精确性对疾病的确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血小板减少样本的检验时,需要将仪器法和手工计数结合起来计算。

  • 标签: 仪器法 血小板计数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和(或)HLA相关抗体,以下统称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探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策略。方法分析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后效果,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后效果,通过血小板纠正指数(CCI)评估输注后效果。结果196例反复多次输血(红细胞、血小板等)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67例(34.1%),对判断为PTR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52例(77.6%);对52例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配型成功27例,血小板输注有效23例,有效率为85.1%;余下25例血小板配型未找到相配合者采取随机输注,血小板输注有效4例,有效率为16.0%。结论对于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很有必要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配型 血小板输注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效果探究。方法:本次选取主要为疑似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71例,对各个患儿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33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儿童38例作为对照组,试验起始于2022年1月内,终止于2022年12月内,对两组患儿进行结果:检查后发现71例疑似患儿中有27例患儿抗GPⅠb自身抗体、抗GPIX自身抗体、抗GPⅡb自身抗体、抗GPⅢa自身抗体、抗GMP140自身抗体等检查结果呈阳性,见表1。另比较27例阳性患儿与其余44例患儿CD16 CD56 NK细胞比例,发现27例患儿水平更低(P<0.05),见表2。后完善骨髓涂片,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确诊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随即对27例确诊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进行免疫球蛋白封闭抗体等治疗,疗效显著。结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会出现明显异常变化,在诊断中需要关注其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细胞亚群 血小板相关抗体
  • 简介:目的:研究重度室息新生儿及新生儿铗氧铗血性脑病(HIE)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2例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和20制正常足月新生儿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难度。结果;室息组生后第一天GMF-140浓度为42.7±17.4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发生中重度HIE的GMP-140浓度与无益生HIE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GMP-140浓度可间接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情况。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新生儿HIE中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GMP-140维度与HIE关系密切。

  • 标签: GMP-140 颗粒膜蛋白 血小板 HIE 重度窒息新生儿 血性
  • 简介:本文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与血小板形态和功能异常的关系的相关研究,重点讨论了肌肉假说和骨骼假说。提出了特发性侧凸病因学研究中血小板异常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特发性脊柱侧凸 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全麻大手术前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规律,为术后防凝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5l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取静脉血,并以20例健康人血样作对照,用流式细胞免疫技术测试其外周血小板P-选择素(CD62p)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前血小板CD62p阳性率为2.57±l.18%,术后为21.92±17.62%。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其中男性患者术后CD62p阳性率均值较术前增加9.94倍,女性患者增加2.47倍。结论:全麻手术对血小板活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男性患者更为明显,应重视术后防凝措施,以防发生血栓栓塞。

  • 标签: 全身麻醉 围手术期 血小板活化 血栓栓塞 P-选择素 流式细胞免疫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6年1~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需大输血(24小时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000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40例患者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以及凝血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患者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输血前的凝血功能变化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大量输血后的患者,在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医护人员需再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一系列生命指标,并适当给予血小板、血浆等补充,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

  • 标签: 大量输血 血小板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酒精性肝硬化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了解其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方法采用贝克曼LH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50例酒精性肝硬化病人和5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四项参数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检测血小板参数对救济性肝硬化损伤程度,临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因不同疾病而行脾切除手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变化规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对94例不同疾病(外伤性脾破裂7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各组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基本相同。结论各种原因所致脾切除术后患者血小板数量均明显升高。对增高明显者,为防止脾切除后血栓形成和栓塞发生,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标签: 脾切除 血小板 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