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方向对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治疗40例腰椎退变性患者资料,左侧为20例(左组),男5例,女15例,年龄(70.62±5.45)岁;左侧为凹20例(左凹组),男3例,女17例,年龄(69.73±7.24)岁;另纳入不伴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管狭窄症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患者20例(无组),男5例,女15例,年龄(71.48±5.73)岁。分别在MR轴位T2加权图像及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以下OLIF操作相关解剖学参数: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距离,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椎交感干距离,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至椎体横轴的距离,L2~5相邻椎体中点之间距离,椎体旋转角度,OLIF操作通道角度。对3组测量参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分析。结果3组患者L2,3、L3,4、L4,5节段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距离和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椎交感干距离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左凹组L2,3节段[(24.41±9.54)mm、(18.18±7.1)mm)]、L3,4节段[(18.54±7.94)mm、(13.73±6.73)mm)]显著大于无组;而左组L4,5节段的上述数值[(19.16±7.04)mm、(11.67±3.63)mm]大于无组。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至椎体横轴的距离,左组L2,3、L3,4节段[(13.76±2.98)mm、(15.87±3.53)mm]显著大于无组;而左凹组对应数值[(9.97±3.14)mm、(10.75±5.03)mm]明显小于无组。左组L2,3、L3,4相邻椎体中点之间距离[(37.67±3.45)mm、(38.18±3.54)mm]大于无组与左凹组,且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体旋转角度与OLIF手术通道角度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左组中两者呈负相关,在左凹组中两者的绝对值呈正相关。结论腰椎退变性方向对OLIF的手术操作相关解剖学参数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术前根据方向针对性设计并调整操作技巧。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脊柱侧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方经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治疗轻、中度矢状面失平衡成人退变性脊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武汉同济医院接受OLIF联合后路Wiltse入路矫形内固定治疗的27例成人退变性脊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51~68(54±11)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情况;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和评估脊柱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与LL差值(PI-LL)、矢状面垂直轴(SVA)等改变情况。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52(30±5)个月。手术时间为(235±33) min,术中出血量为(433±62) ml。腰痛和腿痛VAS及O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8±1.4)分、(7.3±1.4)分和71%±1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1.2)分、(1.0±0.9)分和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5.302、139.855、291.198,均P<0.05)。腰椎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8°±8°下降至末次随访的9°±4°(F=66.352,P<0.05)。LL由术前的20°±11°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33°±7°(F=17.678,P<0.05)。PT、PI-LL及SVA也分别下降显著,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11、23.809、53.372,均P<0.05)。本组未出现严重的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OLIF联合Wiltse入路矫形内固定治疗轻中度矢状面失平衡成人退变性脊柱的临床疗效满意,其创伤较小、并发症少,能较好地矫正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及失平衡情况。

  • 标签: 脊柱侧凸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Wiltse入路 微创手术 矢状面失平衡
  • 简介:【摘要】】成人退变性弯()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之一,常因病变节段的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椎体滑移、椎节失稳、脊柱失衡等问题,而出现严重的腰背部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目前关于退行性脊柱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弄清退行性脊柱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是广大脊柱外科学者致力于追求的目标。本文将就退行性脊柱发病机制、病情评估及治疗等做一综述。

