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接受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治疗的患者98例作为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9例)和观察组(n=4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共有66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参与了这项研究,随机分为持续护理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4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历经了单纯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药物涂层球囊和生物可降解支架等重要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创新和进步均与医疗技术提高和器械研发密切相关,尤其在攻克慢性闭塞病变、复杂病变和危重患者治疗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该文将对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器械进展进行归纳阐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复杂病变 影像学 机械辅助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体成形(PVP)和后凸成形(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0例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随访期间(随访时间>5年)死亡患者,最终纳入39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PVP组(210例)和PKP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手术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伤椎的影像学变化。结果PVP组手术时间[(33.1±10.0)min]短于PKP组[(39.1±12.8)min],骨水泥注入量[(3.5±1.1)ml]少于PKP组[(4.8±1.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92、-12.779,P均<0.01)。两组骨水泥渗漏率和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术后椎体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3.9±2.3)、(5.6±2.6) mm,伤椎Cobb角分别较术前减小(4.2±2.3)°、(6.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69、-7.930,P均<0.01);两组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VP和PKP均可以明显减轻OVCFs患者的疼痛症状,但PKP对于椎体高度的恢复和Cobb角的改善优于PVP;PVP与PKP治疗OVCFs均具有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随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凸成形(PKP)与椎体成形(PVP)治疗老年人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单节段OVCF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57例),观察组采用PVP治疗,对照组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术后伤椎高度增加情况分别为(4.69±1.94)mL、(27.59±5.81)min、(6 537.24±898.36)元、(2.54±1.37)mm,对照组分别为(5.78±2.04)mL、(38.63±8.17)min、(24 371.85±2 365.54)元、(8.65±1.48)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9.25、10.26、7.23,均P < 0.05)。治疗前,两组伤椎Cobb 角、椎体压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对照组伤椎Cobb 角[(9.25±2.36)°]小于观察组[(20.38±3.87)°]、椎体压缩率[(20.06±3.53)%]低于观察组[(24.76±5.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5、6.23,均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16/60),对照组为17.54%(10/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P < 0.05)。结论治疗OVCF采用PVP操作更为简单,而且费用较低,但是采用PKP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优先采用PKP。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骨水泥 时间 手术后并发症 疗效比较研究 老年人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手指操在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0年12月~2021年1月收治的92例接受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措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手指操干预。观察和比较患者在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日常生活能力表(ADL)评分、焦虑自评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表(SDS)评分的差别。结果 (1)干预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出现总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手指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弯角椎体成形(PCVP)与单侧椎体后凸成形(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4例单发椎体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83例;年龄50~91岁[(70.3±7.7)岁]。骨折AO分型:A1型65例,A2型39例。患者接受PCVP或单侧PKP手术治疗,其中51例行PCVP(PCVP组),53例行单侧PKP(单侧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骨水泥分布优秀率。术前,术后24 h、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Beck指数(测量至术后3个月)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再骨折率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4±0.7)个月]。PCVP组手术时间为(12.15±1.63)min,骨水泥注射量为(2.13±0.28)ml,中透视次数为(24.74±1.71)次,均短于或少于单侧PKP组的(22.09±1.62)min、(5.30±0.52)ml、(30.09±1.86)次(P均<0.01)。PCVP组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为(1.42±0.04)倍,大于单侧PKP组的(1.18±0.02)倍(P<0.01);骨水泥分布优秀率为94%,高于单侧PKP组的70%(P<0.01)。术前和术后24 h、3个月两组VAS、ODI、Beck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PCVP组VAS为(1.20±0.49)分,ODI为16.52±5.22,较单侧PKP组的(1.49±0.58)分、20.16±5.16更低(P均<0.01)。两组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的VAS、ODI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术后24 h、3个月Beck指数较术前改善(P均<0.05),单侧PKP组术后3个月Beck指数为0.75±0.07,较术后24 h的0.79±0.07明显下降(P<0.05),而PCVP组无明显变化(P>0.05)。PCV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6%(8/51),低于单侧PKP组的47%(25/53)(P<0.01)。两组随访期间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VCF,相较单侧PKP,PCVP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注射量小、中透视次数少、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效果更好、疼痛减轻、功能改善并更好地维持伤椎高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患者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开展手指操护理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40例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分组,对照组(一般护理),观察组(注重手指操护理),分析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依从性。结果:实施后,观察组生活状况量表得分为(81.42±5.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0.39±5.39)分;对比护理依从性,对照组总依从人数为10例(占比52.63%),而观察组则有1例(占比94.74%),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手指操护理干预效果更优异,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并能增强其对护理的依从性,研究有较大价值。

  • 标签: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 手指操 生活质量及护理依从性
  • 作者: 江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2-21
