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治疗-10 D以上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视力提高情况(△LogMAR)与术前球镜度(S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行ICL-V4c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802例(1 380眼),术前SD -23.50~-6.00(-11.54±3.59)D。根据患者术前SD将患者分为A组(-10 D<SD≤-6 D)、B组(-23.5 D≤SD≤-10 D),B组按照组距3 D分为B1(-13 D<SD≤-10 D)、B2(-16 D<SD≤-13 D)、B3(-19 D<SD≤-16 D)、B4(-22 D<SD≤-19 D)、B5(-23.5 D≤SD≤-22 D)共5个亚组。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2个月的视力、眼压及视力提高情况。结果:B组患者SD术后得到明显改善(P<0.001),最佳矫正视力(BCVA)得到明显提高(P<0.001);2组患者手术的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平均值均>1。△LogMAR和组别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1);B3、B4组患者术后△LogMAR明显高于A、B1、B2组(调整后均P<0.001)。B组患者术后眼压高于A组(P<0.001),且术后高眼压的比例更高(P=0.008)。结论:ICL-V4c植入治疗SD≤-10 D以上的超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治疗-22~-16 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收益高于>-16~-6 D的患者。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中央孔型V4c疗效 超高度近视 屈光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央孔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于星辉视光眼科门诊部就诊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共计83例(121只眼),年龄分别18-51岁,平均年龄(34.5±16.5)岁,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范围-10.00~ -18.00D,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对这83例(121只眼)超高度患者均行ICL-V4c植入,分析其术后矫正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患者术后7日、30日、90日、180日的裸眼视力(UCVA)明显改善,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7只带散光晶体植入眼在术后30天到60天出现晶体旋转(旋转大于10度),经过调位术后UCVA均恢复至手术前BCVA;1只眼出现人工晶体水平向上偏移,人工晶体攀贴附于晶状体前囊致局部点片状混浊,视力无影响;1只眼因人工晶体尺寸偏小致拱高过低(<150um)进行了人工晶体置换;83例(121只眼)术后均无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落、黄斑出血等情况发生。结论:经过量本分析,等效球镜≤18.00D通过ICL-V4c晶体植入手术可以完全足矫,并发症发生率低,ICL-V4c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ICL-V4c植入术 超高度近视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与传统IOL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PCRI)在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合并≤3 D角膜散光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循证医学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ke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万方、中国维普数据库等,搜集有关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及其治疗措施的相关文章,由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将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散光矫正量、术后残余散光、对比敏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视力采用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表(LogMAR)的形式进行记录。采用RevMan软件(Ver 5.3)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研究,包含白内障患者352例(510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IOL植入联合PCRI(对照组)相比,Toric IOL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3 D的角膜散光在术后3、6个月UCDVA的更好[均数差(MD)=-0.04,95%CI:-0.07~-0.01,P=0.005)];植入Toric IOL组手术散光矫正量大于对照组[MD=0.56,95%CI:0.36~0.76,P<0.001;标准均数差(SMD)=0.94,95%CI:0.47~1.40,P<0.001];植入Toric IOL组术后1个月残余散光度数(MD=-0.13,95%CI:-0.21~-0.04,P=0.003;SMD=-0.34,95%CI:-0.59~-0.10,P=0.007)及术后3、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MD=-0.30,95%CI:-0.51~-0.10,P=0.004;SMD=-0.84,95%CI:-1.42~-0.25,P=0.005)均低于对照组;植入Toric IOL组术后3个月对比敏感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1,95%CI:-0.08~0.11,P=0.77)。结论:与传统IOL植入联合PCRI相比,Toric IOL植入矫正白内障患者合并≤3 D的角膜散光效果更好。同时,Toric IOL在提高患者术后视力上略具优势,但其临床意义可能不大。二者在术后视功能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散光 散光人工晶状体 角膜缘松解术 Meta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察小儿人工耳蜗植入的手术护理情况。方法:抽选于本院内采取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的62位患儿予以研讨,时间限制在2019.02.12与2021.01.12之间。以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均分于两个组别内。(对照、观察)两组人数数值均为31位。前组予以常规护理配合,后组施展专项护理。分析比照抽选对象护理效果。结果:区别指导方案应用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数值相比于对照组结果存在明显上升(P<0.05)。结论:施行专项护理指导于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期效果确切。

