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早产过渡期干预措施”实施和质量持续改进对早产(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住院期间结局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185例EPI,根据2018年1月在本院实施“早产过渡期干预措施”改进前后分为改进前组(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n=45)和改进后组(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n=140),使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筛选和logistic回归分析EPI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185例EPI的中位胎龄26周+6,范围23周+3~27周+6,中位出生体重950 g,范围390~1 290 g。(2)改进后,新生儿科医生参与产前会诊比例、母亲产前足疗程糖皮质激素和硫酸镁使用比例、剖宫产娩出比例及转入NICU体温均提高[分别为77.1%(108/140)与8.9%(4/45)、67.9%(95/140)与35.6%(16/45)、67.1%(94/140)与48.9%(22/45)、44.3%(62/140)与17.8%(8/45)及36.6 ℃(36.3~36.9 ℃)与35.2 ℃(35.0~35.3 ℃),χ2或Z值分别为66.41、14.81、4.85、10.17及-9.34,P值均<0.05],且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和出生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呼吸支持比例分别由改进前的无病例至改进后的67.9%(95/140)和89.3%(125/140);而生后1 min Apgar评分≤3分、产房内气管插管及72 h内有创呼吸机使用等比例均较降低[分别为7.1%(10/140)与17.8%(8/45)、37.1%(52/140)与73.3%(33/45)、38.6%(54/140)与57.8%(26/45),χ2值分别为4.39、17.96及5.12,P值均<0.05]。(3)改进后,EPI总体救治存活率及胎龄27~27周+6的存活率均明显提升[分别为72.9%(102/140)与53.3%(24/45),OR=2.349,P=0.015;84.1%(53/63)与56.6%(13/23),OR=4.077,P=0.007];虽然早产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晚发型败血症和早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 min Apgar评分≤3分(OR=8.890,95%CI:2.005~39.412),5 min Apgar评分低(OR=1.468,95%CI:1.103~1.953)和72 h内有创呼吸机使用比例高(OR=7.165,95%CI:2.942~17.449)为EPI死亡的危险因素;而产房内使用nCPAP(OR=0.314,95%CI:0.137~0.719)和体重(OR=0.996,95%CI:0.993~0.999)为保护因素。结论“早产过渡期干预措施”改进将EPI救治技术的关注度提前至产前和产时,特别是产时开展体温管理、DCC和nCPAP 等“支持”技术,将有助于提高EPI的救治存活率和改善存活质量。

  • 标签: 婴儿,极度早产 存活率 死亡率 早期医疗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年间孕周<28周的早产(EPI)早产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孕周<28周的EPI 300例纳入研究。记录EPI出生孕周(GA)、出生体重(BW)、性别等基本资料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氧(≥10 d)、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住院治疗情况及并发症。依据ROP国际分类标准对ROP进行分期。重症ROP定义为需要治疗的ROP。所有受检儿的筛查起始时间、筛查间隔、干预时间均按照《早产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要求进行,直至随访终止。将每位受检儿随访过程中出现的最严重ROP记为该受检儿的最终筛查结果,双眼非对称者记录其发病严重侧的筛查结果。回顾分析8年间EPI ROP总体发生率、重症ROP发生率以及第一、二阶段即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和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ROP发生率、重症率的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症R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0例EPI中,平均GA为(26.7±1.8)周;平均BW为(993.3±178.7)g。205例(68.3%)诊断为ROP,Ⅰ、Ⅱ、Ⅲ期病变分别为116 (56.6% )、57 (27.8% )、32 (15.6%)例,无Ⅳ期和Ⅴ期患者。合并附加病变30例(14.6% ),需要治疗的重症ROP 59例(19.7% )。随着GA (χ2=52.391、44.521 ,P=0.000、0.000)和BW (χ2=43.772、26.138,P=0.000、0.000)增加,EPI ROP发生率和重症ROP发生率均明显降低。2011年至2018年EPI存活人数逐年增加,尤其小GA (<26周)、低BW (<750 g)者增加明显。第二阶段EPI的平均GA低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 ,P=0.026 );第二阶段EPI的平均BW低于第一阶段,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8,P=0.154 )。第二阶段EPI的ROP发生率略高于第一阶段,重症ROP发生率低于第一阶段,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69、1.723,P=0.301、0.189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A<27周(β=-2.584,P=0.032 )、母亲绒毛膜羊膜炎(CA)(β=-0.935,P=0.038)和BPD (β=-1.432 ,P=0.001)是重症R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PI ROP和重症ROP发生率分别为68.3%和19.7%。2011年至2018年EPI存活人数逐年增加,小GA、低BW者增加明显,但ROP和重症ROP发生率维持稳定。GA、CA和BPD是重症ROP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流行病学 早产儿视网膜病/病因学 婴儿,小于胎龄
  • 简介:摘要生存极限早产(periviable extremely preterm infant,PEPI)是指胎龄处于人类生存极限边缘,主要为胎龄<24周,或出生体重<500 g的早产。PEPI的救治是围产医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近年来PEPI的存活数量明显增多,存活者中半数以上没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采用积极的医疗干预措施,可以降低PEPI生命早期和出院后短期随访的病死率,而不增加神经系统损害的风险。PEPI的临床决策不应限于基于群体数据的产前预测,更应注重生后的个体特征和生命轨迹,在充分协商后,由父母做出知情选择。在预后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先开始复苏和给予重症监护治疗,之后再重新评估。目前PEPI的临床管理主要参照胎龄24~27周早产的管理方案,但需要更加精细化地执行。

