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一般情况下,大多早产都会存在生长受限和发育迟缓等现象,不利于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发育。而近年来随着早产的不断增多,大量生存脆弱的早产需要新生儿科医师解决他们的喂养和营养需求问题,而喂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存质量,为了帮助早产寻求更好的喂养方式,从而有效的提升早产的生存质量,此次研究对早产喂养不耐治疗进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分析,为日后早产喂养方面提供更可靠的治疗依据。

  • 标签: 早产儿 效果 喂养
  • 简介:摘要早产的生理功能没有发育成熟,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标准,死亡率是很高的,对其高质量的喂养是关键,但是在实际的临床中,喂养不耐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婴儿的发育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对患儿进行周到细致的护理,在临床诊疗中要早期发现导致喂养不耐的相关因素,并依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诱导他们胃肠功能的成熟,加快早产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升临床的护理质量,积极处理喂养不耐问题,确保早产的健康成长。

  • 标签: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产不耐的临床特征,总结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5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早产喂养是否耐受将其分为不耐组与耐受组。结果500例早产中发生喂养不耐的人数共144例,发生率为28.80%,不耐早产的出生体重及胎龄明显低于耐受组,且合并并发症的比例高于耐受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及有无宫内窘迫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早产发生喂养不耐与出生体重、胎龄及有无并发症有关,应对此类早产加以重视,采取正确的预防治疗措施,减少喂养不耐的发生及影响,保证早产的健康成长。

  • 标签: 早产儿 喂养 不耐受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产肠道喂养不耐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肠道喂养早产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1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另31例为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早产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率、肠道喂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日增加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早产肠道喂养不耐经针对性护理干预,满足了早产护理需求,改善了其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早产儿 肠道喂养 不耐受 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早产喂养不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70例患儿喂养不耐早产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5例,参照组早产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早产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早产的体质量高于参照组早产,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管留置时间等明显短于参照组患儿,喂养不耐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儿,两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产喂养不耐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使早产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早产的脏器功能与胃肠道功能的发育成熟,使喂养不耐治疗效率大幅度提升。

  • 标签: 护理干预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预防早产喂养不耐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早产6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早产护理过程中出现喂养不耐症状的比率、到达全胃喂养的时间及其体重增加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喂养不耐发生率(12.12%)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到达全胃喂养时间(10.41±2.32)d,较对照组(15.42±3.04)d短;观察组体重增加(1.24±0.52)k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4±0.32)k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帮助早产降低喂养不耐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舒适护理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喂养不耐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46例早产分为两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早期微量喂养,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抚触护理,评估两组早产喂养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联合组早产日摄奶量、热卡、体重增长量更高,恢复出生体重日龄、PN停止时间以及达FEN时间更早,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联合组早产喂养不耐明显低于常规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χ2=7.216,P=0.008)。结论早期微量喂养的基础上联合抚触护理可有效改善早产胃肠功能,使之更快发育成熟,增强胃肠动力与胃肠喂养耐受性,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早期微量喂养 抚触 体重 肠外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喂养不耐症状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喂养不耐早产11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55)与对照组(n=55),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每日摄奶量等喂养不耐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等喂养不耐指标改善情况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喂养不耐改善效果良好,有效改善了患儿胃肠道功能、降低其喂养不耐率,值得使用与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量泵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喂养不耐的干预及护理。方法将60例喂养不耐早产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改良组30例采用微量泵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30例则采用常规的注射器推注法。结果采用微量泵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使患儿胃内残量减少,呕吐、腹胀减少,进奶量增加,患儿体重增加明显。结论微量泵喂养结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优于常规的注射器推注法。

  • 标签: 喂养不耐受 微量泵喂养 非营养性吸吮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口腔按摩改善早产(LowBirthWeightInfant,LBW)喂养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选LBW患者30例,相同早产营养干预策略,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腔按摩,连续2周。结果观察组1周后、2周后、4周后PIOFRA分别为(29.0±2.3)分、(31.4±1.8)分、(35.1±2.5)分高于对照组(27.8±1.3)分、(29.7±1.1)分、(33.0±2.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率20.33%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按摩可改善早产口腔运动功能,提高吸吮能力,降低喂养不耐发生风险。

