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脂肪组织来源的脱细胞基质水凝胶(DAT-gel)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集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行大腿或腹部吸脂术的健康成年女性的术后废弃无菌颗粒状脂肪组织,术前均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脂肪组织行脱细胞和酶消化处理制备成DAT-gel。扫描电镜(SEM)观察水凝胶的超微结构,流变学测试水凝胶的凝胶动力学和粘弹性。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单纯几丁质导管组(Chitin组)、DAT-gel加几丁质导管组(DAT-gel组)和自体神经反接组(Autograft组),每组10只动物。术后12周分别对再生神经的大体观、功能学以及形态学等一系列指标进行观察,评估损伤神经的修复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Turkey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EM检查结果显示DAT-gel凝胶内部呈三维疏松多孔的纤维网络结构。流变学测试结果显示:水凝胶在4 ℃与37 ℃时复数粘度分别为148.91 mPa·s和801.29 mPa·s。DAT-gel随温度增高发生溶胶-凝胶相变结果显示DAT-gel具备良好温敏效应,其溶胶-凝胶相变临界点近似体内温度。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术后12周,DAT-gel组的再生神经形态及其功能均优于Chitin组(P<0.05)。结论DAT-gel可能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脂肪组织脱细胞基质水凝胶 坐骨神经缺损 神经再生 组织工程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内炎症反应和牙槽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牙周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术等常规治疗)和NGF组(40例,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术等常规治疗的同时,每天在牙龈周围涂抹鼠NGF),另选取牙周组织正常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 T细胞、CD4+ T细胞、CD68+巨噬细胞和CD20+ B细胞数目;三维锥形束CT机检测牙槽骨密度。结果对照组牙龈组织内CD68+巨噬细胞、CD3+ T细胞、CD4+ T细胞和CD20+ B细胞数目分别为(3.2±0.4、(1.6±0.2)、(0.9±0.1)和(0.4±0.1)个/高倍视野(HPF),常规治疗组分别为(29.5±4.9)、(69.3±8.2)、(28.2±3.9)和(12.6±2.2)个/HPF,均P<0.001, NGF组牙龈组织内CD68+巨噬细胞、CD3+ T细胞和CD4+ T细胞数目为(16.6±5.6)、(26.1±3.4)、(8.6±0.9)个/HPF,相对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牙槽骨密度为(386.4±14.7)g/cm2,常规治疗组为(329.3±11.2)g/cm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GF组牙槽骨密度为(361.1±15.0)g/cm2,相对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NGF能够抑制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内巨噬细胞、T细胞和CD4+ T细胞浸润,增加牙槽骨密度。