  • 标签: 退行性 脊柱侧凸 发病机制 病情评估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徒手经第2骶骨翼骶髂螺钉(S2AI)植入技术应用于退变性腰椎腰骶骨盆固定融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10月南部战区总医院和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收治的采用徒手S2AI植入技术治疗的18例退变性腰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年龄63.2岁(范围:55~71岁)。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的相关参数,包括主弯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7PL-CSVL)、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铅锤轴线(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S1骶骨倾斜角(SS)及脊柱-骨盆匹配度;术后行骨盆CT评估S2AI植入准确性,同时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记录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Wilcoxon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7个月(范围:12~6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椎Cobb角由术前的(32.28±4.97)°降至(6.56±3.20)°(t=41.142,P<0.01),C7PL-CSVL由术前的(1.11±2.07)cm降至(0.18±1.08)cm(t=41.142,P=0.06),LL由术前的(-22.39±13.07)°改善至(-36.39±4.29)°(t=4.470,P<0.01),脊柱-骨盆匹配度由术前的(26.83±14.83)°降至(13.72±8.3)°(t=4.396,P<0.01),PT由术前的(27.94±4.26)°降至(23.39±6.08)°(t=2.680,P=0.02),SS由术前的(22.22±6.36)°升至(26.28±7.24)°(t=-2.178,P=0.04),SVA由术前(6.54±4.51)cm降至(2.62±1.29)cm(t=3.052,P=0.01),矢状面失平衡明显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从术前0.58(0.40)分[M(QR)]降至0.18(0.15)分(Z=-4.567,P<0.01),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8例患者共植入S2AI螺钉32枚,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例患者CT检查见S2AI突破皮质,1例为2级(中度),偏向腹;2例为1级(轻度),1例偏腹,1例偏背。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完成了SRS-22问卷,手术满意度平均4.4分。结论徒手S2AI植入技术应用于退变性腰椎腰骶骨盆固定融合术能维持腰骶骨盆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脊柱侧凸 治疗结果 S2AI技术 退变性腰椎侧凸 骨盆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治疗116例腰椎退变性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6例患者采用OLIF入路[OLIF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65.2±8.7)岁;Lenke-SilvaⅡ型41例,Ⅲ型15例]和60例采用TLIF入路[TLIF组,男19例,女41例;年龄(61.3±11.6)岁;Lenke-SilvaⅡ型43例,Ⅲ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并发症;分析两组的各自手术前后的腰椎矢状位、冠状位Cobb角和顶椎中心偏移距离。结果OLIF组和TLIF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7±1.6)分和(8.1±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5)分和(2.2±0.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和TLIF组ODI分别从术前47.5%±9.1%和52.6%±5.8%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22.4%±6.7%和25.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矢状位Cobb角,术前OLIF组为8.6°± 5.7°,末次随访时为23.6°±4.3°;TLIF组术前为9.2°±4.2°,末次随访时为21.3°±4.8°;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腰椎冠状位Cobb角,OLIF组术前为16.4°±9.6°,末次随访时为2.8°±2.1°;TLIF组术前为15.2°±7.8°,末次随访时为6.4°±2.7°;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P<0.001)。顶椎中心偏移距离,术前OLIF组为(26.3±9.4)mm,末次随访时为(4.3±1.9)mm; TLIF组术前为(23.4±5.5)mm,末次随访时为(7.5±4.2)mm;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P=0.03)。OLIF组融合率为97.7%(127/130),TLIF组为91.1%(164/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OLIF组为16.1 %(9/56),TLIF组为8.3%(5/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12.3% (16/130),T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21.9%(35/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 0.03)。结论OLIF技术是治疗伴有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变性的有效手段,与TLIF相比可实现类似的临床效果,且能获得更好的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的矫正。

  • 标签: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软脑膜下小脑扁桃体下疝切除、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CM-Ⅰ)并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脊髓空洞症专科16例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CM-Ⅰ并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儿童组(8例)和青少年组(8例),脊柱弯测量角Cobb角<35°组(6例)和Cobb角≥35°组(1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创手术治疗后,平均随访2年。在儿童组和青少年组中,微创术后脊柱改善6例(37.5%),恶化5例(31.3%),无变化5例(31.3%)。其中儿童组有3例(37.5%)需要行脊柱矫正手术,青少年组有6例(75.0%)需要行脊柱矫正手术。Cobb角<35°组和Cobb角≥35°组中,术前Cobb角≥35°组的患者(7/10例,70.00%)比Cobb<35°组的患者(2/6例,33.33%)更需要进行脊柱矫正手术(P=0.018)。结论CM-Ⅰ并脊柱患者Cobb角<35°时行微创软脑膜下小脑扁桃体下疝切除、枕大池重建术干预可能能改善或稳定脊柱

