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热休克蛋白(HSP)作为"分子伴侣"在蛋白质折叠、装配、转运和降解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HSP水平高于正常细胞,HSP过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影响肿瘤患者预后。休克因子(HSF)1是调控真核生物休克反应(HSR),并诱导HSP表达的主要转录因子,同时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HSP/HSF1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HSP/HSF1作为MM的潜在治疗靶点,已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笔者就HSP/HSF1在MM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HSP/HSF1抑制剂治疗MM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探索MM治疗的新靶点,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 标签: 热休克蛋白质类 热休克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 药物疗法 热休克因子1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类型有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阴道癌和外阴癌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认识不断加深,妇科恶性肿瘤与多种因子表达的关系也逐渐明确,不仅能够为基础研究提供条件,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全新的靶点。休克因子1(HSF1)具有蛋白翻译,激活肿瘤发生的信号通路,促进转移的作用,是近年来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机制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述妇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综述HSF1表达的影响因素及对恶性肿瘤的影响,并重点探讨HSF1对此类疾病发生和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介绍现阶段HSF1分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热休克因子1 妇科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8例肝细胞癌中HIF-1α、HSP70的表达。结果48例肝细胞癌HIF-1α阳性率为70.8%,强表达10例,中度表达14例,弱表达10例,无表达14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级、Ⅱ级、Ⅲ-Ⅳ级VEGF阳性细胞数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癌转移者与无癌转移者HIF-1α、HSP7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IF-2α表达与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rr=0.726,,P<0.05)。HSP70与HIF-2α表达呈正相关(r=0.726,P<0.05)。结论HIF-2α与HSP70表达有相关性,HIF-1α、HSP70与癌转移有关,HIF-α与HSP70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肝细胞癌 缺氧诱导因子-1&alpha 热休克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2(Hsp22)对TGFβ1刺激的心脏成纤维细胞激活的影响,以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成体心脏成纤维细胞,采用TGFβ1刺激诱导成纤维细胞激活。采用不同浓度的Hsp22(1,2,4,8,10 μg/mL)孵育成纤维细胞24 h,观察其对心脏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泌的影响;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RT-PCR检测促纤维化因子的转录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SMA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可能的信号蛋白的改变。结果CCK8结果显示,TGFβ1刺激后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增加(P<0.05);TGFβ1刺激后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增多(P<0.05),纤维化相关的基因转录明显增加(P<0.05)。1,2,4,8,10 μg/mL的Hsp22均能够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0.05)。8 μg/mL和10 μg/mL的Hsp22能够抑制α-SMA表达(P<0.05),减少纤维化相关的基因的转录水平(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TGFβ1刺激后WNT和β-catenin激活水平增加,GSK3β的磷酸化增高,β-catenin的核转位增多(P<0.05);10 μg/mL的Hsp22处理能够抑制WNT和β-catenin的激活水平,减少GSK3β的磷酸化表达,减少β-catenin的核转位(P<0.05),减少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Hsp22可以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阻断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泌。

  • 标签: 热休克蛋白22 成纤维细胞 心肌纤维化 WNT β-catenin 信号通路 应激 转化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特异性核基质结合结合蛋白1(SATB1)与转录因子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且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组织蜡块标本90例,另取同期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组织蜡块标本3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ATB1与ZEB1蛋白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结合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SATB1阳性表达率为86.7%(78/90),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阳性表达率1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18,P<0.01);SATB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术后Gleason评分、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5.654、7.52、7.313、4.1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EB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4% (58/90),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阳性表达率26.7% (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74,P<0.01);ZEB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术前PSA水平、术后Gleason评分、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5.204、6.689、7.603、6.4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癌组织中SATB1与ZEB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ATB1与ZEB1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有助于评估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进展。

