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全程护理在中低直肠癌病患中早期恢复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医院收治的中低直肠癌病例,选取30例分组对照实验。探究组行手术室全程护理,参照组行基础护理。结果:探究组的病患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34±0.55)d、开始进食时间时间(5.41±1.22)d、首次排便时间时间(5.42±1.03)d、住院时间(10.66±1.35)d较参照组的(3.15±0.67)d、(6.24±2.85)d、(6.24±2.95)d、(12.24±2.57)d都更短,表示探究组病患的术后恢复更快;探究组仅发生1例术后并发症,占比为6.67%,此项数据低于参照组的3例、20.00%。结论:采用手术室全程护理在中低直肠癌病患术后早期恢复中有积极的影响,此种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病患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病患恢复也更快,应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手术室全程护理 中低位直肠癌 早期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采用短程放疗联合化疗的全程新辅助治疗(SCRT-TNT)和新辅助放化疗(nCRT)两种模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就诊的126例中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其中男73例,女53例,年龄23~77(56.5±9.8)岁。根据患者接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2018年12月前为nCRT治疗,2019年1月后为接受SCRT-TNT治疗),将患者分为nCRT组(68例)和SCRT-TNT组(58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nCRT组放疗剂量为5周(50Gy/25次),放疗期间口服卡培他滨化疗,放疗结束休息6~8周后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SCRT-TNT组给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CapeOX)方案诱导化疗2周期后开始予短程放疗5 d(25 Gy/5次),巩固化疗(4周期)治疗结束后2周行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放化疗不良反应、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新辅助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新辅助治疗。nCRT组和SCRT-TNT组患者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119例患者完成TME,nCRT组64例,SCRT-TNT组55例,均为R0切除。nCRT组完全缓解率(pCR)为10.9%(7/64),SCRT-TNT组pCR为25.5%(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2年,2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与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CRT-TNT组的临床转移率明显低于nCRT 组(20.3%比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39)。结论在中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中,SCRT-TNT不增加放化疗不良反应及围手术期风险,肿瘤退缩效果良好,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直肠肿瘤 中低位直肠癌 局部进展期 短程放疗联合化疗 新辅助放化疗
  • 简介:摘要侧方型局部复发已成为中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最主要的复发方式,初诊时存在肿大可疑的侧方淋巴结是导致侧方型复发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新辅助放化疗联合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治疗策略。侧方淋巴结转移尚缺乏有效的诊断指标,目前疑诊侧方淋巴结转移主要依据是淋巴结短径大小(5~8 mm),结合淋巴结影像学特征、肿瘤分化程度、环周切缘、肠壁外脉管受侵及淋巴结对放化疗的反应性等因素有助于更准确选择侧方淋巴结清扫的适应人群。设计侧方淋巴结可疑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时,应兼顾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的风险。对高复发风险人群宜采取全程新辅助放化疗策略。同步增量放疗的应用可能成为未来加强局部控制的模式之一,但对治疗失败患者,其对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实施的安全性影响尚缺乏研究。合并小的侧方淋巴结患者及放化疗后淋巴结消失的患者,行TME术后应密切关注淋巴结大小变化,早期发现复发,早期手术。依据侧方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分层,应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疗策略,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 标签: 直肠肿瘤 侧方淋巴结清扫 多学科综合治疗 局部复发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和中低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相关性,以及阐述相关的护理策略。方法:此次研究作者选取了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70例患者为例,其中有36名为男性患者,其余34名为女性患者,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48±3.4)岁,随机将所有患者按照每组35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吻合口瘘的相关性因素,以及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首次下地时间。结果:试验发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出现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同时出现,也可能与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治疗中辅助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结论:中低直肠癌患者在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病的主要因素是患者肠道内菌群失调导致,医护人员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及时纠正菌群失调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此种护理模式值得推荐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菌群失调 吻合口瘘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有效性。方法将7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采用35例计算机随机聚类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两组比较了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手术时间(2.11 0.37)小时,出血量(73.73 9.74)ml,住院时间(6.22 1.53)d,睡眠时间(2.11 0.42)d。对照组干预时间为(4.15 0.52)小时,出血量为(119.42 10.46)ml,住院时间为(9.23 1.36)d,睡眠活动时间为(4.06 1.28)d。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18.9107,18.9123,8.6990,8.5636,P=0.0000,0.0000,0.0000和0.0000

  • 标签: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 治疗 结直肠肿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低位保肛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分析护理有效性。方法 自2020年9月展开本研究,截止2022年9月纳入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筛选其中50例接受低位保肛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平均、随机的原则将患者一比一分为一般组、综合组,各50例分别接受基础性护理、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综合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一般组,抗生素用量少于一般组,差异统计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直肠癌 低位保肛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行全面外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72例,“双盲法”分参照组(常规护理)、全面组(全面外科护理)各36例,疗效比较。结果:护理前分析生活质量无差异,P>0.05;护理后较参照组,全面组SF-36值更高;排便功能优良率更高,P