  • 标签: 脊柱侧凸 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 微创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由基因及椎旁肌免疫组化确诊的Ⅵ型胶原相关肌病患者,且该患者仅以脊柱为单独表型。本病例提示临床中某些脊柱的患者,其潜在病因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肌肉疾病,为脊柱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 标签: 脊柱侧凸 Ⅵ型胶原相关肌病 椎旁肌病理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青少年脊柱是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常见脊柱疾病。青少年脊柱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当出现脊柱畸形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脊柱,能够有效避免疾病的进展。对青少年脊柱筛查工作进行规范非常必要。指南的制定过程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方法,由多学科专家组成指南制订小组,通过多轮针对临床医生的在线问卷调研确定指南中需要定义的重要临床问题。对青少年脊柱领域已发布的相关指南、系统评价以及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价。经过多轮德尔菲投票确定指南的推荐意见及其推荐强度。最终形成10条推荐意见,涉及青少年脊柱的筛查对象、青少年脊柱的筛查方法及筛查后的临床路径指引,旨在为我国青少年脊柱筛查的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最常见的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可并发远端附加现象。远端附加现象常伴有不理想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多见于选择性胸椎融合术后的患者,表现为主弯跨度向远端未融合椎体延伸。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远端附加现象的定义为主弯下端椎向远端移动,主弯远端椎体数目增加且伴有远端融合椎下端第一椎体偏离骶骨中线增加5 mm以上或远端融合椎下第一椎间隙成角增加5°以上。远端附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远端融合椎的选择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由于外科医生的标准不同,远端融合椎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对此存在较大争议。远端附加现象的发生不是单个危险因素直接导致的结果,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骨骼成熟度、远端融合椎与骶骨中线的距离、L4倾斜分型、肩平衡、冠状面平衡、腰弯柔软度、主胸弯矫正率、远端融合椎旋转等。远端附加现象的进展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不得不进行支具治疗甚至手术翻修。目前关于术后远端附加现象进展以及手术翻修指征的文献报道甚少。本文针对AIS患者术后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预防以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脊柱外科学界已普遍认同脊柱矫形手术是严重早发性脊柱(EOS)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策略,其中脊柱融合手术和生长棒技术是最常见的手术方案。EOS患者行脊柱矫形术前应予以全面的影像学检查、仔细的神经系统查体以及时发现可能伴发的椎管内异常。对于无进展性神经损害证据的EOS患者,在不预防性神经外科手术的情况下行生长棒植入和后续撑开手术并不明显增加患者医源性神经损害的风险。

  • 标签: 脊柱侧凸 早发性脊柱侧凸 椎管异常 矫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成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growth friendly non-fusion technique, GF)治疗早发性脊柱(early-onset scoliosis,EOS)患者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0月完成GF治疗的26例EOS患者,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7.2±2.4)岁。16例患者采用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的撑开手术且完成生长棒及VEPTR治疗后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者初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完成GF治疗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共接受145次撑开手术,撑开次数为(5.6±2.1)次。患者完成GF治疗时年龄(12.6±1.6)岁,GF治疗撑开时间为(4.7±1.4)年,完成GF治疗后随访时间为(2.9±0.9)年。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后主弯Cobb角由术前81.2°±17.3°明显降低至41.1° ±13.1°(t=8.124,P< 0.001),末次撑开时增加至48.8°±15.4°。16例患者在末次撑开手术后再行终末融合手术,主弯Cobb角由末次撑开时52.8°±16.1°降低至45.4°±14.8°(t=2.415,P=0.035),矫正率为14.1%±9.4%;余10例患者未行终末融合手术而直接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完成GF治疗时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44.9°±16.2°和45.2°±15.6°;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44.3%±15.5%。内固定置入术后胸椎高度及脊柱高度均较初次手术前明显增加,生长棒撑开期间胸椎高度(T1~T12)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3.3±0.9)cm和(5.6±1.9)cm,每次撑开手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获得(0.6±0.3)cm和(1.0±0.4)cm的增加。术后14例患者发生36例次并发症,撑开期间13例患者共发生27例次并发症,完成GF治疗后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发生9例次并发症。结论GF矫形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EOS患者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完成GF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撑开期间明显降低,但反复撑开后行终末融合手术的矫正率较低。