  • 标签: 前列腺癌 表达
  • 简介:为探究激对拟南芥因子AtHsfA1a表达的影响,对过量表达拟南芥因子AtHsfA1a的植株进行39℃激5min后提取其RNA,应用RT-PCR技术对因子AtHsfA1a的RNA进行逆转录和扩增,并对其进行电泳检测.结果表明:过量表达拟南芥因子AtHsfA1a的AtHsfA1a在激和常温下表达量均比野生型高;而且野生型拟南芥和过量表达拟南芥因子AtHsfA1a的AtHsfA1a在39℃激下的表达量比25℃常温下的高,说明AtHsfA1a的表达受热激诱导,结果可为研究拟南芥因子AtHsfA1a作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热激 拟南芥 热激因子AtHsfA1a 基因表达
  • 作者: 黄怡可 王天楹 陈双 苗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7
  • 出处:《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 610052,青岛市市立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山东青岛 266000,青岛市市立医院检验科,山东青岛 266000;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免疫学教研室 黑龙江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150081,青岛市市立医院基层医疗管理科,山东青岛 266000
  • 简介:摘要RNA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s,RBPs)家族成员在转录后水平调控着基因表达,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调控mRNA的稳定性。作为一种重要的RNA结合蛋白,富含AU元件的RNA结合因子(AU-rich element-RNA binding factor, AUF1)不仅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中心调控因子,同时也参与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多种mRNA的稳定性。由于其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AUF1还在病毒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与mRNA的AU元件富集区(AREs)结合,AUF1能够调控mRNA半衰期。在大多数情况下,AUF1促进mRNA降解,某些时候则起到稳定mRNA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文章着重论述了AUF1在mRNA调控中的多效性作用。

  • 标签: RNA结合蛋白AUF1 mRNA稳定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时,可引起各类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如果治疗策略不正确,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 标签: 过敏性休克 鱼精蛋白 治疗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在确诊胎膜早破问题上的临床价值,总结医学经验,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克州人民医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孕妇90例,根据临床表现,对胎膜情况分为3组,分别为确诊胎膜已破组25例,为1组;胎膜仍然完整组30例,为2组;怀疑胎膜已经破裂组35例,为3组。采用免疫层析法联合羊齿状结晶法对这90例孕妇胎膜早破情况进行诊断,将两种方法检查出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收集患者的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组:免疫层析法检查结果显示均为阳性,羊齿状结晶法检查结果显示阳性为12例。2组: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均为阴性。3组:免疫层析法检查结果显示阳性为13例,羊齿状结晶法显示阳性为2例。结论使用IGFBP-1确诊胎膜早破比较准确,操作方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胎膜早破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川崎病病程及其治疗中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川崎病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病程第8天)、治疗后2、5天(病程第10、13天)采静脉血,其他感染性疾病组患儿于入院第1天及入院第5天采静脉血。以上标本均采用ELISA法进行IGF-1、IGFBP3测定。结果(1)川崎病组治疗前(病程第8天)的IGF-1、IGFBP3血清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而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川崎病组治疗后2天(病程第10天),其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治疗前(病程第8天)相比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3)川崎病组经治疗后5天(病程第13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仍持续在高水平,与川崎病治疗后2天(病程第10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后5天)相比明显升高(P<0.05);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时)与入院后5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川崎病组分为发生CAL组和未发生CAL组,两组IGF-1、IGFBP3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5)川崎病组中分典型KD和不完全KD两组,其治疗前后IGF-1、IGFBP3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川崎病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GF-1、IGFBP3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应用有关,其水平升高,可能减少了川崎病后期血管狭窄及血管瘤的形成,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川崎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了1例因急性支气管炎,静脉滴注痰清致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包括用药前的寻问过敏史,及时发现药物过敏的不良反应,熟知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抢救程序与流程。认为及时确诊,及时治疗是抢救过敏性休克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痰热清 过敏 急救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PSA(fPSA)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55例PCa患者、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GF-1、IGFBP-3、PSA、fPSA水平。结果:PCa组IGF-1水平较BPH组、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BPH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IGFBP-3水平低于BPH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BPH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1、IGFBP-3诊断PCa的灵敏度分别为83.6%、76.4%,特异度分别为84.0%、74.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2%、76.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74.0%。血清IGF-1与PSA或fPSA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PCa的灵敏度。结论:PCa患者IGF-1、IGFBP-3水平较健康对照者发生变化,IGF-1与PSA或fPSA联合检测更有助于PCa的诊断。