  • 标签: 牙周炎 巨噬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亚慢性锰中毒动物模型,初步探讨锰对大鼠神经行为学和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姜黄素对锰中毒大鼠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19年7至12月,将8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低、中、高剂量染锰组,低、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及姜黄素组,每组10只大鼠。低、中、高剂量染锰组分别给予5、10和15 mg/kg四水氯化锰(MnCl2·4H2O)腹腔注射染毒,低、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给予15 mg/kg MnCl2·4H2O腹腔注射染毒并经口分别给予100、200和400 mg/kg的姜黄素,姜黄素组经口给予400 mg/kg姜黄素。每周染毒5 d,1次/d,连续染毒16周。染毒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平衡木试验、水迷宫试验和避暗试验),取大鼠海马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检测其氧化应激指标。结果平衡木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染锰组大鼠平衡木评分均增高(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平衡木评分均降低(P<0.05)。水迷宫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从第3天开始,中、高剂量染锰毒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各剂量染锰组穿环次数均降低(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从第3天开始,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环次数增加(P<0.05)。避暗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染锰组避暗试验错误次数增多(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避暗试验错误次数降低(P<0.05)。病理学检查可见,染锰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细胞结构模糊不清且数量减少,姜黄素拮抗后上述现象改善。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染锰组大鼠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高、丙二醛含量减少(P<0.05)。结论亚慢性锰暴露可致大鼠平衡功能、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损伤且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姜黄素能提高锰中毒大鼠的平衡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改善锰暴露所致大鼠海马组织神经损害,对锰导致的神经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锰中毒 姜黄素 大鼠 神经行为学 氧化性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对9例足底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一期予以清创、VSD敷料覆盖创面,待创面稳定后,二期应用带感觉神经的ALTPF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7.0 cm~25.0 cm×14.0 cm,均与受区皮神经缝接重建感觉。术后定期随访,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术后皮瓣无血管危象发生,9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出现少量坏死,创面经换药、植皮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3.6个月,皮瓣质地耐磨无破溃,恢复保护性感觉,无站立疼痛,无色素沉着,外形不臃肿,不影响穿鞋,无需再次修薄处理。皮瓣供区愈合良好,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至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情况为:S2级1例,S3级3例,S3+级5例。结论应用带感觉神经的ALTPF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效果确切,外形美观,质地耐磨,部分感觉功能得到恢复。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感觉神经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起源于面神经管的脑脊液漏被认为是由于蛛网膜下腔沿面神经颞骨内段向膝状神经节或更远端区域异常延伸所致,但其病因尚不明确。尽管该病是颞骨脑脊液漏的一种罕见病因,但由于存在脑膜炎反复发作的风险、脑脊液漏的解剖位置难以确定以及与手术修补困难,临床上仍可出现严重的后果。本文报道了3例面神经管膝状窝蛛网膜囊肿伴或不伴脑脊液漏的临床病例,并从1组人颞骨标本中发现了这种罕见临床现象的组织病理学联系。儿童与成人患者的脑脊液漏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颞骨组织学显示蛛网膜下腔在面神经管异常延伸,这可能是蛛网膜囊肿形成和膝状窝区出现脑脊液漏的原因。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含隐神经的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20年2月,采用携带隐神经的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共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7~73岁,平均54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3.5 cm~4.0 cm×10.0 cm,切取皮瓣面积:3.0 cm×5.0 cm~5.0 cm×11.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者取同侧股内侧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所有患者均采取门诊随访,观察患肢的功能恢复和皮瓣愈合情况。结果18例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清创后行游离植皮修复;1例皮瓣移植术后远端血运不佳,予以间断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血运改善并顺利成活。随访3~24(平均13)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踝关节功能良好,患足负重、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携带隐神经的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血供可靠,不损失肢体主干血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内踝上穿支皮瓣 隐神经 足踝部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作者: 梁华征 熊利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脑功能与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00434,同济大学医学院脑功能与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200434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顺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5月—2018年12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收治9例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纳入此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16~65岁。本组患者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 cm×5 cm~18 cm×10 cm,均应用顺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9 cm×6 cm~20 cm×12 cm。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7例患者供瓣区取同侧大腿中厚皮片移植修复。记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结果术后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创面封闭;1例患者出现皮肤缺血坏死,经3周换药痊愈。7例患者供瓣区移植皮片均全部成活。术后6个月~5年随访,皮瓣质地、色泽、外形良好,皮瓣感觉正常;除1例患者患膝恢复欠佳外,其余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顺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皮瓣成活率高、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较佳等优点,是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皮瓣。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7~73岁,对其行回顾性队列研究。4例患者创面经2次扩创,9例患者创面经1次清创+1次或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创面干燥清洁无脓性渗液、分泌物培养阴性后行皮瓣修复。本组患者扩创后创面面积为13.0 cm×5.5 cm~36.0 cm×10.5 cm,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切取面积为14 cm×6 cm~37 cm×11 cm),其中1例患者创面采用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或降支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或足底内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隐神经或足底内侧皮神经吻合,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足底修复皮瓣溃疡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3例患者14个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顺利成活。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深部组织感染,二次手术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5例患者皮瓣外形稍臃肿,其余8例患者皮瓣外形及质地较好。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皮瓣有溃疡发生,免负重活动后,自行愈合。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供区可见少许线性瘢痕增生,BMRC感觉评定为S1级4例、S2级7例、S3级2例,AOFAS评分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论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外形良好,为足底本体感觉与负重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较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足损伤 伤口愈合 感觉 显微外科手术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0只(清洁级,体重175~235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观察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观察组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造模成功后,观察组经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100 μ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24 h后处死3组大鼠。记录并比较各组大鼠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TNF-α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mRNA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模型组大鼠外周血SOD水平[(101.54±8.36) U/mg]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41.54±9.41) U/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0,P<0.05)。观察组大鼠外周血SOD水平[(134.41±8.54) U/mg]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2,P<0.05);模型组大鼠外周血IL-1β和TNF-α水平[(178.43±12.33) ng/ml、(120.43±10.32) ng/ml]明显高于假手术组[(36.61±4.98) ng/ml、(19.54±4.20) U/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1、7.539,P<0.05)。观察组大鼠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97.19±8.10)、(79.10±7.13) ng/ml]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7、4.943,P<0.05)。模型组大鼠NSE mRNA水平(2.52±0.16)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43±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1,P<0.05)。观察组大鼠NSE mRNA水平(1.37±0.17)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9,P<0.05)。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率[(73.76±4.23)%]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3.50±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1,P<0.05)。观察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率[(34.29±3.43)%]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1,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降低脓毒症相关脑病大鼠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脓毒症相关脑病大鼠神经功能,并缓解神经细胞的凋亡。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脓毒症 神经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基因确诊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外周组织病理改变特征。方法用重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拟诊为NIID的患者进行NOTCH2NLC基因5′端非翻译区GGC重复扩增检测。回顾分析经基因确诊的NII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外周组织组织检查(活检)病理改变特点,并对外周活检组织行p62和泛素的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染色。结果共发现9例NOTCH2NLC基因5′端非翻译区GGC重复扩增突变的NIID患者。其中5例患者为家族性(来自3个家系),其余4例为散发性。所有患者起病年龄在36~61(51.33±7.12)岁,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的人格情绪改变(8/9)、发作性意识障碍(6/9)和发作性头晕或头痛(6/9),其他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肢体无力、肢体感觉障碍、精神症状、震颤和排尿功能障碍等。8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散加权成像皮髓质交界区高信号。9例患者行皮肤活检,均可在细胞内发现嗜酸性的核内包涵体(IIs)。IIs可出现在皮肤组织的汗腺导管上皮细胞、脂肪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示p62和泛素阳性;电镜下IIs为细丝状物质缠绕沉积,边缘不具有膜结构。2例患者行肌肉活检,其中1例患者可见个别镶边空泡肌纤维,另外1例未见明显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病理改变;1例患者行腓肠神经活检示重度髓鞘性病理改变。对3例患者的肌肉或周围神经组织运用组织学、p62和泛素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未发现IIs,但用免疫荧光染色均发现p62和泛素异常沉积形成的IIs。结论该组患者主要为成人型NIID患者,以发作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活检作为微创的病理检查对NIID具有很高的病理诊断价值,且p62和泛素的免疫荧光染色较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更易发现IIs的存在。