  • 出处:《系统医学》2022年第8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PCI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生理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脑钠肽(BNP)以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PCI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还能够改善BNP、CRP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实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功能;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3个月后应用小剂量替格瑞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内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大出血事件的老年(≥65岁)ACS患者596例。根据PCI3个月后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不同分为两组: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标准剂量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496例或联合小剂量替格瑞洛(45 mg/次,2次/d)100例。又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出,基线无统计学差异的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组192例和小剂量替格瑞洛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分组后随访9个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血管危险因素、其他病史、病变及手术特征、合并用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匹配前,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组相比,小剂量替格瑞洛组BARC所有出血及BARC 1型出血均明显下降(均为P<0.01),BARC 2型出血仅有降低趋势(P=0.06)。匹配后,小剂量替格瑞洛组上述所有出血事件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组(均为P<0.05)。无论匹配前后,两组BARC 3或5型出血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标准剂量替格瑞洛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1)。结论在接受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中,小剂量替格瑞洛降低了轻中度出血的风险,同时未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替格瑞洛 剂量
  • 简介:病历摘要: XX 女 60岁 因“心前区疼痛5年,加重14小时”入院. 该患缘于5年前劳累时出现心前区疼痛,范围为手掌大小,向后背部放散,持续不缓解,为剧痛,同时伴大汗,在上级医院确诊心肌梗塞住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并给予心脏支架植入2枚,好转出院。5年来心前区疼痛偶发作,间断用药。14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范围为手掌大小,向后背放散,持续不缓解,在家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缓解不理想,为明确诊治而入我院,急诊给予罂粟碱静点后以“冠心病”而收入我科。病程中存在活动时心悸、气短,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饮食睡眠欠佳,二便如常。 既往糖尿病病史14年,现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最高达180/?mmHg,长期口服降压药物。4.入院时查体:体温:36.5℃ 脉搏:6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50/70mmHg,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扩大,心率66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心电图: 窦性心律 电轴左偏 陈旧下壁心肌梗塞 心肌缺血 BNP;1381.00pg/ml肌钙蛋白;2.65ng/ml 肌酸激酶同工酶:11.6ng/ml 糖化血红蛋白:8.6% 随机血糖:19.2mmol/L 甘油三酯:5.76mmol/L 脂蛋白:650.1mmol/L 总胆固醇;6.42mmol/L 心彩示:左房增大 左室肥厚 左室壁运动欠协调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主动脉弹性减低 主动脉瓣退行性变 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后因右侧桡动脉搏动消失,给予右侧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植入支架1枚,患者自述中右上臂肿胀,疼痛,术后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入病房,已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处无渗血, 桡动脉搏动消失,尺动脉搏动较好,各手指活动尚可,指腹弹性较好,各手指末梢血运较好,毛细血管反应正常。右手指有麻木感。10余分钟右下臂皮肤出现散在皮下出血点,右上臂肿胀明显,颜色发暗,暂给予调整弹力绷带松紧度,间断松开弹力绷带、右上臂间断冰袋冷敷,右上臂疼痛一直不缓解,后行右上臂血管超声检查考虑假性动脉瘤,术后3天转入上级医院。在上级医院手外科给予手术治疗,右上臂肿胀、疼痛好转,右手麻木、疼痛逐渐加重,出现右手指屈曲,活动受限,出院后右手麻木、疼痛持续存在,夜间为著,再次去到上级医院拟行手术治疗,因患者心脏方面原因,不适合再次手术,出院后给予理疗,现右手麻木较前有所好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PV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椎体后凸成形(PKP)治疗,研究组给予PVP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前疼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d、3d和7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患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大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22.5%(P<0.05)。结论 PVP治疗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不仅可以纠正椎体后凸畸形及患椎前缘高度,还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减少骨水泥渗漏现象的发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椎压缩性骨折 疼痛 骨水泥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数据中关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7月13日。利用Ren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23项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5岁(OR=1.39,95%CI:1.21~1.59)、女性(OR=1.29,95%CI:1.24~1.33)、左室射血分数(OR=1.27,95%CI:1.17~1.37)、多支血管病变(OR=2.97,95%CI:2.00~4.41)、外周血管疾病(OR=1.44,95%CI:1.30~1.59)、慢性肺部疾病(OR=1.31,95%CI:1.22~1.40)、糖尿病(OR=1.23,95%CI:1.18~1.28)、肾功能不全(OR=1.37,95%CI:1.27~1.48)、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32,95%CI:1.07~1.62)、住院时间(OR=1.41,95%CI:1.00~1.98)、高血压(OR=1.12,95%CI:1.09~1.15)、心力衰竭(OR=1.40,95%CI:1.30~1.51)、贫血(OR=1.25,95%CI:1.13~1.37)和医疗保险(OR=1.19,95%CI:1.03~1.3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年龄>65岁、女性、左室射血分数、多支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时间、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和医疗保险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早期再入院 危险因素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早期运动康复程序对冠状动脉介入(PCI)后中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PCI术后中危患者80例,按出院后是否继续进行Ⅱ期运动康复治疗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患者40例。2组患者均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中的住院期康复程序(Ⅰ期心脏康复程序)进行治疗,康复组出院后根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进行3个月的术后门诊早期程序(Ⅱ期运动康复程序)治疗。2组患者均于术前、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进行心脏功能检测[包括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并于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出院时,2组患者的EF、SV较组内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2组患者的EF、SV和康复组的FS较组内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康复组的EF、FS、SV、SDS评分、SAS评分和6WMD分别为(56.95±5.33)%、(28.69±2.35)%、(67.05±7.87)ml、(41.75±4.43)分、(42.85±5.65)分、(446.09±25.78)m,较组内出院时和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住院期康复(Ⅰ期)的基础上联合采用术后门诊早期(Ⅱ期)运动康复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中危患者的心脏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状态。

  • 标签: 运动康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中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室护理流程优化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5月冠心病患者112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导管室护理流程优化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自我管理能力(AHSMSRS)及健康行为水平(HPLP-Ⅱ)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GSES评分、AHSMSRS评分和HPLP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室护理流程优化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疗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事件,有利于提高冠脉介入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导管室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