  • 标签: 小儿 人工耳蜗植入术 手术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专用晶体的植入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工材料的发展和发展,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更好使用以及手术安全理念的提高。根据从各种材料中获得的经验和在植入晶体方面取得的进展,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植入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迄今为止,已经证明这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稳定的纠正屈光不正现象的方式。本文对屈光晶体植入的临床现状展开分析与展望。

  • 标签: 屈光晶体 晶体植入 临床现状与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儿童应用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治疗时,给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手术治疗具有的效果。方法:对40例儿童实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宣教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手术治疗效果有效提升并实现了所有患儿都能够与正常人聆听声音、进行语言交流,患儿家属对治疗与护理过程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达到了治疗目标。结论:应用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治疗儿童时给予围手术期护理过程,对于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儿童 耳蜗植入术 围手术期 护理措施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患者围期有何护理体会。方法:病例确定的为2020年5月-2021年7月在本院进行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的患者,病例数为104例,根据双色球法分成两组,各为52例患者。对照组予以的是围期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的是围期综合护理,组间进行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的评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植入治疗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高,支抗钉脱落发生率低,两组在数据的差异方面得到的为P<0.05。结论:围期综合护理能够切实提高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成功率,并对术后恢复起到促进作用,保证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微种植支抗植入术 口腔正畸 护理体会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身麻醉用于经皮肺动脉瓣植入(PPV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全身麻醉下PPVI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前(T3)、肺动脉瓣植入前(T4)、肺动脉瓣植入时(T5)、肺动脉瓣植入后即刻(T6)和出手术室(T7)时记录SBP、DBP、HR、CVP、SpO2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于T4和T6时记录右心室收缩压(SRVP)和舒张压(DRVP)、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舒张压(DPAP)。记录中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心肝肾功能等。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4)岁,体重(41±12) kg。与T1~4和T6,7时比较,T5时SBP、DBP、HR、rSO2和SpO2降低(P<0.05);与T1~5时比较,T6,7时CVP降低(P<0.05);与T4时比较,T6时DRVP降低,DPAP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见麻醉和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后转入病房,5例患者术后转入ICU。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进入随访阶段。结论全身麻醉用于PPVI的效果较好,肺动脉瓣植入过程中应加强对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监测,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 标签: 麻醉,全身 肺动脉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白内障49例(5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4例(25眼)植入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者为三焦点组;25例(25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者为单焦点组。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视觉质量。结果三焦点组患者的远、中、近距离视力(UCVA,logMAR)均在0.2及以上,中、近视力优于单焦点组( t=- 8.574,-10.975;P<0.001)。矫正远视力后的中、近视力三焦点组优于单焦点组(t=-5.504,-6.674;P<0.001),三焦点组术后3个月离焦曲线在-1.0~-2.5D过渡平缓,而且优于0.12(LogMAR)。三焦点组对眼镜依赖程度低于单焦点组(t=5.774,P<0.001),而中、近视力的视功能满意度高于单焦点组(t=3.834,5.558;P=0.001,0.020)。结论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为患者提供舒适自然的连续全程视力,尤其是中距离视力,而且能提升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满意度和脱镜率。

  • 标签: 视力,中距离 晶状体,人工,三焦点 超声乳化,白内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小儿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所接收的46例实施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和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家属满意率为95.65%,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率为73.91%;实验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术后出现虹膜粘连、眼内发炎、眼压增高等不良反应事件总人数为3(13.04%),对照组患儿为8例(34.78%);实验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事件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患儿实施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围手术期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出现概率,帮助患儿早日恢复出院。