  • 标签: 早产儿 口腔按摩 喂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同喂养方法对早产喂养耐受性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性原则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出生的60例早产选为研究的对象,并按其喂养方式的异同均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喂养,观察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观察其喂养耐受性以及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对照组早产的体重、身长、头围增长情况均较观察组低,且喂养耐受性较观察组劣,所有比较指标间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用早期微量喂养方式对早产而言,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喂养耐受性,而且可以有效得改善其生长发育情况。

  • 标签: 喂养方法 早产儿 耐受性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产,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问题,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喂养困难发生率,提高早产生存质量。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的早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开始喂养后早期(1周内),易出现喂养困难;给予非营养性吸吮锻炼及微量早产奶/深度水解奶喂养,配合口腔按摩及药物治疗后,有利于存在喂养困难早产喂养问题。结论合理的喂养可诱发早产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消化道动力,改善吸吮、吞咽能力,从而提高早产喂养质量,降低早产死亡率。

  • 标签: 早产儿 喂养困难 非营养性吸吮锻炼 早期微量喂养 口腔按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产肠内喂养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21例超早产,通过实施早期肠内喂养的护理干预策略,如奶源的选择、非营养性吸吮、喂养不耐监测等,以促进经口喂养,实现全胃肠道内喂养的时间,达到追赶性生长。结果本组患儿住院天数21~97天,平均住院天数(59.81±15.21)天;出院体重1750~3480g,平均体重(2288.57±366.29)g,均治愈出院。结论通过实施早期肠内喂养管理,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较快达到营养性喂养和实现完全经口喂养,提高存活率。

  • 标签: 超早产儿 肠内喂养管理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力喂养与常规鼻饲对于早产喂养的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5年 7月 ~2016年 7月出生的 100例早产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重力喂养,对照组给予常规鼻饲喂养。对比两组早产喂养情况。结果:试验组胃管留置、出生体重恢复、达全胃肠营养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鼻饲早产采用重力喂养,可以促进其奶量增加,更快达到全胃肠营养,使早产体重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力喂养 早产儿 喂养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早产总共89例,按数字随机表分组。甲组实施母乳喂养,有28例。乙组实施早产配方奶喂养,有31例。丙组实施普通配方奶喂养,有30例。对比三组喂养效果。结果甲组和乙组身长、头围、体质量明显改善,与丙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中乙组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最短,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出院后应将早产配方奶喂养作为首选喂养方式,促进生长发育。

  • 标签: 早产儿 生长发育 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系统化健康宣教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母乳喂养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150例NICU早产分为A组和B组,每组75例,A组实施母乳喂养常规教育,B组实施母乳喂养系统化健康宣教,观察两组母乳喂养情况,调查两组母亲母乳喂养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B组母乳喂养率、母亲母乳喂养健康知识掌握率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母乳喂养系统化健康宣教后,可增加NICU早产母亲母乳喂养意识,提高母乳喂养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早产发育。

  • 标签: NICU 早产儿 母乳喂养 系统化健康宣教
  • 简介:目的了解早产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浙江省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共168例早产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新生儿医学指数评估表进行观察。结果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鼻腔持续正压通气、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医学指数及分娩方式是影响早产经口喂养过渡时间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早产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一般状况良好的早产可尽早建立经口喂养,对医学指数较高及鼻腔持续正压通气时间较长的早产可选择一定的干预策略改善其口腔运动功能,医护人员需结合早产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护理策略解决经口喂养问题。

  • 标签: 早产儿 经口喂养过渡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笔者护理早产的经验,分别从早产产房配备、保暖、喂养、呼吸以及感染预防等方面对早产综合护理方法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对集中早产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相关护理人员参考。

  • 标签: 早产儿 综合护理 并发症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