  • 标签: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活组织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NOTCH2NLC基因
  • 简介: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这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就结合国有煤矿企业实际,进行调研探讨,着力提高国有煤矿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 标签: 基层 党组织 组织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鼠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中靶肌肉内神经肌肉接头(NMJ)与肌梭在神经损伤后及再生中的失神经神经再支配的变化过程。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挤压伤组(损伤组,12只)和对照组(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分别在损伤后1、2、3 d及4周取材,对照组于损伤后3 d及4周后取材,均取手术侧胫前肌,行神经纤维丝抗体(NF)、突触素抗体(Syn)以及荧光偶联的银环毒素(α-BTX)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所得数据使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坐骨神经损伤3 d后,损伤组中完全失神经支配的神经肌肉接头比例为(92.40±8.85)%,与对照组(5.19±1.3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2 d后,损伤组的肌梭中两端的γ-运动神经成分即消失,位于其中部的感觉神经螺旋缠绕结构于伤后3 d消失。损伤4周后,对照组与损伤组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支配情况相比,未获神经支配[分别为(3.02±0.78)%和(4.22±2.08)%]、部分获神经支配[分别为(6.44±1.91)%和(7.94±2.12)%]以及完全神经支配[分别为(90.54±10.44)%和(87.84±13.89)%]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4周时,损伤组中肌梭的神经再支配不佳,两端的乙酰胆碱受体已有神经支配,但不完全;肌梭中部神经纤细、不连续且无典型的螺旋缠绕结构。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NMJ和肌梭失神经速度相当;肌梭的运动神经先于感觉神经发生变性。神经肌肉接头易于被再生的神经支配,但肌梭的神经再支配较为困难,其中,肌梭的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容易恢复神经再支配。