  • 标签: 小儿白内障 人工晶体植入术 围手术期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A)应用覆膜支架介入的麻醉管理。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在全身麻醉下实施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的ADA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围期采用右美托咪定、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实施全凭静脉麻醉。中持续监测心率(HR),指间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压(Art)。观察围期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效果。结果:30例患者麻醉及手术均顺利,除T4有明显波动外(P<0.05),其余时间点SBP、MAP及SpO2、HR基本维持平稳。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定、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覆膜支架介入手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Ahmed引流阀植入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外伤性青光眼126例(126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改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的眼压、视力及并发症,分析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后眼压:观察组为(12.38±2.31)mmHg,低于对照组的(17.98±2.39)mmHg(t=-13.373,P<0.001);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t=2.488,P=0.014)。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χ2=21.421,P=0.017)。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手术方式、病程、年龄及术后眼压。结论治疗外伤性青光眼改良Ahmed引流阀植入的效果优于小梁切除

  • 标签: 阀,引流,Ahmed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外伤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引流器植入联合小梁切除的效果。方法:针对80名青光眼病人进行研究,将他们分到采用小梁切除的对照组和采用引流器植入联合小梁切除的研究组当中,每个组分别有40名病人。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视力、眼压和术后功能性滤过率。结果:术后,研究组病人的视力强于对照组,术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Ahmed引流阀植入与小梁切除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杭州市余杭第一人民医院外伤性青光眼120例(124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62眼),进行小梁切除;B组60例(62眼),进行Ahmed引流阀植入。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相似(χ2=0.472,P=0.492)。手术后3、6及12个月两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术前,手术后6及12个月B组眼压低于A组(t=7.285,5.640;均P<0.001);手术后3、6及12个月B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A组(t=5.505,6.049,4.075;均P<0.001);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χ2=5.447,P=0.020)。结论与小梁切除比较,Ahmed引流阀植入可有效提高外伤性青光眼患者的远期疗效,有利于控制眼压,且可减少角膜内皮损伤及并发症。

  • 标签: 植入术,引流阀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外伤性 效果
  • 简介:摘要现报道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房颤冷冻消融并单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采取"鞘中鞘"的方法,将冷冻球囊再次成功进左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后再次进行房颤冷冻消融中操作安全、有效。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消融 无导线起搏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明确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Susac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听力学结果。资料来源所有已发表的关于Susac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的研究,以及我们之前尚未报道的2例患者。方法在2020年3月,通过PubMed综合检索MEDLINE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Susac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结果本研究共发现5例经人工耳蜗植入治疗Susac综合征的报道,加上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我们共分析了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时的平均年龄为30(19~46)岁,其中有6名女性和1名男性。自听力下降起病至人工耳蜗植入的平均时间为17个月(3个月~4年)。报道的病例中,不同患者术后最佳言语理解是通过不同的听力学方法进行评估的。7例患者中有6例获得了90%或更高的开放式言语得分,1名受试者的得分为68%。7例患者中有4例(57%)在手术前出现前庭症状,2例患者做过前庭检查,1例患者有前庭病变。人工耳蜗植入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是Susac综合征患者听力康复的一种可行选择,术后可达到与其他人工耳蜗植入人群相当的开放式言语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XEN凝胶引流管植入在青光眼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20年1至9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8例(8只眼)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行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时患者年龄为29~74岁。所有患者经过详细的眼科检查后,均符合XEN植入的手术适应证。术后随访的观察指标包括眼压、眼前节、眼底、青光眼用药和手术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7例、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1例。5例患者既往接受过抗青光眼手术。XEN凝胶引流管植入均由同一者完成,所有患者中均顺利植入XEN凝胶引流管,术后随访4~12个月。8例患者术前最高眼压为11~44 mmHg(中位数为28 mmHg)(1 mmHg=0.133 kPa),末次随访眼压为10~18 mmHg(中位数为13 mmHg)。术前青光眼用药为2~4种(中位数为3种),末次随访时青光眼用药为0~2种(中位数为0种)。截至末次随访,手术完全成功7例,手术失败1例。2例患者中出现前房出血,给予积极处理后眼压下降至20 mmHg以下。1例患者因术后3个月引流管阻塞导致眼压再次升高,接受XEN引流管再通手术后眼压下降,末次随访眼压约10 mmHg,未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但按标准评估为手术失败。其余患者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样本初步研究结果显示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是治疗青光眼比较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式。(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79-684)

  • 标签: 青光眼 青光眼引流植入物 眼外科手术 凝胶类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