  • 标签: 儿童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随访研究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早发性脊柱(EOS)患者在生长棒治疗期间颈椎矢状面参数分析,探讨生长棒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至2018年在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生长棒手术治疗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4例EO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使用Surgimap软件对生长棒置入术前及术后、生长棒调节术前及术后的脊柱全长正位X线(包括中立位颈椎位片)进行测量,其中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颈椎前C2-7Cobb角、T1倾斜角、C2-7颈椎矢状位平衡(C2-7SVA);对脊柱全长影像学参数胸弯/胸腰弯Cobb角、T5-12 Cobb角即胸椎后凸角(TK)、最大后Cobb角、C7-S1脊柱矢状位平衡(SVA)及近端交界区角度(PJA)等进行测量;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包括上端固定椎(UIV)、有无节段近端交界性后(PJK)、单/双生长棒,分别进行组间对比分析;使用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颈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4例EOS患者,所有患者均经1次以上撑开手术,随访时间(35±14)个月。患者术前C2-7Cobb角为17°±11°,T1倾斜角为28°±13°,C2-7SVA为(17±11)mm,术后分别为18°±9°、28°±11°、(16±10) mm,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5、0.14、0.55,均P>0.05)。末次调棒随访时C2-7Cobb角、T1倾斜角、C2-7SVA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0、-4.08、-2.46,均P<0.05)。PJK组△C2-7Cobb角、△T1倾斜角均较非PJK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3.25,均P<0.05);而UIV选择和生长棒数量对于△C2-7Cobb角、△T1倾斜角无显著影响(t=-1.02、-1.61、-0.67、0.31,均P>0.05)。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JK的出现为发生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7,95%CI:1.49~91.54,P<0.05)。结论生长棒手术在矫正脊柱的同时,生长棒手术会增加EOS患者的颈椎前及T1倾斜角,对于出现PJK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颈椎矢状位序列和颈椎矢状位平衡。

  • 标签: 早发性脊柱侧凸 生长棒技术 颈椎矢状位 近端交界性后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对比微创、开放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的效果 。方法:对 2016 年 5 月 ~2017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成人退变性脊柱患者 48 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 26 例采取分期微创矫形手术治疗(微创组)、另外 22 例采取后路开放矫形手术治疗(开放组)。对比两组治疗有关情况 。结果:随访 24 个月,两组治疗后矢状面平衡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P < 0.05 ),但两组间矢状面平衡改善情况并无差异性( P > 0.05 );开放组并发症发生率 22.7% 与微创组 3.6% 差异有意义( P < 0.05 )。 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能取得和开放手术相当的矢状面平衡恢复效果,同时严重并发症发生几率小。

  • 标签: 退变性 脊柱侧凸 微创手术 开放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与分析四维三点矫正法在脊柱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 2017年 9月至 2018年 9月收治的 60例脊柱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 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后路矫正术治疗,试验组给予四维三点矫正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矫形康复效果及患者对术后美观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 Cobb角明显减小、治疗后 Cobb角矫正率明显提升,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四维三点矫正法治疗脊柱的矫形康复效果明显,治疗中及治疗后指标明显优于单纯后路矫正术,可作为一种理想矫正方法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 ]四维三点矫正法 单纯后路矫正术 脊柱侧凸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成立微信公众平台,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入本科室的3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特发性脊柱最新诊疗与康复知识、手术相关内容。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2周的抑郁(SDS)和焦虑(SAS)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7.42±5.62)分、(49.22±4.32)分,均低于对照组(44.48±5.81)分、(55.51±4.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2 d、3 d、7 d,观察组术区疼痛评分分别为(4.3±1.3)分、(4.1±0.5)分、(3.0±0.4)分、(1.8±0.5)分,均低于对照组(6.7±1.1)分、(4.5±0.3)分、(4.3±0.6)分、(3.2±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围手术期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可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

  • 标签: 微信公众平台 特发性脊柱侧凸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PJK)表现形式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162例行矫形术的AS胸腰椎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15例)与无PJK组(14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的差异。结果162例患者随访3~36(25.04±3.05)个月;随访期间,15例(9.26%)发生PJK。与无PJK组比较,PJK组年龄、Smith-Petersen截骨术比例明显升高(P<0.05);PJK组术前矢状面平衡明显下降(P<0.05),术前和术后近端交界角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近端交界角明显升高(P<0.05)。15例术后发生PJK的患者中,存在三种PJK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胸椎后的自然进展7例,压缩性骨折5例,假关节3例。结论胸椎后的自然进展、压缩性骨折、假关节是PJK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且年龄、手术方式、术前近端交界角和矢状面平衡均为AS胸腰椎畸形矫形术后PJK发生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近端交界性后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 Smith-Petersen截骨术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行脊柱后路矫形术后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患者住院期间采取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方法,结合脊柱矫形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护理重点包括: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制作病情观察记录表,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给予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指导。此外通过出院前健康宣教、出院后随访等做好患者的出院延续性护理。结果实施上述护理措施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已经恢复经口进食;出院后2个月随访,患者体质量增加4 kg。结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和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士应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和营养支持,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