  • 标签: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肌肉接头 肌梭 失神经支配 神经再支配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8~63岁[(47.3±12.3)岁]。体重指数(BMI)为16.7~27.8 kg/m2[(23.9±3.9)kg/m2]。皮肤缺损面积为10 cm×6 cm~20 cm×12 cm。均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在清创或肿瘤切除后,从浅、深脂肪层间切取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皮瓣面积为13 cm×8 cm~13 cm×10 cm,Ⅰ期削薄后皮瓣厚度3~6 mm。肋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处距离髂前上棘的距离7.5~10.0 cm。术后评估皮瓣存活、并发症、再手术情况。采用Tinel征及九宫格法测量皮瓣的单丝触觉、振动觉、疼痛觉、温度觉和静态两点辨别觉的恢复。评估患足踝关节活动度、穿鞋行走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供区副损伤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21.1±10.1)个月]。皮瓣均存活,无感染或肿瘤复发。1例修复足跟患者因溃疡行多余皮肤切除,1例Ⅱ期再削薄、取内固定。3~6个月后可首次测到皮瓣9个区域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12个月以上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基本均匀恢复,仅1例的1个区域内可测到25 mm的静态两点辨别觉。2例同时行骨韧带复合体重建的患者踝关节活动略受限。患足均可穿鞋无痛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8~97分[(86.4±7.4)分],较术前的10~70分[(44.2±18.4)分]显著提高(P<0.01)。供区无疼痛,残留略增宽的线性瘢痕。结论对于足踝部中等大小的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皮瓣可适当削薄,术后外形可,感觉恢复可靠;患足可穿普通鞋,无痛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供区副损伤小。

  • 标签: 足损伤 踝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现阶段地铁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地铁的运行,但是在正常的地铁运营过程中,出现某些问题的时候,整个地铁工作人员会对当前车辆进行相应的清客组织,让乘客搭乘下一班的列车。然而,如何减少整个清客过程中对于乘客的影响,就是当前地铁公司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简要对地铁运营组织中清客组织优化策略做分析与探讨。

  • 标签: 清客组织 运营组织 优化策略
  • 简介:摘要:施工组织与运输组织之间存在着制约,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对按期完成施工、降低施工成本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运输生产指标,通过理论分析法计算,对如何优化三乐线崖州-天涯站施工组织与运输组织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绘制列车运行图进行论证。

  • 标签: 三乐线 施工天窗 车底周转 通过能力
  • 简介:摘要:党建品牌建设是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使党组织拥有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各项工作得到稳步的推进。目前,品牌理念、品牌价值过低、品牌推广过于被动、宣传力度不足是党组织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党组织应该改变品牌理念、增强品牌价值、优化品牌推广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有助于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使其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

  • 标签: 党建品牌 党组织 组织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中,神经肌电图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随机在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个110人,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比较上述两类疾病采用神经肌电图的鉴别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中,疑似周围神经卡压组的110名患者中,根据肌电图检查结果,有59人诊断周围神经卡压,占53.64%。有26名患者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有4名患者诊断为周围神经卡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他疾病或者检查结果正常的有21人。同样的疑似神经根型颈椎病的110名患者中,肌电图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48人,占43.64%,而诊断为周围神经卡压有31人,合并型有5人,其他有26人。结论:在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中,应用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的可能性,从而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故值得作为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首选鉴别检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周围神经卡压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肌电图 鉴别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带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19年4月,收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13例113指。临床应用4种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此类软组织缺损。皮瓣类型:①超比例邻指皮瓣29例29指。②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DBPPDA)皮瓣43例43指。③第1掌背动脉皮瓣23例23指。④指背游离皮瓣18例18指。采用带单侧DBPPDN的指背皮瓣进行修复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双侧撕脱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仅修复一侧。经门诊随访,评估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与对照组皮瓣的静态TPD、伤指VSA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采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有11例术后出现水疱,7例皮瓣瘀血。9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余均成活。带双侧与带单侧DBPPDN的指背皮瓣的静态TPD分别为(6.92±0.12) mm和(8.92±0.20) mm、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0.46±0.08)分和(1.11±0.28)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45±0.06)分和(4.00±0.16)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获得了更好的感觉恢复(P<0.01)、更低的疼痛发生率(P=0.0032)以及更高的满意度(P=0.0014)。结论4种带双侧DBPPDN的皮瓣是有效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尤其在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疗效显著。

  • 标签: 指背皮瓣 手指 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坐骨神经与股神经阻滞用于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摘选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60例患者,选随机抽取30例作为A组,仅以神经刺激仪引导开展坐骨神经与股神经阻滞,其余30例则作为B组,以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联合进行神经阻滞,对比2组临床结果。结果:对比2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显示B组高于A组,P<0.05;对比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显示B组均优于A组,P<0.05;对比术后2h、12h以及24h的VAS评分,均显示B组低于A组,P<0.05。结论:骨科手术中,以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联合开展坐骨神经与股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建议临床对此方案进行推广运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刺激仪引导 坐骨神经 股神经 神经阻滞 骨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