  • 标签: 全面外科护理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生活质量 排便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治疗低位直肠癌时采取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本院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与观察组(腹腔镜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显著要比参照组优(P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位直肠癌患者中随机挑选80例,且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两个小组病例数均为40例。对照组使用开腹保肛术治疗,观察组使用腹腔镜下保肛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为(8.10±1.20)cm、术中出血量为(82.10±9.40)ml、手术时间为(125.50±9.10)min、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40±0.35)d、下床活动时间为(4.50±1.20)d,均要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低位直肠癌临床治疗中利用腹腔镜下保肛治疗具有确切效果,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较短,还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保肛术 低位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五精准一提高"护理模式在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直肠癌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观察组给予"五精准一提高"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期间测量统计患者并发症情况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最后调查患者的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性较高,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较少。结论: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进行"五精准一提高"护理模式后能有效改善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和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临床效果较好,患者的依从性也较高。

  • 标签: 直肠癌 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 围术期 "五精准一提高"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五精准一提高"护理模式在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直肠癌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观察组给予"五精准一提高"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期间测量统计患者并发症情况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最后调查患者的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性较高,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较少。结论: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进行"五精准一提高"护理模式后能有效改善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和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临床效果较好,患者的依从性也较高。

  • 标签: 直肠癌 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 围术期 "五精准一提高"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研究样本选取2019年6月到2023年2月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42例结直肠癌患者,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42例结直肠癌患者平均BMI值为(23.15±3.26)kg/m ;术前中心温度平均值为(36.58±0.31)℃;其中有43例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30.28%),最低体温为32.9℃。患者术中补液量、术中输血量、年龄、麻醉时间是影响患者产生术中低体温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术中补液量过多、术中输血量、麻醉时间延长是影响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主要因素,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保证患者手术治疗安全性,进一步提高手术室医疗水平。

  • 标签: 结肠癌 直肠癌 影响因素 术中低体温 补液 输血 麻醉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为1例直肠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积累相关的护理经验;经过为患者开展优质、科学的护理服务,护理措施包含术前心理护理、营养支持护理、术后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患者病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康复,对护理效果满意,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身心状态的改善,提升其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直肠恶性肿瘤 护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者行经腹经肛双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改良Bacon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30例,以组间均衡分配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参照组应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观察组应用经腹经肛双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改良Bacon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对比实验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经腹经肛双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经腹经肛双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改良Bacon术 低位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直肠肿瘤手术治疗中腔镜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的22例进行直肠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n=11)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腔镜治疗,n=11),对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的预后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后恢复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镜应用在直肠肿瘤手术治疗中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采纳推广。

  • 标签: 直肠肿瘤 腔镜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治疗结直肠肿瘤应用腹腔镜手术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58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n=29)、B组(n=29)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开放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9月-2022年9月。结果 B组较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用时均更短、更少,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更高,手术用时更短,患者整体恢复更为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结直肠肿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腹膜重建对腹腔镜直肠腺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腔镜直肠腺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7例,根据手术方案是否采取盆底腹膜重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研究组在腹腔镜切除术后行盆底腹膜重建,对照组则不进行盆底腹膜重建。比较2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肛门功能Wexner评分、直肠肛门测压结果、便意感正常率、盆底解剖结构、术后并发症,并进行5年生存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61.25±10.38)和(59.47±11.40)岁(P>0.05),男性占比分别为 60.4%(29例)和55.1%(27例)(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4.29±2.07)比(16.33±2.18)分,P<0.001;(9.57±2.34)比(11.26±2.85)分,P=0.002;(5.41±1.36)比(7.86±1.95)分,P<0.001]。研究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56.29±7.31)比(52.88±6.65)mmHg,P=0.018;(129.33±17.36)比(110.45±15.22)mmHg,P<0.001](1 mmHg=0.133 kPa)。研究组患者直肠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肛管高压区长度均大于对照组[(32.15±4.38)比(29.76±4.29)ml,P=0.008;(209.57±40.27)比(184.39±37.56)ml,P=0.002;(3.07±0.52)比(2.80±0.49)cm,P=0.010]。研究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便意感正常率分别为47.9%(23例)和70.8%(34例),均高于对照组的26.5%(13例)和51.0%(25例)(P值分别为0.029和0.046)。研究组盆腔内肠管堆积检出率为12.5%(6例),低于对照组的38.9%(19例)(P=0.003)。2组患者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肠梗阻、坠积性肺炎、尿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18.8%,9例;对照组:24.5%,12例;P=0.493)。研究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71.6%,对照组为68.2%(P=0.309)。结论腹腔镜直肠腺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进行盆底腹膜重建能改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减少盆腔内肠管堆积,安全可行。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肿瘤 盆底腹膜重建 低位前切除术 肛门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面向直肠癌行保肛术患者开展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的效果。 方法 于2020年7月~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直肠癌保肛术患者中择取60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单双号法划分组别:参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比较排便功能、护理满意度和焦虑、抑郁评分。 结果 排便功能得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研究组均较参照组更优,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 将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施于直肠癌保肛术患者,可显著恢复排便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改善负面情绪。

  • 标签: 保肛术 低位直肠癌 早期排便功能训练 肛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