  • 标签: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胶质瘤细胞可分泌exosomes,探讨休克对胶质瘤细胞分泌的exosomes产量及相关蛋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增强exosomes免疫活性及体外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差速离心法结合超滤及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得到胶质瘤细胞分泌的Exosomes和经休克处理后胶质瘤细胞分泌exosomes(HeatshockedExosomes,HS-Exo),电镜观察两组exosomes形态。westerrn-blot鉴定HSP70及ICAM-1表达。结果胶质瘤细胞及经休克处理后均可分泌exosomes,直径约30-100nm,电镜形态无明显差别。经westerrn-blot检测休克处理的细胞的HSP70及ICAM-1表达量增加,为进一步提高exosomes的免疫活性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胶质瘤 exosomes 热休克蛋白 肿瘤疫苗
  • 简介:患者女,2岁,体重12kg,于2000年1月4日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顺利,心脏自动复跳,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给予鱼精蛋白36mg按与肝素11的比例静脉注射治疗,约5min后,患者面色苍白、大汗,四肢冰凉、湿冷,血压由95/60mmHg突然降至45/30mmHg,血氧饱和度下降至65%,全身荨麻疹、无尿。诊断为鱼精蛋白过敏反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mg、苯海拉明20mg、葡萄糖酸钙500mg、多巴胺2mg静脉注射,并快速输血200ml,约30min后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1h后荨麻疹消退,尿量80ml。术后病情平稳,7d出院。

  • 标签: 鱼精蛋白 小儿过敏性休克 药源性疾病
  • 简介:摘要:冷休克蛋白(CSP)是生物体在环境温度下降时受低温应激刺激而产生的一组环境适应性蛋白质,可通过多生生物途径发挥抗冻保护剂的作用。在益生菌冻干剂的制备过程中,可通过CSP表达量的调节发挥抗冻保护作用,从而提高菌体活性。本文在分析益生菌中的冷休克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应用现状。

  • 标签: 益生菌 冷休克蛋白 抗冻保护 菌体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21年10月山西省中医院68例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癌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IRT1、HIF-1α和突变型P53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三种蛋白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8例结直肠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IRT1蛋白阳性分别为38例(55.88%)、11例(16.18%)(χ2=23.25,P<0.001);HIF-1α蛋白阳性分别为47例(69.12%)、5例(7.35%)(χ2=54.92,P<0.001),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分别为41例(60.29%)、0例(0)(P<0.001)。临床分期高、有淋巴结转移患者SIRT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分化程度越低,HIF-1α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突变型P53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SIRT1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38,P=0.001),HIF-1α与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56,P<0.001),SIRT1与HIF-1α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40,P=0.001)。结论SIRT1、HIF-1α、突变型P53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均呈高表达状态,且与提示预后不良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三种蛋白可能作为结直肠腺癌诊断及预后的检测手段及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腺癌 基因,p53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女,26岁,孕2产1,因停经40周,于4月16日在市保健院顺产一男婴,产后无不适,5月4日无任何诱因下觉下腹胀痛,5月7日出现畏寒发热(38~40℃),外院治疗后无效,遂急来我院门诊,拟“盆腔包块:卵巢囊肿?产褥?”收入院。查体:T39℃、P110次/分,BP14/8kPa,贫血貌,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肌紧,压痛(+),反跳痛(-),腹部增大如孕4~+

  • 标签: 产褥热 卵巢囊肿扭转 心肺听诊 中西医结合治疗 腹胀痛 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