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病人术后血小板(PLT)升高的意义.方法:用自动血球计数仪CELL-DYNl600检查196例乳腺癌和6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全血图各1次,比较两次结果.结果:196例病人术前PLT为(145.12±78.09)×109/L,术后l周时PLT为(212.14±78.47)×109/L,术后较术前升高(P<0.001);而良性患者无明显变化.腋窝淋巴结阳性与阴性病人,临床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PLT无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病人术后PLT较术前升高,PLT有可能作为一个新的预后因子,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乳腺肿瘤 血小板 手术前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至我院进行诊治的乳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以及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人员血小板参数PLT以及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和D-D水平。结果研究组PLT、Fib、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T、aP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凝血指标的异常提示其机体存在一定的凝血功能紊乱,这种凝血功能的异常对于乳腺癌的发展和转移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对于乳腺癌患者病情的监测和治疗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血小板 凝血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60例无糖尿病肾病和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PLT,MPV,PCT,和PDW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1糖尿病组与正常人组比较MPV,PDW显著升高(P<0.01),PLT计数减低(P<0.05)PCT测定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肾病组与无肾病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MPV和PDW水平平均显著高于无肾病组(P<0.01),而PLT计数比无肾病组减少(P<0.05),PCT测定值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MPV和PDW显著升高,PLT计数减低,伴肾病组MPV合PDW水平明显高于无肾病组(P<0.01),而PLT比无肾病组减少(P<0.05),结果提示检测MPV,PDW和PLT对糖尿病的预后判定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糖尿病无肾病 糖尿病肾病 血小板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小板计数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同时应用JT-IR血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法;结果仪器法计数明显低于手工法(t=3.7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计数是临床上诊断ITP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主要观察指标,同时还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准确地计数血小板非常重要。在临床上,建议ITP患者采用显微镜手工法计数血小板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计数 显微镜法
  • 简介:建立一支志愿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队伍,除了加大无偿捐献机采宣传和招募力度外,捐献者在初次捐献血小板时的经历和感受对他们以后是否能够成为固定无偿捐献机采献血者也有一定影响。本文对2007年10月-2008年10月445名无偿捐献机采者进行随机调查,并追踪再次捐献血小板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无偿捐献 初次 机采献血者 随机调查 捐献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采用两种血小板保存箱保存的效果。方法择取12袋PRP进行研究,每袋再均分为2袋,分别放入PF48h型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XHZ-IB型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进行保存,保存时间为5天,对两组的各项保存指标进行每日检测分析。结果两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乳酸、pH值、乳酸脱氢酶三项血小板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的低渗休克反应回复率、血小板聚集率、CD62p表达率三项指标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两种保存箱保存效果的对比,证明XHZ-IB型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对PRP进行保存的效果良好。

  • 标签: 血小板 保存箱 保存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rhTPO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6例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采用rhIL-11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为7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小板值以及用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就升血小板胶囊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作用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择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对其实施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结果:将升血小板胶囊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中后,其血小板抑制程度较轻,T细胞Foxp3mRNA、IL-2mRNA

  • 标签: 升血小板胶囊 肿瘤 化疗 血小板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血小板输注的意义、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意义、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机制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验数据的支持,本文深入探讨了血小板输注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血小板抗体检测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中的作用。此外,本文还详细阐述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机制,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探讨了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应用,为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改善临床输血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血小板 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 为您保驾护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60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酶Ⅲ、D-二聚体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结论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无明显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 标签: 多次单采血小板 凝血功能的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的变化,为临床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确诊为ACS的患者50例,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23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21例和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患者5例,于入院当时或治疗前抽肘静脉血测定GPⅡb/Ⅲa.同时取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三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各组之间的血小板GPⅡb/Ⅲa分子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PⅡb/Ⅲa受体阻断剂是抗血小板聚集的理想药物.

  • 标签: 不稳定心绞痛 心肌梗死 血小板 膜糖蛋白
  • 简介: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161000 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分析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得到影响,分析前后变化的差异性。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8 年 1 月~ 2019 年 7 月 单采血小板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外周血 溶血率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病变组(49例)和无血管病变组(79例),分别检测各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L-PLT),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管病变组患者MPV、PDW和L-PLT较无血管病变组增高[(13.98±2.35)fl比(11.53±2.06)n、(15.87±2.18)n比(13.51±2.01)fl、(10.91±1.34)×109/L比(8.72±1.03)×109/L],PLT较无血管病变组降低[(115.2±10.5)×109/L比(129.6±8.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变组MPV、PDW、L-PLT、PLT与对照组[(10.41±1.95)n、(11.15±1.88)n、(6.21±0.98)×109/L、(176.5±7.2)×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血小板相关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恶性疟疾患者进行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检查,并且以此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疾病的诊断。方法:将我院接受治疗的恶性疟疾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组,共为81例,本次研究时间在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选择同期到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参照组,共为8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查,分析并对比两组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参数的不同。结果:研究组患者的PCT、Hb、RBC以及MCV等参数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着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小于0.05。而两组MPV、MCHC以及MCH等参数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表示并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恶性疟疾患者来说,进行临床检查的过程中,Hb、RBC以及PLT等参数可以作为诊断患者是否发生感染的辅助工具,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

  • 标签: 恶性 疟疾患者 红细胞 血小板 参数变化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