  • 标签: 婴儿,极度早产 挽救疗法 存活 临床管理
  • 简介:摘要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多于儿童时期确诊,早产血友病少见。本文报道1例血友病A早产,以皮下瘀斑及出血点起病,回顾、总结患儿诊疗经过,为早产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超早产儿 血友病A 凝血因子 基因诊断
  • 简介:目的早产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各器管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子宫外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差,通过给他营造一个类似子宫的幽暗环境,合理喂养,呼吸管理,预防感染七个方面的护理,降低早产的死亡率和提高早产的生命质量。

  • 标签: 早产儿 护理
  • 简介: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积极预防,合理护理,降低早产并发症,对提高早产成活率及减少致残率尤为重要。我院2001年1月-2003年9月共收治早产65例,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标签: 合理护理 早产儿 医学科学技术 治疗效果 成活率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早产及时实施有效的基础护理和特殊护理,可降低早产死亡率,提高其日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早产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大多数早产的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早产的死亡率较高,因为早产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因此,大多数早产需要在医院治疗护理一段时间。当早产能自己吮奶,并保证每日吸入量;在室内温度21℃~24℃下能保持正常体温;体重每日增加10~30克,并达到2300克以上;无并发症;不需吸氧,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等疾病症状,即可出院。但孩子出院后身体仍然很弱,做父母的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起,谨慎小心地加以护理。

  • 标签: 呵护早产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护理技巧在早产喂养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早产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形式将其1/1纳入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喂养护理,观察组实施早产护理技巧下喂养护理;对比两组喂养成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患儿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喂养成功率、患儿体质量增长,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早产儿护理技巧 早产儿喂养 喂养成功率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早产器官发育极其不成熟,出生后容易发生各种合并症,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近几十年来,随着围产医学体系和相关救治技术的飞速发展,早产的近、远期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早产救治数量和存活率均有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早产救治的现状及目前面临的挑战。

  • 标签: 婴儿,极度早产 治疗 存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肠内喂养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21例早产,通过实施早期肠内喂养的护理干预策略,如奶源的选择、非营养性吸吮、喂养不耐受监测等,以促进经口喂养,实现全胃肠道内喂养的时间,达到追赶性生长。结果本组患儿住院天数21~97天,平均住院天数(59.81±15.21)天;出院体重1750~3480g,平均体重(2288.57±366.29)g,均治愈出院。结论通过实施早期肠内喂养管理,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较快达到营养性喂养和实现完全经口喂养,提高存活率。

  • 标签: 超早产儿 肠内喂养管理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高级个案管理在早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起于

  • 标签:
  • 简介:国际早产喂养共识发表在2013年JournalofPediatrics第3期增刊上,其内容涵盖了不同胎龄早产的能量、蛋白质、脂类和其他营养素的需求、早产生长的评估、早产母乳喂养、晚期早产和出院后早产的喂养推荐、小于胎龄儿的营养管理、重新认识围产期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重要性、益生元与益生菌、免疫营养对肠黏膜防御机能的作用、早产喂养与远期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等。共识的主要特点是:(1)以改善预后为目标,重视远期结局;(2)以胎龄为基础,个体化的营养策略;(3)以科学为依据,共识与争议并存。

  • 标签: 喂养 营养 共识解读 早产儿